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觉得买卖和收藏有什么必然联系,也从来不觉得藏品和泉识有什么逻辑上的必然关系。
收而藏之,泉有所识,这是我个人坚持和推崇的行泉之路。
买是收藏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卖是收藏过程中不断自我认知提升下的一种向上心态。
说的通俗点,买的时候当个宝,稀罕。认知上来,眼界开拓了,越发嫌弃,只能卖了。
这是健康的收藏之路,也是努力热爱的人,循序渐进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可当下,堂而皇之的以藏养藏,今人所行,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候就是单纯的为了利,在不停的瞎折腾。
和收与藏不贴边,和泉与识更不搭嘎。
胆大的买大货,赚大头踩大坑。胆小的买俏货,赚小头踩小坑,仅此而已。
很多新进泉友喜欢盲目崇拜,喜欢定价定人,喜欢认主贴金,其实真的没必要,也完全没必要。
他买个十万八万的东西,你觉得他有钱,他比你强,未必,也许他买个东西得问八圈价,问一圈真伪,他自己其实一窍不通,
只是把历史成交和云云说与售卖价做了一个简单的价格差对比,用以计算倒手收益多少而已。他的成本你可以买一把,你赚的可能比他还多。
历史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个未知的知识宝库,哪怕是些前辈,也不过是比你们先拿到把钥匙,但是开门是个技巧活,先拿了钥匙的人未必能先开门。
所以,诸位努力,别有跪舔的心理,更别自卑自艾,更不要在互吹互舔的小圈子里陶然自得。走出“繁荣圈”,打好认知基础,通过收藏提高泉识提升审美水平。
很多时候,坚持会让我们感到孤独,向学会让我们感到些许落寞,那不是因为你错了,极有可能是因为你对了。
读书而不尽信书,过手说的是心脑手眼并势而行,而非是单纯的肉皮搓铜,按图索骥。端个谱捧个盆,在我们那个年代叫挑大堆,和过手是不挨边的。
过手也绝对不是过手量的意思,过手从来都不是在单一的强调量化指标。光有量,不去研,只能说通过量靠着机械的重复,把版式强化记忆了,这也不过是钱币收藏的最低入门级。
在量的基础上做研,可观的量出客观的研,这才是过手,这样的过手量才是有意义的过手量,才是在外值得一提的东西。
一个人张口闭门过手量,往往过手量不济,真正做研的人,不会有事没事的把量还常年累月的做个总结,量,它不过是反应研的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过程。
就像不会有哪个田径运动员说,我今年跑了多少步,吃了多少罐蛋白粉,跑坏了多少双运动鞋到处吹嘘一样。
大家关注的只是你的成绩。过手也一样,大家最终要看要讨论的是研的结果,你研的结果符合实物特征,全面描述补充现有或者对面的认知,那你的研和过手就有意义。
否则,你的过手就是“言”而已,哪怕有量,也就是个量而已,既无意义,也无夸耀的资本。
悦己,买的时候一定要这样,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买自己认可的东西,很多时候,玩的越久越容易出现背离市场的情况,别怀疑,绝大多数,这是正常的,收藏不等于市场,价值不等于价格。
悦人,卖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卖他们喜欢的东西,卖他们认可的东西,很多时候,卖的多了,初心就没了,爱也就淡了,姿势越熟练,做的也就越随便,不信诸位去品,细品,是不是这道理。
这一大篇,不知道无意之中,又撞翻了谁的酒碗,也不知道又碰倒了谁的醋坛子,摘了谁的假面,又扒了谁的虎皮,我真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学友互善的泉友们,期待我们多交流。那些面包树们,希望你们自知自爱,尤其是那些,连基本阅读理解都存在障碍,好像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泉友们,咱们就尽量不要交流了,你累,我还烦。
以上个人认知,言论无任何说导之意,如有冒犯,海涵海涵。
下面是一枚悦己的丝丝,一几年买的忘记了,当时花了大几百应该是,过没过千记不太清了,这就是典型的背离市场的案例,希望大家别学我。不管是悦己还是谓研,都是需要元和缘的。
关键是这样的东西,买来你就砸手里了,市场根本给不到半价,甚至二十块钱还得问你能不能包邮。当时宣美小平也不过就是一百二百的东西,圣宋美制,狭穿类,三十五十得挑好的买,哎~~
话说回来,同版同模如有再遇,我还愿意花大几百买它。
看看吧,这就是玩疯心了,当下古钱币收藏,危害极大,严重损害身心健康,血的教训,前车之鉴。这辈子不知道怎么就迷上这玩应了,诸位有识之士,千万别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