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是满天星斗,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区域,中原(河洛)、东夷(海岱)、南蛮(江汉),各地区均有独立的发展序列。
以东夷来说,它的历史文化序列可排列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后汉书·东夷传》载:“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而莒就是这其中的一支的后裔。
莒地在商朝时属于商王朝册封的方国之一,称为“姑幕国”。嬴姓,甲骨卜辞中称“虘”,东夷分支之一。莒国在历史上虽然存在度不高,但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莒地虽是商朝诸侯国,但却不服从商朝的管理,迫使商王经常对东夷用兵。这在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记录,如卜辞计有“伐虘方、戌及虘方、征虘方、册虘方”等记载,可知商朝的“虘”为东夷强国,时服时叛,反复无常,曾屡遭商王军队的惩罚。在商纣王时期,大规模的东征讨伐东夷的战斗中,“虘”也是被重点打击的目标之一,可是直到商朝灭亡,莒人也没有被征服。 由于商纣王的主力部队在东夷征战,殷都空虚,使周武王,抓住机会兵临朝歌。直接带来了商王朝的灭亡,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商纣王,当时主力部队不出征东夷,以商纣王的武力值,周武王没有什么机会。而且这段历史直接衍生出一段野史,说商纣王在东夷的部队在主帅攸侯喜的带领之下,穿过冰封的白令海峡,到达了现在的美洲成为玛雅人的祖先。并信誓旦旦的说早期玛雅人早期的奥尔梅克文明中发现了与商文化相似的器物,当然了,这肯定是子虚乌有,因为商王朝已经熟练广泛的运用战车,但是奥尔梅克文明及其后续玛雅文明连轮子都没有使用。
西周初年,发生“三监”叛乱,包括莒地在内的东夷诸国也参与了反抗周朝统治的运动,周朝派兵东征灭莒。周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开始大举分封诸侯,少昊的后代被封在莒地,这就是新莒国。纪姓,还是属于东夷的一支。
莒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431年)共历30世,享国运600余年。《世族谱》云:“周武王封兹舆于莒,初都计斤,后徒莒。”计斤,即春秋时代的介根(今山东青岛胶州西南),后来迫于鲁国的压力,迁都莒地(今山东莒县)。春秋前期,莒国比较落后,不光其它诸侯国称莒国为夷,莒国国君也自称“辟陋在夷”。在军事上,莒国却表现强悍,胜在民风,属于不知天高地厚的那种。
莒国国君一般无谥号,多以地名称之。如纪公、犁比公、著丘公、莒郊公等。其次,莒国国君争夺君位比较残酷,比如“莒纪公生太子仆,又生季陀,爱季陀而黜仆,且多行无礼于国,仆因国人以杀纪公,以其宝玉来奔,纳诸宣公。”太子仆因其父莒纪公爱季陀,且无礼于莒国贵族,太子仆得国人相助,杀其父莒纪公……由于莒国君主昏庸暴虐,政局动荡,所以在莒国的卿大夫阶层中,经常发生携带土地投敌求荣的事情。如“莒务娄、瞀胡及公子灭明、大厐、常仪糜”四名卿大夫奔齐以自保,“夏、莒牟夷、牟娄”弃莒奔鲁为求稳。
莒国作为小国,因深受夷俗文化影响,加上宗法制度不够严格,国内局势震荡,所以莒国对外关系比较复杂。作为小国,为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经常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导致被大国讨伐。如《春秋·隐公二年》载:“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说的是莒国国君娶了向国国君女儿为妻,这个向国应该是姜姓国家,与齐国有渊源,因此这位妻子被史书称为向姜。向姜与莒国国君结婚后,感情不和,就偷偷跑回娘家。莒国国君通过私下手段与向国交涉,想让向姜回家。但向国国君心疼女儿,不答应莒国国君的请求。莒国国君感到被羞辱,一怒之下带领大军,杀奔向国而来。
大军抵达向国,《左传》对这件事的描述用了“莒人入向”的说法,何为“入”?《谷梁传》解释说:“入者,内弗受也。”就是说向国是不答应他们入城的,而《公羊传》也说:“入者何?得而不居也。”意思是攻破城邑却没能占领。综合来看,这位莒子解决家庭矛盾的手段是非常暴力的,居然指挥大军攻破了向国的城池。这件事最后结果是向姜向丈夫妥协,跟他回到莒国。莒国与向国并不接壤,中间隔着郯国、钟吾、徐国三个小国,莒国国君带领大军,不远千里行军,穿越三个国家的领土,去向老丈人讨还公道,最终带老婆回了家。途径的国家居然不敢阻拦,而向国的城邑在强大的攻击力下也显得不堪一击,可见这位莒国君主的性格是多么豪横,这完全不能代表山东人!
