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又见万哥《腾蛟起凤忆王勃,物换星移几度秋》之大作,甚是欣喜!咋感觉冥冥之中恰有联系,刚刚人事调动,小弟赴大兴机场工作,今年又是我本命龙年,真有点腾蛟起凤的意蕴!

得空在更一篇,感谢朋友们鼓励支持!
文章内容纯属娱乐,故事情节凭空臆造,仅供广大泉友茶余饭后消遣。
第九章 金帝陵风雨 (本章大部分内容引自索俐、赵思敬编著的《古今燕山》中《云峰山下金帝陵》一文,在此以致鸣谢!)
考古队扎寨的地方是云峰山下的一片空地,确切的讲就在金陵兆域之内(兆域是指墓地四周的疆界), 四周树木成荫,青草茫茫,并不见金陵的任何遗迹。
“这就是金陵了!”山大爷向大家说着。
“这不就是大青山吗?金陵在哪里?”大壮抢先问了起来。
“在脚下!”完颜春明笑着对大壮说。
“是的,就在我们脚下这方圆几十里!”山大爷补充道。

“这啥也看不见啊?连个墓碑啥的也没有啊?”大壮疑惑的又问。
“能找到墓碑还让我们来考察啥?”柳大志也说。
“什么,怎么会是这样?这也无从下手啊?”大壮说。
“建国啊,你有点我年轻时的样子,我第一次考古也是你这样的心理,一点都摸不着头脑,哈哈哈。”黄教授笑着说。
大壮楞了楞,感觉黄教授不是在和他说话,因为好久都没有人叫他的大名了,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
“教授,您是在和我说话啊,哎,没反应过来!您还是叫我大壮吧,这个外号我听习惯了,亲切!哈哈,大家伙以后也都叫我大壮啊!”大壮打趣的说。
“黄教授,要不您给我们讲讲这金陵的历史,我也摸不着头脑,我看这儿除了山山草草确实什么也没有啊!”可玉也说。

“行吧,咱们时间也充裕,这到地点了,也应该开个碰头会了,我抛转引玉的说说这金陵的历史,山大哥、春明和小齐你们也听一听,讲的不对的地方可要给我指出来啊,我可不能搞一言堂啊,哈哈。”黄教授兴致勃勃的说。
大家也都充满了期待。
“据《金史》记载,公元1153年,大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自上京(即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迁都燕京(即今北京),定燕京为金中都。海陵王是位大政治家,他当上皇帝以后,为了向南扩展,打压宋朝,进而统一中国,决定把金朝都城上京迁往燕京,以便他扩大疆域,指挥南侵(因为上京太靠北了,不利于他实现宏图大略)。但迁都一事遭到了皇室贵族的强烈反对,提出宗室陵寝俱在上京,怎么能抛开祖宗,另立都城呢?完颜亮为彻底封住反对者的议论,决定在迁都的同时,尽快寻找‘吉壤’之地,以便一并将宗室陵寝迁往中都燕京。”黄教授说。
大家都竖起耳朵听着,生怕落下一个字。
“传说,一日海陵王完颜亮自燕京出宫到大房山一带狩猎,因追寻一只梅花鹿来到云峰山下的龙衔寺。进寺以后,见寺中佛像竟显现出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圣颜,不禁异常惊喜,再加这云峰山山川形胜,‘四势端明’,实为帝陵之‘吉壤’,便决定将祖宗的陵寝迁葬于云峰山下。其实,这都是牵强附会之说,也是完颜亮为迁陵所造的‘天意’舆论。”
“哦,这不就像凤凰亭‘有凤来仪’的传说?”可玉说着。

