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级发帖
- 好评
- 177
- 差评
- 0
- 精华
- 32
- 注册时间
- 2004-03-23
- 最后登录
- 2024-11-22
|
楼主 发表于2024-10-11 10:27:53
由元丰通宝昂元小字类看宋版拼字现象
元丰通宝小平昂元小字类皆为篆书钱,无对子钱。此类钱文书写完全一致,《北宋铜钱》据其钱文俯仰进退昂降变化,分为本体、俯元、进通、降进通、退通、仰通、仰通俯元、降通等版别,另有吉田昭二所藏样钱一枚(此钱穿狭郭细径大与上述各版别皆不同)。《北宋铜钱增订本》新增仰通俯丰、昂通、昂通俯丰,另改俯元为直宝、改样钱为大样,除大样为一级、降进通和仰通为三级外,其他各版别均为四级,是元丰通宝钱中存世量不多的一类。
细审此类钱,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其“元”字与元丰通宝小平大字横点宝篆书类的“元”字完全一致,而“丰”“通”“宝”三字则与元丰通宝小字篆书类这三个字完全一致。换句话说:昂元小字类=大字横点宝类的“元”字+小字类的“丰”“通”“宝”三字。因我孤陋寡闻,暂未查阅到前人相关著述中对此类情况的标准命名,为了便于表述,姑妄将此称之为“拼字现象”。如图:
纵观北宋钱版别,“拼字”应不是普遍现象,但此类钱也绝非个案。诸如此类的还有:
元丰通宝大字横点宝篆书类与大字缓点宝篆书类的“丰”“通”“宝”三字完全一致,唯易“元”字。如图:
而行书钱中,大字大头通与大字横点宝“元”“丰”两字吻合,应为一模所出,差异在于“通”“宝”两字的头上,大字横点宝这两个字似在大字大头通相应字模上进行了修改。如图:
同为行书钱的大字缓点宝又与大字横点宝“元”“丰”“通”三字同模,惟“宝”字头进一步变异,似在大字横点宝“宝”已经修模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修改。如图:
此类现象应该还有,恕不一一列举。
鉴于上述现象,采取结果倒推成因的方法,可以得出以下推断:
一、以上提到的各个版别应当出自同一钱监,进而根据其形制、铸造风格的共性,可以推断出元丰通宝小平大字肥元、大字大头通、大字横点宝、大字缓点宝、昂元小字、小字等类均同属于这一钱监。
二、这一系铸币当是活字成版。钱文字迹一致,说明这类钱币出自同一祖模,文字出现俯仰等现象,并且在两个甚至多个版别间反复组合出现,说明这个祖模不是一个整体,每个文字可以移动,即是“活字”。
三、这一钱监在铸造元丰通宝小平钱过程中,出现多次祖模调整情况。元丰通宝铸期长达7年,期间铸钱当分批次,为了区分不同批次,从而人为形成版别差异,或许是其成因。但史书不及微观记载当时情况,这一成因也只能是推想。亦或因部分祖模损坏、丢失,而另外修整或者更新了相应祖模?千年旧事,后人只能浮想了。
四、活字铸钱相当高效。同一祖模可以多次使用,改版时易一字或两字,变换组合即可,远比重新雕刻祖钱要方便的多。我曾在《由御书钱文到宋钱版别的成因》一文中推断出:宋代铸币采用了祖钱和活字两种铸造方式,并因其铸造环节产生了各种版别。在追求质量优先时,必然采用祖钱成版;在追求效率优先时,活字成版则是更好的选择。
作为宋版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一现象,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版别的成因、快速辨识版别。
本文思路基于版别对比产生,在学习、收藏古钱过程中我有个体会: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比的过程,同版对比、同类不同版对比、不同类对比、不同性质的对比。对比的内容包括:钱文(写法、位置、大小等),钱币形制特点(大正中小样、阔中窄缘、肥细隐郭、广中狭穿等),铸造和后期加工特点乃至铜质等等。借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规律,通过这些规律进而解读古币自身携带的信息。古钱自己会说话,但是单独一枚钱它说的话就很少,如果把它们聚在一起进行对比,说的话就会很多,信息量就会增加很多。
本人学识有限、杂而不精而班门弄斧,文中若有谬误,还请方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