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查看 25293 | 回复 17

    [讨论] 读刘三解《青铜资本》:破解秦汉币制背后的兴亡密码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实名认证
    好评
    66
    差评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21-09-17
    最后登录
    2024-06-02
    楼主 发表于2023-09-04 13:18:21

    启风/文

    说起中国古代钱币,大家脱口而出的肯定是方孔圆钱,如开元通宝、乾隆通宝等等,其实在方孔钱诞生之前,刀币、布币、铜贝、圜钱等各式钱币都曾长期流通,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改革钱制,方孔钱才借着半两、五铢的影响力,取得了2000多年的统治地位。故此,日本学者加藤繁称秦朝是中国“货币史上实行罕有其类的大变革的时代”;香港学者宋叙五又说西汉“找到一条正路,奠定了中国货币制度的基础”。半两、五铢在货币史上如此特殊,以至从不缺少研究者。

     

    s34590556.jpg

    我是一个古钱币爱好者,收藏有历代钱币,也读过不少货币史,乃至专门的秦汉钱币研究,可再看刘三解新著《青铜资本:帝制中国经济的源代码》,依旧觉得耳目一新。

     

    钱币研究新路径

     

    从个人阅读体验看,潜心研究钱币的人主要有两类,一是钱币收藏家,他们精于鉴别真伪、辨识年代,着重关注钱币在字体、尺寸等方面的版别差异,代表作有杜维善《五铢图考》、阎福善《北宋铜钱》等;二是钱币学家,他们研究钱币历史,细心考订铸造原因、铸造数量、购买力等,有时会延伸至经济史、社会史,代表作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陈彦良《币制兴衰四百年》等。

     

    传统历史学界则往往轻视对钱币的研究。历史学者杨心珉在《钱货可议》后记中写道,一些同行认为“货币文物与历史发展之规律方向无甚直接关联”,说他“眼光太窄”“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其实,方孔钱虽不像西方打制币那样留有丰富历史信息,但与文献结合,同样有助于解释历史发展逻辑。

     

    与大多数钱币研究者不同,刘三解不仅了解钱币,更对政治制度史有着深入研究。他在写作《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汉瓦:西汉王朝洪业启示录》过程中,意识到铸行钱币对秦汉统治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对各类史料“竭泽而渔”,从货币史层面重新阐释了秦亡汉兴这一重大问题。

     

    书中研究的“半两”“五铢”,顾名思义就是重半两和重五铢的铜钱。战国时期一两约合现在15.8克,相当于24铢,平均下来每铢就是0.66克。因此,半两和五铢的法定重量分别为7.9克、3.3克。

     

    可是,在实际铸造和流通中,半两、五铢轻重参差、大小不一。以半两来说,有9.8克的,也有2克的,相差五倍。秦朝墓葬出土的半两70%在2.6-6.5克之间,与7.9克的法定重量相比有明显差距。对于这种现象,收藏家、钱币学家大多将“重钱”视为秦早期铸币,“轻钱”为经过减重的后期铸币。刘三解的看法不同,他认为以上这些半两可能铸造于同一时期,并不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

     

    西汉初年继续铸行半两,杜维善等钱币学家依据墓葬年代、钱文风格,给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所铸的“四铢半两”做了分期,发现文景时期“四铢半两”的平均重量达2.89克,超过4铢(2.64克)的法定重量,存在自发增重现象。刘三解指出,这种划分缺乏科学性,因为钱币入土时间不一定就是铸造时间,而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可能使用不一样的钱范,那铸造出的半两钱文也会有差别。

     

    刘三解既不同意过往研究者的传统看法,那他在《青铜资本》中又是如何解释自己新观点的呢?

     

    秦亡于债务爆雷

     

    理论上,铜钱的价值应与其自身含铜量一致,可实际情况就像刘三解说的,秦朝半两“只要满足‘累加枚数’的条件,哪怕是纸片,也可以充当货币,货币价值与材质金属的价值完全可以脱钩”。秦始皇能做到现代货币理论所说的“名目主义”(货币是政府的发债凭证,面值也由政府规定,与其自身价值无关),靠的当然不是秦廷的信用,而是严苛的秦法。出土秦简记录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女子因为在交易中拒收劣质的半两,被官府判处死刑,并暴尸十天,埋入乱葬岗。

     

    s33778835.jpg

     

