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获一枚清代五两陕西银锭,铭文“兴平李正”。锭重196.6克,虽铭文略有瑕疵,但胜在锭型完整,银色粲然,几近未流通状态。此类银锭的形状偏于椭圆,由于其表面有一个四方形的戳记,像一个凹槽,所以陕西银锭俗称为“陕西圆槽银”,简称“陕槽”。陕槽银锭于清末民国时期在陕西及西北地区广泛流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地名戳记,几乎涉及陕西每个府、州所辖的县城,戳记铭文品种里最为常见的组合——“地名+人名(或商号)”。



“兴平李正”,顾名思义就是此枚银锭由兴平县一名叫李正的银匠铸造的。其他比较典型的“地名+人名”组合,如:“澄城李合”、“郃陽田興”、“商州赵炳”、“凤翔周英”、“白水张玉”等。





兴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现属咸阳市辖区),是一座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境内名胜古迹众多,诸如汉武帝的茂陵、霍去病墓,马嵬驿旧址、杨贵妃墓等,特别是后两个古迹,与“兴平”这个地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周时期,兴平这块地方是犬戎部落的游牧之地,被称为“犬丘”。西周末年犬戎兴起,屡次侵犯镐京,周懿王迫不得已,将国都从镐京(今长安)迁到了犬丘(今兴平县南佐村)。春秋战国时期犬丘属秦国之地,改名“废丘”。《国语韦昭注》曰:“周时犬丘,懿王所都,秦欲废之,更名废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废丘县。汉武帝在位期间,将他的陵墓选在了这里的茂乡,因此定名为茂陵,汉宣帝在位时便以茂陵为名将县名改为茂陵县。此后这里还改为槐里、始平等名,县名也多有变化。公元708年,唐中宗李显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送至此地设帐饯别,后改县名为金城县。
公元755年(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判军攻破潼关,安禄山称帝于东都洛阳,京城长安岌岌可危。唐玄宗慌忙带爱妃侍从,文武将士西出长安,逃往四川。

这时,唐朝名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临危受命,平息叛乱。他对兵马使李奂、王难得等将领说:“眼下叛军气盛,我军气衰,兵贵以气盛,将贵以志长,现今,当务之急不是消灭叛贼安禄山,而是整顿军纪提高士气。”为了鼓舞士气,威慑敌军,郭子仪下令:三军备置大旗千面,上书“兴平军”三字,意为“兴唐平叛”。因此他的这支军队便被唤作“兴平军”。

公元757年,肃宗即位后,念起老将军郭子仪和兴平军“兴唐平叛”有功,任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升迁为中书令,汾阳王。授李奂、王难得为“金吾将军”,封郡公。并将“兴平军”驻扎的金城县,易名为兴平县。县名沿袭至今。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平撤县设市,这便是今天的兴平市。
一枚钱币,一段历史,玩到最后发现藏品的价值固然重要,但其背后的古今故事才是让人最回味无穷。不知各位看官老爷,以为然否?
2024年12月22日于北京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