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的故事(书店的故事)
1
除了新华书店、教辅书店,已经很久不见私家书店的影子。忽然有一天,发现住所附近新开一书店,不仅是我,同事也说,那是一家24小时的书店。
2
我不免有些新奇,当下实体书店本就属“稀罕物种”,竟然有人逆流而上,有勇气开全天候书店?因为忙于琐杂,行经书店大都匆匆而过,择日一定要去那里看看。
3
一天午后抽出空档,径直走进了那家书店。
“想买什么书吗?”中年女店主抬头招呼道。
“路过,顺便看看。”我应承道。
这话非虚。尽管我是爱书人,一度成为买书人,因为书多,不胜困扰。时至今日,却已变成“舍书人”。新店必看,有点“探店”的味道。
4
女店主开始忙自个儿的事。进店来,见收款台坐着一中年男人,看样子应该是男店主吧!
“咱们书店24小时营业?”看他并没有在忙,我借机吐出心中疑问。
“其实也不是,也就是到晚上九十点钟。”对方坦诚地说。
“毕竟,半夜里没人来的。”他补充了一句。
5
我想起附近有家24小时便利店,半夜下班我曾去过。转念一想,毕竟书店不一样,而像我半夜下班购物的人,应当少之又少。
做生意不易,打个24小时也不为过。我心下想道。
见对方直率,就和他攀谈了一会。无非是书店行业竞争激烈,实体店难以为继,城区某某书店歇业了,某某商城书店消失了。
6
“还记得有家芳林书店,坚持到最后。”我说。
“那怎么不记得?人走了,书店撇了。”提起了往事,伤感。从此城中无芳林。
又问起这里的房租,说是一万多一个月。
我咋了一下舌。这么高!赚来的岂不是都交了房租?另一种形式的“房奴”。
“这里流量高些,毕竟在大路旁。再说靠长主顾,主要靠批发。”对方解释说。
7
想想也是,像我们这些“散户”,小打小闹,不够电费钱。
我不再多言,信步在书店看起来。
一组低幼书,一组儿童书,最醒目的,是一面“绘本墙”!绘本,大都封着。
我信手翻书,大都三流出版社。这对我来说,没多大吸引力。
8
继续看,发现了“新课标”。一些电影故事书,黑白连环画,里面排版有些乱。
书屋的最里靠墙处,专门腾出一小块空间,放了一张小书桌。两个孩子正写字。
“身子正起来,不近视才怪!”女店主一边忙活,一边盯着孩子们。
“快点写,写完了带你们去凤凰台公园。”这一招挺管用,孩子们乖了许多。
9
这时我扭头一看,男店主也忙起来,很多书要搬运。这时他要把书放高处,径直踩在了下面书上。
被踩的书饱受摧残。
我看不了这样一幕。
我不理解:爱护书是起码的事,更何况是开书店的人,怎么可以践踏书籍?
10
很快我就明白了。
原因在于店主之间聊天,以及打接电话的对话。从那些碎片信息里,我能听得出他们的艰辛:要账的事,房子贷款的事,生活的碎事……
开书店,就是买卖书,别谈什么文化,没钱,文化不能当饭吃。
或许,这些书和大白菜无异,虽然说,一个饱口腹之饥,一个度精神之饥。
11
店主一直在忙。
正在进书,一批批运来,真多。
书店本来挺大,里面还有内间,外面却都堆满了书,到处都是。
这时有个老人进来,问有没有某某书,店主暂停手上的活,招呼着。
12
记得当天,刚刚读了一个书店故事,关于北大一个豆瓣旧书店。
我继续穿梭在书丛中。
一些教辅书和试卷,陈列在架台上,琳琅满目——应当承认,教辅书占了绝大多数。
书的版本大都粗陋。
我忽然意识到:或许并非原版书。
13
书真得多,指总的数量,不是品种。
书的质量不敢恭维。
我开始担忧一个更加重大的问题——
读粗劣的书,会不会让拿到书的孩子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最好的书是教科书,大字,赏心悦目。
不像我小时候,小开本黑白书,字小,书也小。
难道是我对书太苛刻了?
14
既然来了,不能空手而归。
我拿了几本“撕不烂”童书。
交钱,价格居然只有四折。
便宜。
就像我刚才看到的《金庸全集》。
正版的,七八百。翻印的,三百多。
15
临出书店,有个小孩在看书。
店主说,那是朋友的孩子,来这里玩,习惯了。
我想:但愿他们能够一直读下去。
2023.04.01
附主要线索:
聊书(房租),选书(翻书),踩书(作业,凤凰台),进书(电话),访书(老头),购书(便宜),看书(小孩)。
注:题图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