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纯属猜测,请随意批评)
前阵子x夏上拍的“弘治通宝母钱”竞得善价。今天闲聊时候再看自藏的一枚永乐钱,又突然有了一些想法在此分享。
这枚钱前几个月在园地也发过帖子,对于留言的内容不作回应,现只输出一下自己的看法。
(1)两枚钱对比,第一眼关注到的是下方郭肉连接处刀痕,其次就是通字右侧地章的铲痕(走刀卡顿)。地章其他位置几乎没有出现这样的痕迹(个人在其他永乐钱中也没见这样的痕迹,如有请不吝传图)。其他细节,如圆钝笔画边缘的处理(宝字尤其明显)也有很高的一致性。我的理解是两枚钱具有极高相似度。



(2)众所周知,弘治钱铸行是1500年以后的事情,和永乐朝相距80年,两枚钱加工技术却如出一辙。在(1)看法成立条件下,有如下可能:(A) 80年后,在中间间隔70年时间未铸钱情况下,工匠还传承沿用了原来的技术;(B)该永乐钱和弘治钱制作的时间相仿,甚至有比较近的“血缘关系”;(C)这只是个巧合罢了。
其中,(A)看起来是不太合理的那一个,(C)又很难说服我自己。或许还有更多可能性,不过暂时没有想到合理的解释。
(3)产地:永乐是否“国产”,总是明钱泉友们争议不断的话题。被绝对认可的“国产版”是所谓中央局细字版;如果2-B成立,这枚永乐恐怕处于一个尴尬境地:弘治分水多出现于北方,如京津冀地区,那么和它工艺如此接近的永乐能是距离永乐本朝80年之后的“国产”吗?恐怕不太现实,因为的确没必要再做一个永乐出来。如果认为永乐是安南日本产品,那么分水治又产自哪里?从字体字形细节看,该永乐与“细字版”的确存在差异。虽然字形结构基本一致,但是刀刻仍然导致笔画轻微变形(如永字、宝字“尔”部),文字明显更粗且略微缺乏书法意味。
(4)性质:显然此钱是拿一颗永乐修整后的成品,它是什么性质呢?如此大费周章加工,判断是为了翻铸子钱;背面地章上的几个明显凹陷形状一致,并导致放射状裂纹,大概率是人为因素(销毁破坏)。至于是否生了孩子,则是未知数,目前个人没有收集到完全一致的样品。至于它的原本面目是普通子钱还是母钱甚至更高级次,我没有答案。

上述推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也不肯定是否存在基础性的认知错误,因此当作笑话看看也无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