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灯火通明,堂前的青铜大鼎下烈火熊熊,大鼎冒着热气,君王端坐其上。朝堂之下,文武大臣分列左右。一位气宇轩昂的诸侯位列百官之前,君王对诸侯说:“你为什么不来见我?”诸侯说:“我这不是来了?”君王说:“那是我叫你来的,你为什么不主动来?”诸侯还想多说点什么,君王说道:“来人!把他扔大鼎里蒸了!”
中国乃至世界史中,第一位大国国君被蒸了。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868年,君王是周夷王,诸侯是齐哀公。
齐国(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公元前1046年,愿者上钩的姜子牙钓到了周武王,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姜子牙被周天子封为侯爵,赐封地营丘,国号为齐。姜子牙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氏齐国。他带领族人到封地落户建邦后,垦田煮盐,发展工商贸易,十几年时间,人口大增,兵甲数万,富甲一方。齐国在诸侯中地位崇高尊贵,周成王在三监之乱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得到合法管理其他诸侯国的权力,成为东方大国。
周夷王三年(公元前868),纪国国君纪炀候向周夷王打小报告,说:“齐哀公对周王室有怨气,数年不进京朝拜周天子,且齐国实力逐渐强大,这对周的统治是一个威胁,同时齐哀公有僭越祭天的行为。”周夷王即刻召齐哀公入京觐见,开篇的惨剧上演了。到了齐襄公继位时,齐国国力更加强盛。公元前690年,齐国终于降服纪国、灭国、夷族,终于报了哀公之仇。公元前686年,齐国又与鲁国讨伐郕国,郕国战败降齐。
公元前685年,齐国大夫雍廪干掉齐前废公公孙无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即位,史称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正式亮相出场。
齐桓公拜管仲为仲父,催问管仲:“我怎样可以当上霸主呢?”管仲答:“今日诸侯中强过齐国的不是没有,南方的楚国,西部的晋国和秦国都比较强大,但这些国家都牛逼带闪电,不懂得尊奉周王,周王室虽然衰落了。但依然是天下共主,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尊王攘夷’,以周王明义号令诸侯。”这是管仲的创新玩法。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后世的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从管仲这学来的。齐桓公愿意尊奉周王室,还派出一支精兵保护周王。周天子喜出望外,感激涕零。这样,齐桓公冠冕堂皇地用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开会,中原诸侯纷纷集聚在齐国的旗帜下,齐桓公正式登上霸主的位置。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接到燕庄公的求援信,说他们被山戎欺负,希望齐国火速救援,山戎是北方游牧民族中比较强大的一支,国名令支,位于今河北省北部。山戎是马上民族,善于野战。针对山戎的特点,管仲提出坚壁清野,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的这个威胁。先是用实战经验丰富的军人摸清地理要塞,寻找到可以饮用的水源。接着在当地租借老马,防止走错道路,由此引出“老马识途”的典故。经过一番斗智斗勇,齐国最终灭掉以山戎为主的令支和孤竹国两国。后来狄人侵犯卫国,邢国,齐国打败狄人,重建卫国,邢国。这样,齐桓公和管仲帮助北方三个诸侯国再建,齐国如日中天。只是很可惜,齐桓公晚年没有听从管仲的建议,重用小人易牙、竖刁、开方,齐桓公最终被易牙和竖刁锁在宫中,活活饿死的悲惨结局。
公元前481年,齐国贵族田家逐步掌控了朝堂,经过田恒、田常、田盘、田和等几代人的努力,田氏势力如日中天。公元前391年,田和嫌齐康公在眼前碍事,干脆将他迁到烟台的长岛生活,我的老家第一次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田和自立为君,正式取代吕氏江山,史称“田氏代齐”。三国的司马懿应该没少看这段历史。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八万魏军攻打赵国,赵成候眼看支撑不下去了,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以“围魏救赵”的计谋创造了妇孺皆知的成语,大败魏国。
