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空再更一章,感谢朋友们鼓励支持!
文章内容纯属娱乐,故事情节凭空臆造,仅供广大泉友茶余饭后消遣。
第八章 鎏金银面具

考古队在当地聘用向导是很正常的事,也是非常合理且必要的事,而且越是专业的考古队越需要当地人做向导(聘用向导是需要的支付工资的,虽然不多但可以体现出黄教授这次领衔的考古工作,是非常受国家重视的),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考古专业人员大都不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气候特点和生活方式,当然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一点。考古队进驻某地,免不了当地人凑热闹,人多了就会有是非,老话讲:“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千必有汉奸,人上一万必出混蛋。”今天队里少件工具、明天汽车被扎、后天刁民找事,这些情况都是常有的事。
有公家的批条也不好使,山高皇帝远,批条对于政府工作人员行,对于平头老百姓往往还差点意思。但是如果有一位当地的老人儿做向导,这些意外状况就会大大减少,更何况这山大爷可是祖祖辈辈的守陵人,颇受周边村民的尊敬,黄教授他们无疑是捡到宝了。
“小齐、小王,你们这厨艺可以啊!”黄教授笑呵呵的说。
“嘿,黄教授您可说的太对了,老齐烧的一手好菜,要不然他早饿死了。”大壮吃着兔肉还堵不上嘴。
“您过奖了黄教授,凑合吃还行,这么多年我都是一个人居住,自给自足,所以会烧几个家常菜。”老齐谦虚的说。
“您还别说,确实味道好!颇有美国华尔街里中国餐馆的味道!”柳大志开玩笑的说。
“我说柳大哥,您这是在夸我吗?中国菜还得去美国做才好吃?”老齐也哈哈直笑。
“老柳,你别瞎打岔!人家齐兄弟这兔肉确实炖的不错。我看这次考古真的是来对了,好吃好喝好招待啊!”完颜春明眼睛环视了柳大志、老齐和山大爷。

“确实得谢谢山大爷,这可是人家的兔子啊。大壮哥你别光顾自己吃,给山大爷夹肉啊!”可玉也说。
“别别别,你们吃、你们吃,我岁数大了,牙口不好了,你们快吃吧,我喝点汤就行。”山大爷回复。
“黄教授,您看咱明天怎么安排。”王强问道。
“今天就先到这了,一会你和小齐,还有陶旺去安顿下睡觉的地方。明天一早咱们就进山去看看,也请山大哥带着我们先熟悉熟悉情况。”黄教授说着。
“嗯”
“行”
“好,明天进山喽!”大壮活宝般的回答。
第二天大清晨,考古队一行人都纷纷起了床,那个年代的人都没有睡懒觉儿的习惯,有的话应该也是被这山里的低温叫醒了吧。
老齐、王强和陶旺早早的就开始收拾东西了,大包小包的收拾了一堆,能看得出来他们都是户外生存的高手,包裹打理的井然有序,包与包的重量大体相同。
“黄教授您起来了?”可玉向黄教授问早儿。
“你睡得还好吧,可玉!你这一姑娘家家的能吃这份苦的可不多!”黄教授说。
“没有,我在山大爷家的小屋睡得很好,你们睡在帐篷里应该不舒服吧。”可玉说。
“我们都习惯了,常年在野外科考,这条件就算很好了。”黄教授说。
山大爷带着二子(一只狗)溜溜哒哒的也从外面进了院子。