“没错!可玉说的对,这就是古代帝王惯用的手法。不过云峰山的周边环境、地貌景色确实绝佳。每当天气阴晦,便有云雾缭绕锁住峰顶,黑灰色的云团奔腾翻涌,好像有数条怪龙上下翻腾。沿云峰山主峰而下,呈扇形延伸出九条山脊,仿佛是九条巨龙奔腾而下,云峰山也由此又称‘九龙山’。又因云峰山下葬有皇陵,山顶又呈尖状,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云峰山为皇陵尖。”黄教授继续说着。
“嗯、嗯,我们确实叫皇陵尖儿。”山大爷补充道。
“1154年3月,海陵王下令开始修陵,5月份便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太宗完颜晟的灵柩自黑龙江上京迁来,葬到龙衔寺寺基之上。从这以后,其他皇帝陵柩也陆续迁来,先后共有18位金朝皇帝安葬在这山明水秀的地方。”黄教授讲着。
“这是18位里面,可是包含大金国开国前的10位王。”完颜春明补充道。
“对,没错。”黄教授说。
“这有什么区别吗?不都是皇帝?”大壮插话问道。
“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开国前的叫王,开国后的才能叫帝。”老齐终于说话了,刚才他一直在默默地听着,还时不时的记一记。
从东北上京迁来金始祖等10人的陵墓分别是:光陵,景元帝完颜函普(金始祖);熙陵,德帝完颜乌鲁;建陵,安帝完颜跋海;辉陵,献祖完颜绥可;安陵,昭祖完颜石鲁;定陵,景祖完颜乌古硒;永陵,世祖完颜劾里钵;泰陵,肃宗完颜颇刺淑;献陵,穆宗完颜盈歌;乔陵,康宗完颜乌雅束。这10位大金国开国以前先人的陵寝,葬在石门沟,俗称"十王坟"。

开国后的诸帝陵有:睿陵,太祖完颜旻(阿骨打);恭陵,太宗完颜晟;思陵,熙宗完颜亶;兴陵,世宗完颜雍;裕陵,显宗完颜允恭;道陵,章宗完颜璟;景陵,睿宗完颜宗辅。另外,还有德宗完颜宗干之陵,宗干为完颜亮之父,曾给予帝号,也葬在金陵。后来完颜亮在军队哗变中被杀死,继而被新皇帝完颜雍废为庶人,完颜亮的父亲自然也被削去帝号,但其陵寝并未迁出金陵。所以,加上迁来的10位先帝陵寝,大金国共有18位帝王葬在金陵。
“金陵建成以后,曾是红墙绿瓦,宫殿辉煌,雕梁玉柱,十分壮观。但,据史书记载,明朝末年,大金国后裔努尔哈赤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并建立了后金国。明王朝与其作战,屡战屡败。因帝王惑于形家之风水说,认为是满人的祖陵(金陵)王气太盛的缘故,在天启元年(1621年)罢金陵之祀。为断女真‘地脉’,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下诏拆毁金陵,对金陵进行了毁灭性破坏,将金代皇陵地面建筑全部拆毁,地宫也被掘开,将尸骸和大量随葬品抛撒和窃走,这是金陵第一次遭受大规模破坏!”黄教授讲道这里停顿了下来,好像是在感慨这百年的历史古迹就这样毁为一旦,实属让人痛心。

“到顺治初年,为保护金陵,特设守陵五十户以奉山陵。”黄教授继续说。
“我的祖先应该就是那个时候被派到到这里来的。”山大爷说。
“我嘞个去,这都对上了?”大壮惊喜的说。
“应该是。”完颜春明也说。
“当历史的碎片串到一起时,你就会惊奇的发现这一切都不是巧合!”老齐自言自语道。
“老齐你别神神叨叨的。”大壮说。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传承啊。您继续讲黄教授。”完颜春明笑呵呵的说。
“到了1751年,乾隆帝又命人修葺金太祖和金世宗二陵享殿及缭垣,并御制碑文以记修葺缘由。金陵虽然得到了修复,恢复了一些旧貌,但比起当初确是相差甚远了。”黄教授遗憾地讲着。

“清代麟庆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中,有一幅一百多年前绘制的《房山拜陵》图和一篇游记。它详细描绘和记录了金陵当时的风貌。”完颜春明补充道。
“春明说的对啊。”黄教授满意的向完颜春明点点头,示意让他接着讲。
“这麟庆又是谁啊?”可玉追问到。
“《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中记载:麟庆字见亭,完颜氏,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授内阁中书,迁兵部主事。此后,他于道光三年出任安徽徽州知府,继而调颍州知府,升河南按察使、湖北巡抚及两江总督管两淮盐政等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因秋汛南河在桃北崔镇决口,麟庆未能率先预防,革职后即住北京。因麟庆出游访胜都有记录,所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完颜春明接着说。