齐威王时期设立的“稷下学宫”,招引天下学者云集临淄,各家名流在此开坛讲学,著书立说,号称世界上最早的大学的雏形。史载南方的文化泰斗屈原也到访过社稷下学宫讲学,屈原的楚音北方人听懂吗?应该挺困难。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派兵攻入燕国都城蓟(今北京西南),燕王哙被杀,至此,燕齐两国结下怨仇。公元前301年,田地即位,史称齐缗王。齐缗王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接着函谷关之战,齐国大败秦国。公元前286年,齐国吞并宋国。这引发诸侯共愤,燕昭王决心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联合诸侯共同讨伐齐国。燕昭王任命乐毅为将军,率领秦、楚、赵、魏、韩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除莒城与即墨二城之外,齐国其余领地均被燕国占领。公元前279年,燕昭王逝,燕惠王继位,中齐国反间计,罢乐毅,改用骑劫为将军,齐将田单在即墨使用火牛阵法,斩杀骑劫,大败燕军,齐人重新收复国土。齐国太子田法章回齐都续位,史称齐襄王。齐国经此磨难,元气大伤,已经失去和秦国争霸的可能。各国之间的平衡从此被打破,秦国成了最终的获益者,一统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加剧,各国的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社会经济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商品贸易的需求不断扩大,货币的流通量也在增加,流通区域和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春秋时代老百姓使用货币已经很频繁了,因为春秋时自由市场非常繁盛。各个城邑中都有固定的商业区:“市”,《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景公派晏婴到晋国,晋臣叔向宴请晏子,席间晏子谈论了齐国的市场情况,市场上的交易物品相当丰富,有木材、鱼、盐、蛤、海蜇、鞋子等。”而且齐桓公在位时的齐国国都临淄史料记载,共有6000个商户居住于临淄的市区。左传记载,这个时候,贵族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市场,他们宁愿住在喧闹多尘的市场附近,为了购物方便。春秋时代其他各城中的市场规模也相当大,如郑国的市场可列军阵;陈国的市场可以容纳人们在其中翩翩起舞。市场里还有专门卖酒和熟肉的铺子、专门卖羊的铺子,所以在春秋以后你基本上可以在市场上下馆子买杯酒喝了,而且齐国市场这时在管仲他老人家的主持下已经出现了官方妓院。春秋后期,青铜铸齐大刀币出现,公元前524年(周景王21年)曾铸大钱。当时的齐国是东方大国,拥有丰富的鱼盐之利,商业十分发达。齐国铸行的货币主要是刀币辅以少量圜钱,并一直保持着独立的货币体系。
齐国大型刀币目前发现有即墨之大刀、安阳之大刀、即墨大刀、齐之大刀、莒邦大刀、齐拓邦长大刀、齐大刀7种。
1、即墨之大刀刀身廓线高挺,刀首略尖,首刃内凹呈半弧形,刀身凹刃,刀脊背厚凸平直,止于刀柄连接处。刀面铸有即墨之大刀五字铭文,刀背首部下方铸有三条平行直纹,刀身中间铸有护幕星纹,刀身下方铸有背文。刀柄宽大平直,刀柄背面两侧均铸有两条平行的直纹。刀环厚凸,多呈圆形。刀体厚重,铸造精良。即墨,齐国城邑,其地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左传·襄公六年》载:(公元前567年)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丁未,入莱。即墨距莱国较近,曾为莱国棠地,因筑城于墨水之滨,故得名即墨。春秋末期,齐国灭莱国,“即墨之大刀”当铸造在此之后。
即墨之大刀背文有单字和二字数种,其中二字都非常少见,有闢封、安邦、大行、大昌4种,其中背文“闢封”最少,存世量在10枚以内,远远少于齐刀大珍六字刀。即墨之大刀背文“闢封”,通长188毫米,重48.4克。(图1)“闢封”背文含义或为齐国开拓疆土之意,为吉语。即墨之大刀背文“安邦”,通长189毫米,重54克。(图2)“安邦”背文含义是指即墨之大刀在齐国流通的城邑安定,邦国兴盛,是吉语。即墨之大刀背文“大行”,通长190毫米,重54克。(图3)“大行”背文含义是指即墨之大刀在齐国境内通行无阻,亦使齐国贸易繁荣的寓意。即墨之大刀背文“大昌”,通长184毫米,重55.3克。(图4)“大昌”背文含义是指即墨之大刀所流通的地域吉祥昌盛,万事公正和谐。
即墨大刀币的面文释读,从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阮元就开始了,不同的注解有七八种之多。同治年间金石学家王錫棨在《泉货汇考》书中把即墨大刀币的后二字面文释为“法货”后,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山东博物馆钱币专家朱活在《文物》杂志和他的著书《古钱新探》中把即墨大刀币的后两字面文释为“法化”。1936年,著名金石学家王献唐在《临淄封泥目录》书中,将即墨大刀币倒数第二字的面文释为“大”字。1978年,古文字学家裘錫圭在《战国货币考》将此字释为“大”字,将最后一字面文,释为“刀”字。1983年,吴振武将裘錫圭的说法详加考证,在其著作《战国货币铭文中的刀》将此字释为“刀”字。
(图1) (图2)

