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自唐代起,华夏大地再度实现大一统格局。唐代在钱币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记重钱币历史,开启崭新的 “宝” 时代,自此,有着 700 年历史的五铢钱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唐朝钱币的发展大致可清晰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以及唐朝后期。在盛唐时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朝廷铸造出了闻名遐迩的开元通宝。此钱币铜质纯正精良,制作工艺精湛,其钱文书法更是出自大家欧阳询之手。当时,这一钱文还有读作 “开通元宝” 的情况,而 “元宝” 一词的起源便与此相关。据说,欧阳询在拟定钱币文字时,顺应当时盛行的道教文化潮流,选用了蕴含道经术语及经义的 “开元通宝” 作为钱文,寄寓着开创新纪元、通行财宝之意。
步入唐朝后期,经历安史之乱的重创,社会陷入剧烈动荡,经济极度凋敝。唐肃宗为筹集急需的军饷,开创性地铸造了乾元重宝,“重宝” 这类钱币名称也就此诞生。之后,朝廷又铸造了重轮乾元重宝,规定一枚重轮乾元重宝可当 50 枚开元通宝使用,这种虚值大钱的大量出现,使得货币市场迅速失衡。民间见有利可图,私铸之风骤起,百姓纷纷熔化铜器来铸造钱币。无奈之下,唐王朝只得让重宝贬值,规定一枚重轮乾元重宝当 3 枚开元通宝,普通乾元重宝当 2 枚开元通宝,可即便如此,民间依旧私熔钱币,将其改铸为铜器牟利,进而导致钱荒现象愈发严重。
为化解钱荒难题,会昌五年,朝廷采取了极具争议的毁佛铸钱举措,允许各州自行开炉铸钱。率先行动的是扬州节度使李绅,他在所铸钱币背面铸一 “昌” 字,用以标明会昌年号,这类钱币被称作会昌开元。人们所熟知的 “佛钱” 便发源于此。由于会昌开元是由各地分别铸造,缺乏统一标准,制作工艺相较之前的开元通宝显得粗糙许多。但它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承载着唐朝中后期经济困境与应对策略的诸多信息,为后世研究唐代货币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