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级发帖
- 好评
- 182
- 差评
- 0
- 精华
- 33
- 注册时间
- 2004-03-23
- 最后登录
- 2025-01-16
|
楼主 发表于2025-01-02 10:07:23
皇宋通宝九叠篆版因存世罕见,历来被古钱藏家所珍视,其钱文字体在中国钱币铸造史上更是独树一帜。北宋铸币篆书钱文大多数都是小篆体,唯独此版不是小篆,而是采用了宋代官印的专用字体,其笔画折叠盘曲,均匀对称,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之所以称为“九叠”,则是因“九是数之终,言其多也”。
世间万物终有来源,那么九叠篆是怎么形成的呢?因为它是官印的专用字体,我们还得从历代官印的演变说起。
官印作为权力的象征,至少在春秋时就已出现,战国时代普遍使用。秦统一六国后,随之规范了官印的制式和字体,其专用字体即秦八书中的 “摹印”(秦八书可简单理解为八种字体,各有专门用途,而“摹印”体专用于官印)。
汉代改秦八书为汉六书,官印字体由“摹印”演变为“缪篆”。魏晋官印延续“缪篆”,尽管自东汉末年已经开始出现制作粗陋草率的情况,但是仍然具有汉印遗风;南北朝官印章法松散,凿刻草率,印文大多不合汉六书规定,汉印体系已然崩溃。
南北朝之前,官印都是阴文即白文,其所用载体是封泥。因为当时官方公文都是写在竹木简上的,竹木简上不能直接盖章,简成之后加封泥,官印是盖在封泥上的,由此呈现的文字就由阴文变成阳文了。
南朝以来,纸张盛行,官方文书逐渐也改用纸,印文也就开始变了。南朝齐开始,印文由阴文变成阳文即朱文,因为盖印的载体由封泥变成了纸张,不得不变。至于阴文印章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还在用,那仅是文人仿古,官印就不会再采用了。
唐代官印又是一变,他的印文是用青铜片盘曲而成,焊在印体上的,因为铜片细,正常的字形会留白太多,于是乎就把字画不断的盘曲,前无古人,自创一体,这种印文叫做“盘条篆”。
宋代官印尽管又在演变,印文由焊改铸,但字风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增加字画的盘曲程度,终于形成了“九叠篆”。之后元明清历代官印沿用这种字体,并不断增加叠数,明代达到顶峰。
宋代正式形成了“九叠篆”,但这个名称却不是宋代产生的,而是明代才有的名字。明朝甘旸《印章集说·国朝印》:“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不类秦汉制。”据此可知,明朝人不仅将这种字体称为“九叠篆”,并且明确知道“不类秦汉制”。
那么宋人对这种字体的称谓是什么呢?按《宋史·舆服志六》记载:“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伊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由此看来,宋人确实将“屈曲缠绕”形式的印文字体就称为"缪篆"。
但是这种还真不是汉六书的缪篆,只是赵匡胤老官家将唐代官印字体自认为汉缪篆而已,然后“悉令温柔重改铸”成自己心目中的汉代缪篆官印,至于真正的汉代缪篆官印究竟什么样子,宋太祖恐怕是不晓得了。
官印字体为什么应用于钱币之上?苦无历史记载,今人已难考证。但这版钱币存世罕见,推知当不是普遍行用之钱,试铸的可能性极大,并且试铸之后终归没有批量生产,也就是说官方最终没有采用,只为中国古币增加了一朵奇葩,为众多古币爱好者艳羡而求之不得。
注:文中钱币为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