“山大爷,您这干啥去了?”可玉说。
“我起的早,先去巡了巡陵,每天都是这些事,今天没有什么异常。”山大爷回答。
“那您起的可真够早的啊,这距离金陵可也有几里路呢。”测绘员方正说。
“都转的话几天也转不完,我每天都随机去个地儿,也不固定。一天不转我这心里就不踏实!”山大爷说。
考古队一行十人吃罢了早饭,准备启程了。
“大壮,你来这个!”老齐说着拿了一件最沉的包袱给大壮。
“这是啥?”大壮问。
“这是帐篷,12人制式班用帐篷。”老齐笑呵呵的说。
“嘿,好你个老齐,把这最沉的扔给我,你还真他妈照顾我!”大壮哑巴吃黄连般无奈的回答。
“里面有你买的东西!”老齐小声说。
“这可不是光给我买的啊!你也应该有份,哼!”大壮一脸的不乐意,但还是乖乖的背上了大包袱。
“陶旺,你去开货车,最大限度的跟着我们,走到没路了就停下,然后再搬运车上的物资,这样能节省点体力。”黄教授说。
“好嘞!教授,您就放心吧!”陶旺说。
“我们进山后就找块空地安营扎寨,不再来回跑了,大家也尽可能的带上随身的东西。”黄教授一边指挥一边说。
队伍缓缓的行进着,毕竟是有山大爷做向导,规避了很多不必要的崎岖山路,也没有遇到什么危险。
一路上风景旖旎,郁郁葱葱,老齐替可玉背着行李,大壮还时不时的刺激老齐,嫌弃他让自己背最重的,而老齐自己却献起了殷勤,着实不痛快。

可玉则像一个戎装的花仙子,蹦蹦跳跳的走着,不像是考古更似是踏青,满山的桃花映衬着可玉俊俏的面容。
“我嘞个去,这大山深处怎么还有一个炼油厂?”山顶上的大壮惊奇的喊道。
“昨天完颜大哥在车上就说过,燕山之所以建设的这么好,就是靠这个炼油厂。”老齐不屑的对大壮说着。
“这...这...也太大了吧。”大壮站在山坡上一眼望不到炼油厂的头。
“完颜大哥这就是你说的那个炼油厂?”可玉问完颜春明。
“嗯嗯,应该就是,我也只是听说过,还从来没有来过,确实很大很壮观啊。”完颜春明回答道。

“这是东炼厂(东方红炼油厂)从1967年就开始建设了,大的很!从它的西门到北门有五里多路呢。”山大爷边说边比划着。
“山大爷,您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老齐问。
“哎,我当时就是这建厂的工人,能不清楚嘛!那几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十里八乡的农民都是建设者,能背土的背土,能凿山的凿山,大家干的那叫一个热闹,大队里还给记工分,争着抢着干嘞。”山大爷自豪的讲着。
“在这山沟沟里建炼油厂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啊!”老齐说。
“那可不是,这下面全是山,全是大石头,炸山开荒那是常事,我这耳朵就是那个时候震的,不大好使了,哈哈。”山大爷笑呵呵的说着。
“建这个厂是经过国家计委批准的,当时算得上全国的重点工程呢,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所以选在了这个山沟沟里,不到它跟儿前很难找得到呢。”完颜春明接着说。
“吆,这些我到不知道,当时我们还说咋选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建厂啊。”山大爷看着完颜春明说。
“山大爷,他可是研究金史的专家。”可玉对山大爷说。
“建这炼油厂也算是金史?”大壮插嘴说。
“哈哈,这肯定不能算是金史!虽说我没来过这里,但关于金陵周边的一些情况,我倒是都研究过,不过都停留在纸面上。”完颜春明说。
“噢,那难怪了。”山大爷说。
“对了!这还出土过文物呢,当时大家都说是金陵的东西,后来又说不是。”山大爷突然说。
“啥文物?值钱不?”大壮一听文物,立马来了精神。
可玉狠狠的瞥了他一眼!
“值钱不值钱我还真不知道。我一开始也纳闷,这虽然挨着金陵,但也有一条山背相隔,更没听祖辈们说过这边也是金陵。”山大爷疑惑的说,像是寻求完颜春明给他解惑。
“当时出土的是不是一个金属面具?”老齐问。
“是的,是的,你怎么知道?”山大爷又看向了老齐。

