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这大过节的,不小心又用标题把您吸引了进来。但古钱学生真不是标题党,确实请了一位乾隆通宝来给各位“送”俩元宵,不信您就接着往下看。
“古钱学生,”一位来自南方的看官不解地说道,“为什么送元宵而不送汤圆呢?我们南方吃汤圆不吃元宵。”
对,南方朋友不吃元宵吃汤圆,北方朋友不吃汤圆吃元宵(哈!有点绕口)。您今天就尝尝我们北方的元宵吧,看看有什么区别。
“汤圆和元宵有啥区别,不都是圆的吗?”一位北方的看官问道。
“有区别的,”这时今天的主角,古钱学生请的那位乾隆通宝在后台就把话接了过去,“元宵和汤圆做法不同。元宵是先把一块馅弄湿了,然后让它在满是糯米粉的簸箕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就变成了元宵;汤圆就像包饺子一样,用糯米压成小圆饼,把馅包起来滚圆,就成了汤圆。这就是汤圆和元宵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我今天是来“送”元宵,而不是“送”汤圆呢?”主角自问自答道,“因为我是北方乾隆通宝呀!哈哈哈!”
说着主角就亮出了真身:


“原来主角是宝陕局的,妥妥滴北方乾隆通宝,怪不得送元宵。对了,您元宵呢?”一位看官说道。
“在我身上呀!”主角笑道,“看我通字走之的两个点,像不像元宵?”

“确实很像啊!”古钱学生接过话筒继续说道,“主角通字的点非常特别,在此类版里算比较大的。我找了几个他的亲友,来对比一下他们的点。”


再近距离对比对比:

怎么样,套路之后是不是觉得主角通字走之的双点又圆又大?确实像两个元宵吧?
其实古钱学生得到这个主角很久了,一直觉得是个很少的版,点确实很大,还给取了个名字叫“元宵版”,不对不对,叫“巨点通”版。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他的同版,才觉得“巨点通”这个名字可能不对。来!对比一下:


“不对啊!古钱学生,”一位看官有些不同意,“两个点明显不同,怎么能说是同版呢?!”

古钱学生觉得是这样:他们俩的笔画写法完全一致,只是主角的笔画粗,而配角的笔画细,所以很可能是因为笔画在流通的过程中压扁了。
“我不认同,”这位看官反驳道,“其实主角的笔画也并不是很粗啊,或者说主角笔画宽度与配角笔画宽度之比和他们点之间大小之比,根本不同啊!如果比例一样,主角字的笔画应该更粗才对呀!”
古钱学生笑了笑说,大过节的,咱们就不争论了,这个问题交给大家评判一下吧! 您认为主角和配角是一个版吗?请在下方留言给出您的想法。
说到这,今天的小文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怎么样,今天乾隆通宝“陕”送的“元宵”香不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