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沉浸在顾诚老爷子的「南明史」中,这本学术巨著不仅考证详尽,更是明清史研究的巅峰之作。每次阅读,南明政权因党争而屡屡崩溃的场景都让我心痛不已。江南富庶之地本应成为复兴的根基,却在军阀、东林党和一群消极怠工的官员手中变成了一盘散沙。"借虏平寇"的荒谬口号充斥朝野,错失了挽回大局的良机,最终导致皇帝们接连落入满清之手。更令人扼腕的是,大顺政权在胜利在望之际,未能团结可用之力,酿成吴三桂反叛、清兵入关的历史悲剧。
南明的历史,既悲壮又荒诞,几乎颠覆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它就像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历史剧,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启示。我常想,这段历史仿佛是"抗日战争的失败版",为三百年后的中国抗战提供了某种反面教材,其历史意义不可小觑。
然而,今天我想谈的不是这本书的内容,而是作者顾诚老爷子——这位来自江西南昌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明史泰斗。他在「南明史」的代自序中描述的治学经历深深打动了我。顾老写道:"几十年来,能有所成就,全赖勤奋。我认为,养成坐图书馆的习惯至关重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几乎每日都会到北京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早晨带上稿纸和笔记本,午饭只吃个馒头,继续一遍又一遍地翻阅、摘抄、记录,直到闭馆才回家。冬天最难忍,顶着凛冽寒风,手指常冻麻,但只要坐在图书馆中,手握好书,心里便充满了无穷的满足。"
这段文字我反复咀嚼,每读一遍都会想起自己那段相似的经历。2013年,工作两年后的我萌生了辞职考研的念头。辞职时,我除了一本同济大学的线性代数课本,别无他物。起初,我在太原的几所大学找到了自习室,但暑假来临,这些庇护所纷纷关闭,我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栖身之所。那段时间,被查学生证赶出自习室成了家常便饭。
直到我发现了山西省图书馆,它成了那个夏天我唯一的港湾。虽然下午五点就闭馆,馆内也没有餐饮设施,但我依然感激不尽。为了坚持学习,我每天早上多吃一些,带上一袋锅巴当作午饭充饥。那段日子里,锅巴成了我的主食,吃了一个多月,连上厕所时都能闻到锅巴的味道。
山西省图书馆位于新建的长风商务区,每天我都要换乘两趟公交车,再徒步穿过汾河大桥。盛夏的太阳像一把火炉,将疲惫烙进我的骨髓。直到暑假结束,山西大学的自习室重新开放,我才如释重负。
在省图书馆学习的最后一天,闭馆后我沿着汾河大桥回家,突然一阵凉风袭来,夹杂着河水的潮气。那一刻,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内心充满了兴奋与忐忑,复杂的情感难以言表。现在回想起来,那或许是上天对我努力的一种启示,在疲惫中点燃希望的星火。
后来,我如愿考入了北京一所排名靠前的985院校。从此,我告别了过去的安逸,开始了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和幸福的旅程。虽然路途坎坷,但这段经历已然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顾诚老爷子的治学精神与我的求学经历,虽相隔数十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都诉说着一个道理:知识的道路虽然艰辛,但只要怀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终会有所收获。
山西省图书馆
汾河步行桥
南明史代自序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