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2326 | 回复 0

    [欣赏] 鉴赏丨清代 状元及第花钱福鹿花 钱文犀利 制作精良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正德收藏
    正式会员
    好评
    1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3-07-24
    最后登录
    2024-03-24
    楼主 发表于2023-07-28 09:47:26

    花钱也称厌(yā)胜钱,近代也叫民俗钱,最早出现于汉代,多为民间自行铸造,主要用于祭祀、庆典活动,平常也用于馈赠、祝寿、压岁、配饰、玩赏、占卜、游戏等情形,后来宫中也铸造花钱,主要用于皇室的喜庆或是赏赐。因此花钱品类繁多,形式各异,除文字外,大部分都绘有图案,内容多涉及传统儒家思想、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方面,文化内涵及其丰富。花钱虽有钱币的外形,却不是真正的钱币,当然也不能用于购物等用途。花钱与官方行用钱都是中国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的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状元及第.jpg福鹿.jpg

    清代状元及第花钱福鹿花,公博美90,苏炉,重39克,尺寸52.5*2.7mm。正面钱文是“状元及第”四字,布局工整,字体遒劲丰润,富有大家之气派;背面为“福”字及鹿和桃花纹饰,寓意为福禄寿。此枚花钱钱文犀利,外沿精整,穿孔方正,包浆古朴而深沉,整体制作精细,可谓花钱中之佳品。

     

    “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明史·选举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在殿试获得第一,自是光宗耀祖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一旦,“状元及第”,“骑马游街三日”,好不威风。

    除了“状元及第”之外,反映古代科举制度的花钱,还有“三元及第”“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独占鳌头”等,表达了读书人对于科举之路通达的美好诉求。所谓的“三元及第”指的是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分别获得了“解元”“会元”“状元”的称号。其实,在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史上,能够连中三元者可以说是稀若星凤。

    公博90.jpg公博美90.jpg

    中国科举制度简介-《三千年来谁铸币》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创始于隋朝,形成于唐朝,完备于两宋,强化于明朝,至清朝就趋向于衰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被正式废止。

    科举这条晋升之路可谓漫长而修远,整个走下来需要经过六场考试并取得三种阶段性的身份。六场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三种阶段性的身份分别是:秀才、举人、进士。其中,六场考试中的前三场考试,即县试、府试、院试等只能属于初级阶段,其目的就是考取秀才。其实,想考中秀才也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经过最初级的县试、府试等两级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被称为“童生”,童生虽然听上去好像是很年轻,但是,它与年龄实际上没有任何关系,升格为童生以后,如果一直无法考取秀才,则终其一生都只能叫做“童生”。因此,曾经就有人做过这样一幅对联,即“行年七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还未熟,不愧书生”。来调侃那些直到白首也没能考取秀才的老年童生。

    640.jpg

    院试考试中的成绩优异者才能取得“秀才”的资格。考中秀才之后,只能说科举路上的漫漫征途才刚刚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呢。在明清两朝,考中秀才之后,通常会进入府学、州学、县学等国家官办的学习机构来进一步学习。因此,通常也把“秀才”叫做“儒学生员”,简称“生员”。生员们经过在这些官办学校里的学习之后,还要参加选拔考试,只有成绩优异者,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考试。因此,并不是说考中了秀才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的。

    这里说明一下,“乡试”可不是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乡里面举行的考试,而是全省的统一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乡试通常都是在秋天举行,因此也叫作“秋闱”。明清两朝,乡试的录取率在5%左右。例如,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大约为5.9%;嘉靖末年又降为3.3%,而实际录取率可能又略低于此。乡试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比如说著名的唐伯虎就是在弘治十一年(1498)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因此,世人把他称作“唐解元”。

    凡是考取“举人”的,就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会试”了。会试在春天举行,又称“春闱”,地点是在京城的“贡院”。会试考中的人叫做“会元”,会试第一名称为“贡士”;考中会元的人还要继续参加“殿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有点类似于“会试”的复试。殿试之后,所有被录取者才能叫做“进士”。进士还要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称为状元(清末实业家张謇就是状元)、榜眼(光绪皇帝的老师文廷式是光绪朝的榜眼)、探花(清末名臣张之洞是同治朝的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是二甲第十三名);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曾国藩是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明清两朝,会试的录取率通常只有10%左右,难度极大。

    640.png

    考中进士之后,还要参加“朝考”,这也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除了通常的文化课考试之外,还要“观其仪度,核其年齿”。也就是说,还要有面试这一关,相貌好的,年龄轻的,有培养前途的,才能入选,被录取者叫做“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经过三年异常清苦的学习之后,还要进行考核,叫做“散馆”,成绩靠后的,会直接被派去中央六部或地方担任官职,而成绩优等的,则会被授予侍讲、侍读这一类起草或勘校朝廷机要文件的重要工作,或者是在詹事府参与太子的教育工作。而这类工作由于十分接近权力中枢,因此,明清两朝的重臣,多出身于翰林院的优等生行列。

    由此可见,科举之路真是漫漫征途啊,不但需要博闻强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还得有坚强的意志力与健康的体魄,缺一不可,这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了的。

    2023-07-27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