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风/文
前些天从公众号“古泉文库”看到,罗伯昭之女罗炯于2023年5月19日去世,享年92岁。
我几乎不认识什么钱币界的收藏家或研究者,自然也没机会与罗炯女士产生任何交集。但我记得这个名字,因为她是《中国钱币学家罗伯昭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文集》的主编,也是《罗伯昭钱币学文集》的主编之一,这两本书我都仔细翻过。
现在提起罗伯昭,大多数人都很陌生,听说过的人也只知道他是古钱币收藏家和研究者,而忘记其实业家的本来身份。
民国时期,罗伯昭与美国商人长期合作经营生利洋行,从事桐油出口,正是因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才能不断丰富藏品,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钱币学刊物《泉币》。罗伯昭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他既收藏,又写学术文章,集收藏家和研究者身份于一身。
国家博物馆内有一个常设的“中国古代钱币展”,其中“三孔布”“大泉五千”“建国通宝”“天德重宝”等珍品很多来自罗伯昭的捐赠;除钱币外,罗家还捐过铜器、玉器、瓷器等。
学者姜玉涛统计,罗伯昭1957年9月一次性捐了15431件文物,此后又分12次捐了114件文物。罗伯昭捐赠的东西里,有193件属于一级文物。1979年,罗炯等又把家中存留的一批文物分赠上海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
罗伯昭早在1938年写《沐园自述》时就说,“余之志愿,再期十年收集,十年作谱,谱录既成,然后以全部藏泉,公诸邦国……”后来又向罗炯等子女解释过捐赠动机,“你们姐弟无一人爱好古钱,古钱在你们手上是废物,流失了就可惜了我数十年心血,不如交给国家保存,我更放心。”
对于罗伯昭大量捐赠旧藏后十几年的经历,各种回忆、著作都语焉不详,只能略知其大概。
无锡钱币学家汤可可说,罗伯昭在“文革”前“研究钱币始终坚持不辍,写下近百篇钱币论文,只是没有发表的地方和机会”。后来时任上海出版局局长的马传海答应帮罗伯昭结集出版,但“不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接踵而至的是彻底砸烂‘四旧’的十年‘文革’,不仅文集出版之事落空,而且这批手稿也在劫难中失落,至今寻访无着”。
罗炯回忆,“文革”开始后,“父亲被批斗并遭皮带抽打”,“幺姑家两个女儿是非常‘左’的红卫兵,不仅要与父亲划清界线,而且还在家中殴打、批斗父亲。”“安福路七号房屋被占了,幺姑一家从二楼搬到四楼,只给父亲留下十多平方米的一间房子,其余房间住进十来户人家,成了大杂院。工资停发,每月给四十元。”
又说,“父亲只好到襄阳公园消磨时光。不料在公园和几个老人闲谈也成了罪行,被诬为开黑会,散布反党言论。居委会召开批斗大会,并罚父亲扫街,可怜六十多岁的父亲在精神上身体上受到如此摧残”。
1976年2月,罗伯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不久改革开放,1979年5月获得平反。
此后罗炯与丈夫邢玉珂多方努力,终于2004年罗伯昭诞辰105周年之际,实现为父亲重立墓碑,并出版《罗伯昭钱币学文集》。又过了十八年,2022年国家博物馆《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开幕,官方称该展“既彰显和铭记一代名家的人生追求和家国情怀,也展示和见证中国国家博物馆从筚路蓝缕到走向辉煌的历史脉搏”。
罗伯昭一生事业在其身后能重新被关注、被研究,罗炯女士功不可没。作为古钱币爱好者,怀念罗伯昭的同时,也不该忘记罗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