聊这枚不经意收获的钱币之前,要扯远一点,要扯多远哪?要从尧舜禹帝说起。话说尧执政时,黄淮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尧召集各部落首领商议治水之策,于是大家推荐治水能手鲧来干,鲧是谁哪?乃黄帝的六世孙、昌意的五世孙、颛顼的玄孙,也就是大禹的父亲,神话传说他是盗了天帝的“息壤”,也就是可以自然生长的神土来治水,实际上就是筑堤堵水,九年未治平,结果被舜杀死在羽山,注意,杀死鲧的是舜而不是尧(期间尧据说禅让给舜,竹书纪年是说尧被舜逼宫软禁起来,被迫退位给舜,建都于山西永济)。
尧舜权力上有争斗,按照推理应该是成立的,舜的胜利也代表了生产力逐步往东发展,中原地区也开始发展起来,舜是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自然也“禅让”成功。按照“崇伯鲧”的称谓来说,大禹的父亲鲧应该是河南嵩山区域的部落首领(崇通嵩),大禹在其父死后承继,也是比较有实力的部落之一。大致鲧与舜应该算一代人,也都属于东夷部落族群,在尧帝时代应该属于同一政治派系,这个政治联盟在尧时代逐步崛起强大,取代尧的部落联盟,舜、鲧是这个政治联盟中比较大的部落之一,因此舜跟鲧也是有权力斗争的,鲧因为治水失败也导致了内部体系政治上的失败。至于舜掌权之后又启用了禹来治水,我想一是舜为了安抚内部联盟,另外禹继承了鲧的部落首领具有较强实力,其三根据史记记载,禹应该是也继承了鲧的治理天下山川河岳职位,据说是司空一类的高官,具体就不考证了,大致可以看出禹在舜掌权初期就是实权人物了。因此派禹来治水,有禹的个人能力,有政治上的安抚,当然我想,也有一定的阴谋成分,因为你父亲就是治水不力被杀,在当时,用人去对抗自然的滔天力量,其难度可想而知,大禹的前路也注定崎岖。圣人出世,必定克服万难!
聊个钱币扯这么远干嘛?那是因为我发现的这枚钱与大禹有关,与淮河有关,也与我的故乡也有关,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故乡位于安徽蚌埠禹会区,老家村南就是淮河支流天河,家有鱼塘百亩修筑于九十年代初,幼时就于淮水边嘻闹长大。淮河主流在家西数公里处向北流经涂山脚下的禹会村,传说就是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得村名,村东就是大名鼎鼎的“禹墟”遗址;禹会村村名在《汉书》中有记载,“禹墟”在《水经注》中有记载:“禹墟在(涂)山南”,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相传大禹取涂山氏女为妻,新婚三天即“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动用人力劈开涂山,分为涂、荆二山,实际为一个山脉,现在劈痕历历,从而导淮河向东北蜿蜒,淮河流域逐步成为鱼米之乡。传说刘邦为击英布经涂山之地,游览大禹古迹,下令建造“禹王宫”,历来香火鼎盛,几经兴废而不衰,曹操、柳宗元、苏东坡、黄庭坚、狄仁杰等名人据说均留遗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庙会热闹非凡,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部分被毁,其中一块嘉靖年间的重修禹王宫石碑几经辗转流入怀远县城某藏家处,我与怀远、蚌埠的几个朋友发现后与禹王宫张程道长商议后集资购入捐赠,后在翻修宫殿时大家也进行了捐资。大禹在我们这边不是一个传说人物,而是感觉实实在在存在过的,有宫殿、有经常经过的导淮痕迹,有村名、禹墟遗迹等,大家历来都是尊崇的,还有他的实干精神,百折不挠的勇气,治洪水、划九州、南征三苗抚百夷,从而建立并传播了中原文明,开启了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聊了这么多还没聊到钱币,别急,快进入正题。回到刚才的禹会村,这个钱币就是出于此,我的八个舅舅也住在那,其中老舅为人乐天豪爽,有游侠之气,知我喜欢钱币,某日突发一图片,拍的也是模糊不清,有几枚康、乾等小钱,很突兀有收获的这枚钱,初看还可以,但是内心感觉是不可能的(有次在一个一线朋友那发现一个极品戴书铁母也是如此突兀,很遗憾没拿下),我老舅说是村里某个本家的,在淮河边淘沙场捡的,以前铜钱多得很,后来都当废铜一堆卖了(2006年安徽省禁止淮河采沙以后逐步就少了),这家因为少就丢在那里一直没问,后来让我老舅在村里问问才翻出来。我跟老舅说周五回家休息去看看,让那个本家带着。周五去一上手,沉甸甸,白铜厚重,依稀还有一些五彩机油光,字体人物线条遒劲,赫然竟是浙局西游顶级名花之一:悟能!此套花四枚,分别是三藏、悟空、悟能、悟净,其中感觉三藏、悟空稍多见,悟能、悟净略少见,而且初铸是白铜,皆罕见,后期还有后铸的黄铜的,也不多见,此外民国及日本应也有仿铸。此后商议也颇顺利,因为老舅为人在那里,还担心说你这个别买贵了,估计怕我妈说他。舅母烧了一桌菜,吃饱喝足之后回家,按下心中喜悦自不必说。
淮河流域自大禹疏拓水系之后,生产力不断发展,商业也逐步繁荣,钱币也随着淮河两岸集市、码头流通,这枚花钱我想所铸时代大约为清中期,也是国力强盛时代,浙局铜钱大钱稀少,当二十、三十、五十,当百皆为试铸,整体而言,铸造不如中央局精致,但是这枚花钱的铸造工艺精湛,无论从字体,线条,构图,铜质,都算一流,应是官铸无疑。为啥絮叨到尧舜禹时期?这枚浙花与大禹又有啥关系呢?那我想也算是因缘注定:大禹在我的家乡治水有功,禹会诸侯,造福华夏,建宫祭祀,我也因缘际会,捐其宫殿旧物,如果没有大禹疏导淮河,融合流通,我想这枚钱币也不会从浙江流到安徽,最后竟在禹会诸侯之地获得,冥冥中有天意!
为赋新篇强牵扯,搜肠刮肚意难全,偶获一币心甚喜,搅得禹帝欲起身。前面为成篇牵强附会,博大家一笑。不觉又记起初中时写得一首词《如梦令.禹王宫庙会》:“石梯节节攀空,古木嶙峋如虬,喧声荡山涧。天上诸仙惊否?莫怪,莫怪,明年廿八还顾”。想想,此因缘竟又长延,缘由因起,因生缘生,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一段因缘际会,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