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楚系货币的拥趸,曾被视金钱牌勾搭到自己开炉铸造的程度。在发现市场上拍卖视金钱牌残片时,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种接触到代实物的机会。


众所周知,视金钱牌系列,包含视金一铢,视金二铢,视金四铢三个不同类别,这枚29.3*2.3mm,6.7g 的残片应当归属哪个品种呢?以我跟视金钱牌朝夕相处,对其三围的精熟程度,国内不做第二人想(可把我给厉害坏了,叉会儿腰!)。自然凭借直觉,瞬间就有了答案。为了照顾大家的感受,和平息可能的质疑,我干脆把验算过程列出来大家当个乐儿看看吧。

视金钱牌系列,拥有相类似的纹理纹路,猜测是从同源的上级母范上压印出来的。只是根据面值不同,正反纹理面积不同。以视金四铢表面的纹理面积最大,细节特征也最多。而从这枚残片携带的纹理看,在正面的边角位置,恰好处在类似“定位点”附近,是三种钱牌都包含的核心纹理,完全无法通过边缘细节特征,来推算整体大小,也就无法通过纹理特征来确认,这枚残片到底归属于那个视金钱牌品种。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残片的轮廓,可以了解到简单计算一下残片的表面积,残片呈不太规范的直角梯形,长边20mm;短边13mm,按照梯形面积公式: (上底+下底)乘高除二,可知残片面积是大约478.5平方毫米。是92mm长,31.7mm宽的视金一铢的约6分之一 ;是105mm长,36mm宽的视金二铢的8分之一 ;是130mm长,39.6mm宽的视金四铢的11分之一 。

按照已知的残片6.7克重量,假设残片属于视金一铢,则该视金一铢重超过41克,这个重量,超过标准重32克约30%。显然可以排除残片属于视金一铢。如果残片属于视金四铢,则该视金四铢重约为72克,少于标准重约40%。依然也可以排除。如果残片属于视金二铢,则该钱牌全重约53克,符合视金二铢标准重量范围。因此可明确的确认,这枚残片,原本属于视金二铢的一部分。
视金钱牌系列虽然包含三个种类,但存世量都异常稀少,视金四铢最多,官方加民间总合也不过十余枚,视金二铢最少,长期处于孤品状态(藏于蕲春县博物馆),这枚残片问世,靠一己之力,使视金二铢的总存世量增加了12.5%。孤品不孤,虽残尤珍,幸甚至哉!
借此机会,再通告一个信息:开元宇宙数字藏品的创世之作——数字收藏品No. 1 视金一铢的数字孪生实物,在经历了令人发指的低成品率之后,已经迈过了铸造关。

首先我需要声明,无论区块链还是NFT技术本身,都一钱不值,收藏品的价值,只会是供求关系的体现。数字加密技术,只是提供一个让任何陌生人之间都可以建立互信和共识的技术基础。譬如此次视金一铢的铸造(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同步铸造)量上。这个铸造量一旦上链之后,就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左右,即便是给我再多的钱,或者用枪顶着我的头,我也无法增一或者减一。
为此我打造了《开元宇宙》这个数字空间,不止为数字藏品限量铸造,更是希望我们的钱币收藏,可以立足于数字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我们可以跨过“买不起”;“买不到”的两大绊脚石,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体系化;无缺漏地收藏自己喜爱的专题门类。在新世界里面,人人都是大收藏家!

上图这张卡片,背后有一组编码,是数字藏品的兑换码,代表数字藏品归属;那枚青铜视金一铢是数字藏品投影在现实世界的实物,供大家把玩,打拓片,带给大家陪伴和慰藉。
我打算这么定价:与2500年前一样,视金一铢,兑换黄金一铢(0.65克)。只是数字藏品+青铜实体的价格,不含木盒,不包邮,一人限购一份。开元宇宙里,规矩由我来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