《春秋·隐公四年》载:“莒人伐杞”,公元前719年,莒国与杞国关系恶化,杞国建国于夏朝,姒姓,是夏禹的直系后裔。这个国家历史悠久,国祚绵长。“杞人忧天”的典故就是出自杞国。司马迁在《史记·陈杞世家》中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因此,杞国在春秋初期应该是一个贫弱的小国。莒国国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故意在莒杞两国之间挑起事端,其用意昭然若揭。莒国悍然发动战争,派大军攻击杞国,不久就被攻破边邑牟娄。这次莒国国君却没有“入”,而是不客气地吞并了此地。对莒国的这一举动,孔子及其弟子们,深恶而痛绝,认为莒国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创诸侯之间互相吞并的先河。这个第一名被山东人拿到了,山东人武力值还是可以的,可惜没用对地方。
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又有“莒人灭鄫(鲁的属国)”等战争,就受到齐、鲁、楚等大国的反击。其中齐国伐莒五次,鲁国伐莒四次。楚国伐莒次数不多,但伤害极大,最大的一次是在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楚军在12天之内连克莒国三都(渠丘、莒、郓),这使莒国遭到沉重打击。莒国为了避免大国的侵略,即找中原霸主做靠山,如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鲁季武子伐莒取郓,为此事,莒人告于会,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奔鲁,为此事,莒人诉于晋。只不过因晋国距离莒国过于遥远,加上晋国自身也有问题,经常性对小国的诉求无能为力,所以莒国又转向齐国、楚国求助,这样又引来晋国的惩罚。晋国军人以盟主的身份“执莒子、邾子以归”,直接抓住二国国君,命莒国、邾国归还侵占小国领土的同时,也阻断了二国靠武力发展壮大的野心。
春秋之际,莒国自恃与齐、鲁平等,而且莒国国君勇于担当,这样莒国就成了多国避难者的首选地。莒国附近的贵族在本国受排挤时,多奔莒国避难。正如《春秋大事表》中所言:“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从考古发现来看,莒国不仅占据有30多座城池,而且防守也是固若金汤,对当时的大诸侯国来说,简直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正是因为莒国强悍的防御力,吸引了当时大批的流亡者到莒国谋生,逐渐的莒国也就成了王公贵族们的“避难圣地”。
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在莒国强盛时期,不仅接收普通的逃难百姓,还对各国的重要大人物来者不拒,而且都奉为座上宾,整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讨伐鲁国,不料兵败而返,在回逃的路上经过谭国时,却遭到谭国国君谭子的无礼对待,于是这一年冬天,齐国就发兵灭了谭国,逼得国君谭子逃亡莒国。公元前660年,鲁国庆父作乱杀了鲁闵公想自己当国君,不料阴谋败露,最后遭到鲁国贵族的集体反对,还要杀庆父为国除害。庆父走投无路,便投奔莒国,以保全性命。公元前574年,齐灵公出兵讨伐郑国回朝时,其夫人声孟子污蔑大臣高无咎和鲍牵造反,于是齐灵公一怒之下砍掉了鲍牵的双脚,而高无咎闻讯后,吓得便立即跑到莒国避难。
最为人所熟知的还是齐桓公奔莒,早在齐桓公年少的时候,其父齐襄公统治残暴,滥杀无辜,所以齐国大夫鲍叔牙便带着齐桓公到莒国避险,以免遭到不测。在莒国待了二年以后,到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于是,鲍叔牙连夜带着齐桓公回到齐国,继位为齐国国君。在鲍叔牙、管仲等贤臣的辅佐下,齐桓公励精图治,成就一番霸业。而在此期间,鲍叔牙经常提醒齐桓公“勿忘在莒”的经历,警醒齐桓公要勤政爱民,不可贪图享乐,同时也不可忘记莒国当年的救命之恩。
周考王10年,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楚国势力扩张到淮上,先灭蔡国,进而灭掉莒国。但由于莒国离楚国本土过于遥远,难以长期占有,后来莒国疑似复国。齐国发展起来以后,自恃其强,屡次欺压莒国,莒国君幼言轻,最终于公元前343年被齐国吞并灭国,齐人以莒为“五都”之一。到春秋晚期,越国灭吴,北上争霸。齐国为了防备越国,在莒地南部开始修筑长城,用以防御越国。
最早发现的“莒刀”,仅是1930年山东章丘东平陵城西南出土的一截大型刀币刀头,通长56毫米,宽27毫米,重不详(图一)。此刀头先是为天津古币收藏大家方若所藏,拓本发表于《古化杂咏》,后此刀首入藏天津博物馆。
此刀背铸有二条粗横纹,刀面部铸有二字,旧释“谭邦”,原因是章丘春秋时期属于谭国。方若觉得这个刀的首字是“谭”,他在《古化杂咏》中写道:“平陵县境西南地,古有覃邦此在焉,若异刀文加竹首,以言易邑亦新鲜。”郑家相在《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一书中写到:“簟、覃古通谭---按谭,见庄七年。”杜注:“谭国、子爵,为齐桓所灭。”其地在今山东济南东南龙山镇附近。 《左传·庄公十年》载:(公元前684年)“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有学者认为此刀应是齐桓公灭莒后所铸,又因其文字与齐明刀背文莒字相似,所以如今此字释读为“莒”字。如果这个观点正确的话,“莒邦大刀”就应该是莒地入齐后所铸。还有一种可能,莒邦大刀是莒国在没有被齐桓公灭国之前铸造,由于莒国,立国比齐国要早很多,若此说成立,那么齐国刀币的来源问题将发生重大改写。这一切的最终答案,将依赖更多的出土资料佐证。
完美无缺的“莒邦大刀”出现在1978年,为山东青州穆世友首获,后来转让给淄博孙氏迭藏。此刀通体呈红斑锈色,刀身有廓,刀首略尖,首刃内凹,呈半弧形。刀身弧背凹刃,刀面铸有清晰完整“莒邦大刀”四字大篆铭文,刀脊背外凸止于刀柄连接处。刀背首部下方铸有二条粗横纹,中间铸有护幕星纹,刀身下方铸有铭文“十”字。刀柄面背二侧均铸有二条平行的直纹,刀环厚凸呈圆形。“莒邦大刀”通长180毫米,重64克(图二)
国内泉友杨氏和日本泉友中塚氏分别藏有“莒邦大刀”各1枚,具体数据不详(图三、图四)。图五这枚“莒邦大刀”据闻出于即墨乡间,通长184毫米,重39.9克。莒邦大刀因为传世极其稀有罕见,实物难见,被泉界专家学者誉为“齐刀之王”。
(图一)“莒邦大刀”刀头 “莒邦大刀”刀头拓片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