“这就对上了,那个面具确切的叫辽代鎏金银面具,现在应该在首都博物馆,是馆藏珍贵文物之一。”老齐回答。
这时黄教授看了看老齐,应该是对这个年轻人由衷的喜欢,首都博物馆的东西对于黄教授来讲应该是如数家珍,毕竟他可是文物鉴定界的翘楚,更有着对文物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听到老齐的正确答案,他应该是非常欣慰的。完颜春明也向老齐投出了赞许的目光,因为他也知道老齐说对了。
“齐老弟,你是怎么知道的?”完颜春明问。
“他不知道我才觉得奇怪呢?他祖......”大壮刚想说他祖上可是倒腾的文物的,马上就被可玉瞪了回去。
“他祖传的?大壮哥?这还能祖传?”可玉的机灵可是抖了一地,险些被这死大壮说漏了嘴。如果现在说出老齐祖上是搞文物收藏的,势必会引起考古队众人的怀疑,毕竟那个年代老齐的出身是被打压的,因为他爷爷有些说不清的事。
大壮也意识到自己差点说漏了,赶紧找补道:“嘿,可玉,你咋还抢我台词啊?”
众人一阵欢笑,并没有察觉出这里的异样。
“咱们这个职业啊肯定得多看、多学!我经常逛咱们首都博物馆,那陈列的面具下面写着出土于燕山,这不就联想到了嘛!”老齐的反应依旧如此神速。
“嗯,确实是啊!”完颜春明说。
“那个鎏金银面具面具是1971年出土的,厚度为1.5毫米,通长31厘米(面部长25厘米、项长6厘米),最宽处22.2厘米,耳垂和耳部上边各有一个小圆孔,是系带所用,整个面具制作精良逼真。”黄教授接过了话茬说。
老齐、大壮和可玉吃惊且呆呆的听教授讲,其他人则习以为常的听着。
“宋代文惟简撰《虏廷事实》记载:‘其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施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肤,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网其手足。’这对契丹贵族身后事的描写,可见戴面具入葬是契丹(辽)贵族所特有的葬俗。小齐你说的不错啊!”黄教授说。
“啊?黄教授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大壮和可玉同时说道。
“哈哈哈,这个面具就是黄教授当年亲自考察鉴定的!”完颜春明大笑着说。
“鉴定确实是我鉴定的,考察倒是没有,当时我也没来这里!哈哈。”黄教授轻描淡写的说。
“那为啥会在这个地方出现辽代的文物呢?”老齐疑惑的问黄教授。
“这一代曾是大辽国的皇家栗园,所出产的板栗专门供给辽代皇宫贵族,为此还专门设立了‘栗园吏’掌管栗园。这边还有很多年代久远的栗子树。所以这里能出土辽代墓葬的鎏金面具也就不足为怪了吧。”黄教授说。

“原来如此”众人心想。
“黄教授,您真是让我这个老农民长见识喽!”山大爷说。
“翻过这条山脊背儿,就是金陵了!”山大爷向大家说着。
“好啊,终于快到了,我这都快累死了。”大壮说
“身体这么强壮还知道累啊?”可玉一身轻松的说。
“老齐啥也没给你,给我这么沉的一个包裹,还走了这么远的路,铁打的人也得累啊!要不给你?”大壮没好气儿的回应。
“我看你是长得丑,想得美!”活泼的可玉朝着大壮做了一个鬼脸。可见来到了金陵,大家的心情都不错。
“这台湾人是真活泼啊!?”大壮嘟囔着说。

“小齐、王强,你们去四处找找,有没有适合安营扎寨的地方。”黄教授说。
“好的黄教授,我们这就去找找。”王强回应。
“来,我也跟你们一起看看。”山大爷说着,伸手招呼他们。
山大爷带着老齐、王强走在了队伍最前面。
“我看就在这吧,山大爷。这里的地面相对比较平坦,周边树木也不多,适合搭帐篷。”王强对山大爷说。
“我看可以!这边儿还有一处泉眼呢,到时候取水也方便。”老齐说。
“嗯!前面就是车厂村,离这儿没多远,有个大事小情的叫人也方便。那就在这吧!”山大爷赞同他们的选择。
王强朝着身后的众人大声的呼喊着:“黄教授,咱们就在这安营扎寨,你们快过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