(图3) (图4)
2、即墨大刀刀身短小,刀面形制类似于即墨之大刀,刀背首部和中间空白无纹,刀背下方多铸有一字铭文,二字背文唯有“大昌”一种,较为珍贵。朱活《古钱新谭》书中认为这种小型即墨大刀是姜氏齐国、田氏齐国之间的民间私铸品种。黄锡全认为,即墨大刀为战国中期齐国铸币。《中国古代货币大系· 先秦货币》书中认为,即墨大刀是燕国据齐时困守即墨的齐人所铸,而且铸制粗糙。第二种说法较为妥切,传世数量稀少。即墨大刀背文“h”,通长157毫米,重36.3克。(图5)即墨大刀背文“大昌”,通长153毫米,重83.5克。(图6)

(图5) (图6)
3、安阳之大刀形制和即墨之大刀相近,其地望有二,《史记·六国年表》载:“齐宣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12年),伐鲁、莒及安阳。”此安阳入齐地,当属今山东曹县东部一带。《后汉书·赵彦传》载:“莒有五阳之地。”李贤等注:“谓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并近莒。”《史记·楚世家》载:“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灭莒。”后来楚兵退回,莒国全境又被齐国兼并,安阳之大刀极有可能是近莒之地安阳城所铸,其铸造年代当在春秋晚期,其背文只见有单字者。安阳之大刀背文“上”字,通长186毫米,重48.9克。(图7)

(图7) (图8)
4、齐之大刀俗称四字刀,型制和即墨之大刀相近,《管子·揆要篇》载:“故先王度用其重而因之,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先王高下中币,制上下之用”,讲的就是控制流通的重要性,所以齐之大刀应是姜氏齐国早期铸币,时间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其背文多为一字,背文二字仅见“大昌”一种,甚为少见,较为珍贵。齐之大刀背文“大昌”,通长188毫米,重47.9克。(图8)
5、莒邦大刀刀面与即墨之大刀的形制相仿,刀背首部下方铸有两条平行直纹,刀身中间铸有护幕星纹,刀身下方铸有“七”字铭文。此式刀币,刀身肥硕,币体厚重。通长184毫米,重39.9克。(图9)莒邦大刀面文首字早期释“簟”,即谭,姒姓子爵古国,其地在今山东济南东南龙山镇附近。《左传·庄公十年》载:(公元前684年)“冬,齐师灭谭,谭无理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有学者认为此刀是齐桓公灭谭后所铸。又因其与齐明刀背文“莒”字相似,今多释为“莒”字,此说若能成立,莒邦大刀就应是莒地入齐后所铸,时间当在战国早期。莒邦大刀因传世极为罕见,实物难觅,被钱币界誉为“刀币之王”。

(图9)
6、齐拓邦长大刀俗称六字刀,是齐刀系列的名誉品。刀面第二字铭文有通、徒、进、遲、建、造、返等多种释读,又有学者释其为“䞣”字,《说文》:“䞣,距也。从走声,㡿省声。”段玉裁注:“䞣者,拓也。”《小尔雅·广诂》:“拓,开也。”如依其本义,或可读䞣为拓,解为开国之义。并认为这种大刀币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和为齐侯,田氏取代姜氏,建立新政权时所铸造的纪念币,我们认为以释“拓”字为准。公元前379年,田氏代齐称国,姜氏无祀遂绝。此币铸造年代约在战国中晚期。其型制有二种,一种形制类似于即墨之大刀,传世极罕见。另一种形制是刀脊背厚凸同刀柄连成一线,所见背文多为一字,二字未见。据关汉亨《中华珍泉追踪录》统计,齐拓邦长大刀的出土数量仅占齐国大型刀币出土量的0.323%左右,其存世数量极少,较为珍贵。齐拓邦长大刀背文“日”字,通长183 毫米,重44克。(图10)齐拓邦长大刀背文“刀”字,通长182 毫米,重47.8 克。(图11)

(图10) (图11)
7、“齐大刀”俗称三字刀,是齐国传世数量最多的大型刀币,它使用时间长,发行数量大,流通区域广的齐国法定货币。它的形制分为两种,一种同即墨之大刀型制类似,传世稀少。另一种形制是刀脊背厚凸同刀柄连成一线,所见背文多为一字,有纪地、纪物、吉语等。有学者据此认为,齐大刀是田齐建立后的法定货币,且少有减重现象,随着齐国的不断强大,齐大刀逐渐成为齐国的统一币种,其铸造年代在战国中晚期。齐大刀铸币实物,分石范版和陶范版两种,石范版齐大刀早于陶范版齐大刀。石范版齐大刀,文字精细玄妙,视若蚊足,令人赏心悦目。陶范版齐大刀,文字高挺粗犷,让人过目难忘。
齐大刀背文较多:已发现的至少18 种以上,其中较为珍惜的品种有:齐大刀背文“可”字,通长184.1毫米,重50.6克。(图12)齐大刀背文“吉”字,通长186.5毫米,重47.8克。(图是13)齐大刀背文“至”字,通长179毫米,重46.1克。(图14)齐大刀背文“昌”字,通长180.1毫米,重48.9克。(图15)齐大刀背文“生”字,通长188.5毫米,重46.6克。(图16)齐大刀背文“口”字,通长182毫米,重47.8克。(图17)齐大刀背文“二刀”,通长180 毫米,重48.9 克。(图18)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