    刘三解还发现,秦朝从中央到地方,采购物资和论功行赏需要消耗大量钱币,但收税主要收的是实物和徭役,很少直接收半两,使得地方在用钱方面时常入不敷出。秦法规定,一个县如果财政出现困难,可以向邻县借贷,要是邻县也没有,那就直接申请借皇帝的私房钱(所谓“禁钱”)。如此一来,秦民与县廷、县廷与县廷、县廷与皇帝间就形成了“债务关系”,他们所使用的钱币半两即相当于“一般债务凭证”。

     

    债务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英国学者詹姆斯·麦克唐纳写过一本《债务与国家的崛起:西方民主制度的金融起源》,认为英、法等国君主为了支付战争费用,不得不向新兴资产阶级借债,被迫分享部分权力,这才催生了民主制度的雏形。秦朝君主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只想借而不想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下令各县以“现金”赏赐为帝国征战四方的老兵们,同时刘邦等上百万的原六国百姓自带“现金”到秦廷所在地区服徭役,使得关中市面上的钱币数量剧增。当时布匹也是秦朝的法定货币,六国布匹产量巨大,也不断地流入关中。关中粮食不足,而半两、布匹越聚越多,导致物价飞涨。从官吏到百姓,拿着“一般债务凭证”却不能有效兑现债权,秦朝由此深陷债务危机。

     

    到了秦二世时期,为修建阿房宫、驰道等工程,关中地区依旧常年保留着上百万“徭徒”,加上为秦廷服务的百官、宫人、士兵等,粮食问题依旧严重。秦二世于是下令各郡县向关中运送物资,而负责运输的百姓要自带干粮,禁止吃咸阳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即使花钱买也不行。秦二世公然“赖账”,因为在他和秦始皇眼中,自己“有资格让黔首们奉献一切,包括他们的财产和生命”。

     

    秦朝不断扩张、不断发债,又拒绝兑现的结果,就是得罪光了天下人,在债务危机中走向了崩溃。

     

    汉兴于币制灵活

     

    秦亡之后,历史进入了楚汉相争。刘邦起初综合实力不及项羽,但是抢先夺下了秦朝几个超级粮仓,同时允许民间私铸半两。我们前面说了,秦半两基本都是不足值的,很多只有2-3克,刘邦治下百姓私铸的半两就更小了,小到只有0.6克(1铢)左右。依照半两的“名目主义”特性,所有这些半两都能在市面上按“枚”流通,同样的商品,在汉国境内卖得自然就比在西楚等地贵。

     

    在货币战争影响下,西楚的物资纷纷被大臣、商人们盗卖进刘邦统治区,项羽掌握的资源日渐稀少,以至在还握有战场主动权时,竟陷入“汉军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的绝境,使失败成为定局。

     

    s34022272.jpg

     

    随着战争结束,刘邦叫停“令民铸钱”,西汉王朝进入货币政策调整期——吕后铸八铢半两、五分钱,汉文帝铸四铢半两,汉武帝铸三铢钱、白金三品、三官五铢等,刘三解在《青铜资本》里对以上币制改革的原因与影响都有独到见解。

     

    这里只简单说下前文提及的四铢半两问题。汉文帝改革钱制,把铸钱标准由直径改为重量,过去一枚半两不管多重,只要钱径达到某个标准就算合格;现在只有重量不小于4铢(2.64克)的钱才能通行,故而刘三解称四铢半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标准铸币”。西汉初年不同地区流通的钱币重量不一,既有不足4铢的“轻钱”,也有超过4铢的“重钱”,这仅与地区有关,而与年代无关。

     

    币制改革最终由汉武帝完成,他把铸币权力完全收归朝廷,实现了以“三官五铢”一统天下。此后直至唐高祖铸行开元通宝止,七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历朝所铸钱币都是以“五铢”为钱文。更重要的是,由汉武帝确立的诸多原则,如以铜而非金银铸币、朝廷垄断铜钱铸造、铜钱主要用于纳税而非市场交易、铜钱价值不由含铜量而由朝廷决定等,一直被沿用到了清代。

     

    表面上看,西汉与秦朝相比,变化的仅是钱币标准,其实整个财政体系都已大不一样。看过《秦砖》的人都知道,秦朝的财政支柱是“刑徒经济”,也就是众多罪犯们的无偿劳动;刘邦等西汉皇帝们则为收买人心而放宽刑律,并一再大赦天下,罪犯数量大减,无法再为朝廷供给足够的粮食与人力。西汉朝廷被迫加大货币税收,然后以之支付官员薪俸、功臣赏赐等,走向了“货币财政”。

