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886 | 回复 0

    转录:掀起伪钱盖头来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老泉001
    四级发帖
    好评
    38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0-07-05
    楼主 发表于2002-12-06 06:13:00


    掀起伪钱盖头来
    花国民
    --------------------------------------------------------------------------------


     钱币伪制方法,常有翻砂、改制、挖补镶嵌拼合等,牟利者利用这些手段,伪制出很难辨别真假的钱币投入市场,令广大钱币爱好者防不胜防。笔者在集藏钱币中就遇到多种伪钱。现把这些伪币——揭示出来,以便同好在收集藏品时以此为鉴。

      水浸“补钉”掉 靠工薪搞收藏,就得处处节俭。1998年夏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藏品市场发现一枚“顺治通宝”同一厘铜钱,该钱有熟旧包浆,钱文工整,字间生有绿色古铜锈,应是一眼钱。几经讨价还价,终以80元成交。当时心里乐滋滋的。心想还真买了个便宜货。

      凡得到一件新藏品,总得把玩几天,高兴一阵子。一天,我回家吃饭,爱人说她在洗衣服时发现我的衣服口袋里有枚一铜钱,遂放在桌子上。我说没事的,铜钱是不怕水的,烂不了。当我拿起这枚铜钱一看,才知道我那枚心爱的顺治同一厘钱,换衣服时忘在口袋里,现已被水浸得湿漉鹿的,我赶忙用干布擦干。不擦不要紧,一擦见真假,“一里”二字活了起来,从钱体上掉了下来。

      这就是一枚挖补镶嵌的伪钱,具体的方法是,用普通的顺治一厘钱取下“一厘”二字,又利用顺治单字“同”铜钱,在穿左空地挖一凹陷,再把预备好的“一厘米”小片儿用胶嵌在凹槽内,四周再上伪锈。这亲一枚普通的顺治通宝单字“同”钱,摇身一变,竟成了珍稀的顺治同一厘米钱,其价值当然要翻上几十倍。

      这种用真钱作伪的方法,能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引得我上当受骗。但它做得再巧妙,总有疏漏的时候。该钱经过水的浸湿后,胶失去了粘性,再用干布上下左右一折腾,“一厘补钉”脱离而原形毕露。

      剔透“马脚”露 一次去一位藏友家看藏品,发现其中一枚“太和五铢”铜钱,大体一看,钱体老旧,确是一枚真钱。这核算钱是这位朋友从市场上花180元买来的,他也以拥有它为幸。

      正因为本人也有一枚“太和五铢”铜钱,所以见到这枚“太和五铢”时,总觉得有些不对劲,怀疑是否是不同版式的太和钱。但从币册中抽出来仔细观察,发现该是用一枚汉五铢钱改刻的“太和五铢”。

      其主要方法是,作伪者在五铁钱穿上下地张上加刻“太和”二字,成了名符其实的“太和五铢”钱,蒙骗一些币识不精的集币爱好者。

      其实,汉五铢钱径要大于太和五铢钱,五铢钱体也薄于太和五铢钱。但还是主要通过剔除“太和”二字周围的伪锈,暴露出琢时在字边缘留下的凹槽和新刀迹。再细细看“太”字,也是临摹“太货六铢”钱的“太”字而作,“和”与真太和的“和”字笔划也不一样,有呆滞无神现象,可说是雨后灯笼——尽是漏洞了。所以我们在收集藏品时,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寻找伪迹。

      火烧“馅儿”出 2002年春节前,单位几位朋友要给他们买几块普通的老银圆,准备春节回老家送亲戚家的孩子用。休假日,我特地去了一趟收藏品市场,一青年人看到我想买银圆,就与我打招呼,说他家里有一些银圆要出手,因为急等钱用,价格会比市场上便宜些。我心想也好,卖买成功与否,去看看也无妨。

      银圆确实不少,我先谈妥价格后,挑选了30枚品相好的普通“大头”、“小头”、“鹰洋”之类的银圆,回来后高兴地难了需要的朋友。

      春节一过,刚上班,一位朋友就找到我:“你给我买的银圆其中有假的,可上当了。”我怎么也想不可能,在钱币市场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这几枚银圆真假还分得清,年前买回业的银圆肯定是真无假。可是,当我接过朋友手中的两银圆一看,真傻了眼。

      原来这位朋友想用一块银圆打一对小孩手镯,在银圆加工熔化时,一面翘起一层银皮来,并发现内部是一块铜板。又拿起一银圆一试,又是一块碳粉夹芯的银圆。

      第一枚墨西哥“鹰洋”,从外表看,银子和印花确真无疑,但内部是一块铜板芯。第二枚是民国开国纪念币“孙像”银圆,从外形上看没有疑惑,也是一枚正宗的银圆,不过内部是碘碳粉压积的芯子。通过这两枚银圆的反复验证,银圆都为官铸无疑,内部出现的这些假东西,主要是官方或厂方为了盗银所采用的各种不相同的欺骗手段。真可谓当时骗取了人们的血汗钱,今天收藏者又遭其害。

      正因为它们具有生产真银圆的条件,生产出来的夹芯银圆与无夹芯银圆无二样,有极大的欺骗性,认别难度也大,故用肉眼无法轻易识别,如没有这次经历,我真不会相信其中还有这样一个“李鬼”。

      摘自《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