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明代币制有着鲜明独特之处 ,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白银一步步实现货币化,且确立起主币地位。这一变革,彻底扭转了我国古代长达两千年,一直以贱金属铜钱作为主要货币的形态。自此以后,白银在社会流通领域稳稳占据主币之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935 年,民国政府推行法币改革才宣告结束。
在铜钱数量方面,明代比元代多一些,然而同其他朝代相比,数量却较少,特别是在万历之前,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明代在钱文命名上也有特别讲究,不使用 “元宝” 和 “重宝” 的称呼。有说法是,朱元璋名字里有 “元” 字,其曾用名又包含 “重” 字(重八),为避皇帝名讳,也有说朱元璋为了避讳元朝的元字。总之,从大中钱开始,一直到永历钱,不管钱币大小,一律称作 “通宝” 。
明钱在材质成分上也有变化,以弘治十八年(1505 年)作为分界线。在此之前,铸钱主要使用青白铜,而从这一年往后,则改用黄铜。明代私铸钱币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大多数私铸的并非本朝钱币,而是唐宋时期的铜钱。
说到明代的小平钱,隆庆通宝在铜质和工艺方面堪称最佳。此外,永乐通宝、早期嘉靖通宝、早期万历通宝以及初铸的崇祯通宝,在铸造工艺上也达到了很高水准。这里着重说一下跑马崇祯,它作为我国古代第三种在钱币上带有动物图案的流通货币,艺术价值较高,能与背龟太平、飞鸟乾元等具有独特图案的古钱币相提并论。民间还流传着 “一马乱天下” 的说法,给跑马崇祯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明朝末年,政权走向瓦解,在这一时期,农民起义军和南明诸王都曾铸钱。农民起义军方面,李自成铸造了永昌通宝,张献忠铸有大顺通宝,孙可望则铸造了兴朝通宝。南明诸王也纷纷铸钱,福王铸造弘光通宝,唐王铸隆武通宝,鲁王铸大明通宝,永明王铸永历通宝 。
崇祯通宝雕母-图片源自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