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开元补充说几句
霜将枫绿染为红,风把芦花缕作茸。
云自幕天谁钉挂,月来佐酒与从容。
癸卯年,九月十三。秋深,风凉气朔,
跟着风来的方向,那头一定是故乡。
很多时候,我们在怀念别人,其实在回望自己的往昔,
只不过,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人世无常,周遭轮转。
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过眼云烟。
上周就得来36枚白马寺开元专门著文(参见拾泉记(十五)),引来不少泉友询问留言。大家核心关注的是目前价位多少、坑口特点、及真假如何鉴别,也有几位青年才俊,对此坑开元的入水背景、具体用途,及品类、断代分期等提出见解。
虽只言片语,但满满上进求索钻研的态度,让自己深感欣慰钦佩。问渠何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藏泉,不单是为了倒腾人民币、升值换钱。如此藏之研之乐之,求真求相求意,更能让泉界回归本初、蓬勃持续,让藏者开悟真理、惬意心安。
最近得闲,翻出五年前得来的那批白马寺开元,较为仔细的看了看。亦查阅资料,咨询同好,再次就涉及此坑开元的面世时间、版式种类、锈色构成等问题进行探研,也有一些新的认知。就此机会,将之梳理成文,抛砖引玉,仅供大家批评参考。
一关于白马寺开元面世时间。此前(参见寻泉记——白马寺开元那些事(二))对此坑开元面世时间有个初步推断。但去年底向洛阳本地老友请教,却说是2013年6月就有了。后查古泉园地、贴吧等,亦发现2013年7月就有泉友以“水坑开元、不一样的魅力”为题晒图,确定无疑的白马寺坑口。由此基本可判,此坑开元面世并认知时间当在2013年年中前后。
二关于白马寺开元的版式种类。此坑除了短头元类、大字狭元、直元、容弱等,其他开元基础版均未出现。短头元类背有随意甲纹;大字狭元、直元均光背,未出现面背星、月;容弱以光背为主,个别背穿左角甲纹。短头元数量最大,占比至少九成八;容若其次,占比百分之一;直元再次,大字狭元最少,二者相加有百分之一。市面上,有泉友误认同为水坑或黄亮的平头通、低头通等开元为白马寺坑,实大谬。
三关于白马寺开元的锈色成因。因长期水中密闭淹浸,此坑开元氧化程度低,锈色难入骨,主要是淡黄、青灰两种。淡黄多至八成,青灰大概十成,其他少量的赭红、乌黑、蓝绿或各色间杂。原坑字口内常留有沙砾,与钱体及锈结为一体。一般说,通体灰、黑者为泥质水底泉;通身淡黄者为砂质水底泉;赭红、红褐相间者,当是泥沙中铁质成分含量高所致。少数有蓝绿锈的,细察皆浮于灰黑等底锈之上,当是河道干涸后接触空气而成。
四关于白马寺开元的入水时间。此前有说(参见寻泉记——白马寺开元那些事(三)),当在唐乾封元年(666年)的某天,遭不明原因湮没于白马寺附近的洛水。自藏此坑开元里,容弱百分之九十以上皆边道挫痕犹在,直元、大字狭元则全是未流通状态。容若版在麟德元年(664年)陕西礼泉郑仁泰纪年墓已出现,直元、大字狭元等版比之晚,大致在666年后出现。此坑开元正是容弱、大字狭元、直元等非短头元版新生登场的关键时期。
五关于白马寺开元的漏裂情况。对于此坑开元,多数人第一感觉是精整黄亮、养眼诱人。其实过手多了,特别是接触过原坑的就知,此坑开元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整体上漏眼、缺肉、磕边的比例较大。一批原坑里,真正无漏眼、缺肉、磕边等毛病的好品,不过五成。这与其长期浸泡,青铜中的铅易腐蚀消融,以及水流、砂石反复冲刷摩擦有关。当然,若用现代机制币标准与古泉相比,那是吹毛求疵。1400年前的白马寺开元,在文字、铜质、冶炼等每一细节上都如此精湛美艳,无不体现了大唐工匠的高超技艺,至今仍让人艳羡。
万事有缘,缘有深浅。
白马寺开元自问世起,就引来诸多关注热点。
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冶炼工艺,
及钱币分期断代等信息浩如烟海。
点滴推测探究,虽浮于表面,
但内心的热爱与敬畏恒在。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继续努力,不负期待,不负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