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弄清这种青铜器物的时代和用途的,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的考古学者。他们于年春发掘了内蒙古赤峰市近郊的药王庙和夏家店两处遗址,区分出这两处遗址内都有两种青铜时代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经过后来的广泛的调查发掘,了解到夏家店上层文化不仅在今赤峰市所属旗、县、区内有分布,在邻近的哲里木盟大部、锡林郭勒盟的多伦县境内也有分布。周边的辽宁、河北两省的部分县市境内亦有广泛分布。年春在夏家店遗址内发掘的第号墓内,共发现双尾铜饰。“由颈间铜饰、铜扣以下至腰间,有珠串两条。左侧一条垂长及腰,右侧一条盘曲在胸间。二条珠串的下端各有双尾铜饰四个。腿间又有双尾铜饰两组,每组六个。”“形如两个中型铜扣相连,下接弧形双尾,最上面的圆扣背面有一穿孔钮。”“从形状和出土位置看,应是双尾向下的一种坠饰。”①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时代,大体相当于西周至春秋,不晚于战国时期以燕秦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战国文化到达这里之前,是当地土著民族的文化遗存。这就是说这种北方民族的青铜饰件,与中原地区华夏人的青铜货币根本无关。
1981年,该队考古学者在敖汉旗周家地发掘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地,在第号墓内发现有双尾铜饰两件,“上部为双联铜泡,下接弧形双尾,饰以条纹,通长4.7厘米。”②图这又进一步证实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先民们流行这种铜饰件。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研究》的作者在伊克昭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收集了不少这种双尾铜饰,共发表了25件(如下图)。但对使用方法看法不同,认为应倒过来看,双尾倒过来便成为双耳,于是称为“双珠兽头饰”。并称“不仅在鄂尔多斯有大量出土,在内蒙古东部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中也有较多的发现另外,在苏联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的卡拉索克文化中也广为流行。尽管这种双珠兽头饰或双尾铜饰,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夏家店上层文比和卡拉索克文化中普遍流行的器物。但是,如果从双珠兽头饰的造型来看,这三种文化是有区别的。”③从北方青铜器和饰件两个方面得到了共识,也就是肯定了时代和用途,虽然使用方法不同于前者,但都不认为是货币。《从“娃娃鱼币”谈开去》一文中引述的所谓鱼币,有螂鱼和刀鱼两种形象,应均为侧视的鱼形。这类器物在考古中亦常有发现,为唐代朝廷赏赐的鱼符,通称为佩鱼,有金、银、铜各种质地,分别赏赐五品以上官员及亲王,以质地分明贵贱,随身佩戴以进出朝廷,当然不属于货币范畴,与所谓“娃娃鱼币”更是相去甚远,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