“造化弄人啊,革职对于完颜麟庆是件坏事,而对我们这些后人确是件好事,能留下这么多珍贵资料,实属不易。”老齐感慨的说。
“讲的有道理,今天的坏事未必是明天的坏事,一切随缘,因果有报,循环往复,不生不息。”黄教授说。
“在《房山拜陵》这篇游记中,麟庆记述了他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八月游金陵的所见所闻。随同前往的有他的两个儿子和当地的猎户及洪恩寺(就是磐宁宫)的僧人裕泉。他们‘携竹片及火器,寻路诣陵’。因麟庆是金世宗完颜雍的旁支二十四代孙,所以在叩拜金陵之后,连连感叹‘始伸夙愿’。”完颜春明讲了起来,毕竟是完颜家族的事,黄教授也想由他讲述。
“正在他们兴致勃勃地游览时,大风忽来,木叶簌簌有声,陵户呼曰:‘虎至’。急登台望之,遥见一羚羊窜过西岭,一虎下饮于溪。陵户曰:‘此守陵神虎也,不可惊。’须臾,返风虎去。看到金陵郁茂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水,再仰视雄神古秀的大房山,麟庆喜不自胜地发出了‘家山四面俱全’的感慨。”完颜春明绘声绘色的讲着麟庆的《房山拜陵》这篇游记。
“这有老虎?”大壮说,心想怪不得可玉让带上防身的家伙。
“是呀,应该是有,至少在完颜麟庆那个时代有。”完颜春明说。
“咋样?大壮哥,你害怕了?”可玉笑着说。
“我怕啥,我有...我有这么小胆吗?瞧不起谁呢?”大壮刚想说我有枪,这回倒是反应过来了,没有说出口,不过考古队当时带枪也不奇怪,毕竟那时国家还没有全面禁枪,山大爷家也有,是一把¥¥¥¥。
“大壮哥,等遇到老虎你可别先跑啊!”可玉调侃着说。
“那当然不会。”大壮信誓旦旦的答道。

“清末民初的画家陈朗斋、汪惕斋依麟庆游记描述而绘制的《房山拜陵》图中,可以看到当时金陵的享殿、围墙及碑亭的情景。那幅画我倒是还有点儿印象,不过现在金陵都这样了,实在也是辨别不清了。”完颜春明看着四周说道。
“自乾隆朝修缮后,应该保护的很好,不至于成现在这个样子啊?”可玉又问道。
“我小时候,这里匪盗猖獗,听父辈们说当时死了不少的同族守陵人,乾隆朝时期修缮的陵墓(金太祖睿陵和金世宗兴陵)就毁于那几年的匪祸,大部分地宫又被打开盗挖,当时地面上仅有的建筑也荡然无存。这应该是金陵第二次遭受大规模破坏!”山大爷接过了话茬。
“在我20多岁的时候,那个清陵大盗孙殿英也来到过这里巡查,估计是想在这里动手,但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几日就离开了,我印象非常的深刻,他走后没多久日本鬼子就进村了。”山大爷继续说。
老齐、大壮和可玉三人相互对视着,没有说话,但又似乎想到了一处——张道亭信里的话是真实的!
“孙殿英还来过这?”完颜春明说。
“是的”山大爷确切的回答。
“我还真不知道他也来过这儿,那可是个雁过拔毛的主儿,他都没动手,看来当时的这里确实没有啥宝贝了。”完颜春明面无表情的说。
“他来没来过这里,并不影响咱们考察啊,完颜大哥!”老齐突然冒出了这句话。
“哈哈哈,那倒是,我是在感慨那些陵墓里的文物就这样遗失了,实在是可惜啊!”完颜春明笑呵呵的说。
“春明跟我一样,一听到文物的遗失、毁坏、盗掘总是颇有感慨啊!”黄教授说。

“这还不算啥,最严重的是第三次大规模破坏。”山大爷又接过了话茬。
“啥,还有第三次?”大壮说。
“是的,解放后,金陵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消停了十几年,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确切的说是1966年的9月份,我始终无法忘记。那些疯了一样的红卫兵们以什么‘破四旧,立四新’的名义挖坟掘墓、打砸庙宇、焚烧文物,全国上下让他们闹得鸡犬不宁。金陵这片废墟更是在劫难逃,推土机、拖拉机全开上来造田,各种遗留的石人、石兽、栏杆、台阶都被砸毁,标志性华表被炸烂,残砖碎瓦被推到两侧山沟里,整个陵区的遗迹全部销毁,现在被建成了大梯田。你们看!”山大爷边说边用手指着远处,他的声音哽咽着,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不仅金陵被整成了这样,同样被整成这样的还有他的身体和心灵。
同样难受的应该还有老齐,因为他想起了最疼爱他的爷爷,老人家就是屈死于那场十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