     

    在《青铜资本》中,刘三解为我们梳理了从先秦直至西汉中期的货币变迁,及其与商业发展、财政收支、历史走向的联系,我和为本书写序的李炜光教授一样,期望“作者继续中国货币演变史后半程的写作,撰写完成一部属于三解的、以货币为主线的完整的中国经济史”。

     

    1条评分 ,红包+200.00
    园地网络客服 红包 +200.00 优秀文章 2023-09-08 13:52:00
    2022-08-10 转正
    离线 能指链
    实名认证
    好评
    10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2-02
    最后登录
    2024-06-02
    1楼 发表于2023-09-04 21:28:39

    说秦半两属于纸币那样的名义货币纯粹属于天方夜谭,名义货币需要国家信用做背书,按文中的说法,秦连收税都不认这个,市场认可度从哪里来?老百姓认不认?秦法再严,仅靠法律来强制是做不出市场认可度来的,何况吏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做到对所有市场交易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管。

    离线 能指链
    实名认证
    好评
    10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7-02-02
    最后登录
    2024-06-02
    2楼 发表于2023-09-04 21:33:01

    秦半两大小轻重不一是因为秦处于长时间的战争之中,秦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对外作战。当财政紧缺的时候,秦政权自然会将钱币铸的轻一点,以图节省用料节省铸币开支;当局势不那么紧张的时候,又马上铸出足重的良币来恢复市场秩序。这就是秦半两所见大小轻重不一最可能的原因。由于都是国家铸币,秦律自然会对拒收轻劣半两加以处罚,而不是作者臆想的什么信用货币。

    离线 苏州土人
    三级发帖
    好评
    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0-07-11
    最后登录
    2024-06-02
    3楼 发表于2023-09-05 04:54:04

    纯理论研究的文章,我喜欢!

    离线 蓝盾
    一级发帖
    好评
    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5-09-16
    最后登录
    2024-05-31
    4楼 发表于2023-09-05 11:51:45

    学习了

    实名认证
    好评
    6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21-09-17
    最后登录
    2024-06-02
    5楼 发表于2023-09-05 13:25:07
    能指链:

    说秦半两属于纸币那样的名义货币纯粹属于天方夜谭,名义货币需要国家信用做背书,按文中的说法,秦连收税都不认这个,市场认可度从哪里来?老百姓认不认?秦法再严,仅靠法律来强制是做不出市场认可度来的,何况吏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做到对所有市场交易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管。

    一家之言,可供参考。

    这本书的论证还是比较严密的,我的介绍可能失之简单。

    — 此帖于 2023-09-05 13:26:27 被 启风居主人 编辑过 —
    2022-08-10 转正
    实名认证
    好评
    6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21-09-17
    最后登录
    2024-06-02
    6楼 发表于2023-09-05 13:31:20
    能指链:

    秦半两大小轻重不一是因为秦处于长时间的战争之中,秦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对外作战。当财政紧缺的时候,秦政权自然会将钱币铸的轻一点,以图节省用料节省铸币开支;当局势不那么紧张的时候,又马上铸出足重的良币来恢复市场秩序。这就是秦半两所见大小轻重不一最可能的原因。由于都是国家铸币,秦律自然会对拒收轻劣半两加以处罚,而不是作者臆想的什么信用货币。

     

    老兄举的这个例子可能也说明,在秦朝统治下,钱币轻重和价值没有关系,无论大小都被规定可当“一枚”使用。

    另外,刘三解也不是想说秦半两是信用货币,只是套用了现代纸币发行理论——铸币等于发债,当朝廷没有那么多资源去还债的时候,就走向崩溃了。

    2022-08-10 转正
    离线 泉鉴
    实名认证
    好评
    9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8-05-17
    最后登录
    2024-06-02
    7楼 发表于2023-09-06 11:45:07

    呵呵而过……

    离线 rabjohannes
    正式会员
    好评
    9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0-04-29
    最后登录
    2024-04-15
    8楼 发表于2023-09-06 20:22:08

    正在看,有启发,虽然有些小问题,但非专职研究者写成这样很好了,比园地有些乱猜的帖子好太多


    1694002927359.xfile.jpg
    2023-02-14 转正
    离线 日光月明
    二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1-09-04
    最后登录
    2024-06-02
    9楼 发表于2023-09-07 15:52:04

    学习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