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脱不下的,或许不是孔乙己的长衫,
而是大环境宣传下的,久久形成的,之于长辈、
于自己,之于社会,坚信不疑的“读书能出人
头地,读书就得出人头地”。这种“出人头地”,不是山河飘摇里的赤子之心;不是能上高台也能下高台的能屈能伸;不是名利道上的平常心;不是逆境中的乐观进取;不是看透世间百态,依然如初的热爱.而是,读书,能走出大山,能有好工作,能挣大钱,能住上好房子,能出人头地,能改变命运。
我们踏进学堂就被这种功利化的“读书论”浇灌成长,这种思想在二十来年的读书生活里,不
断被强调,巩固,生根、发芽,最后蓬勃生长,根深蒂固。
这不仅让我们自己深信不疑,也让我们周边的
环境深信不疑。最终,我们下不来的,不是学历的高台,是周边的深信不疑,对挽起裤脚下田为农的失望与不解;我们端不起的,不是餐馆的盘子,而是万家灯火有一盏为我而留的家,以及孩子的教育、医疗,家人的开销。
我们在功利化的读书论里长大,又因功利化被
批判。其实,我们早已脱下了长衫,
下了高台。街上送外卖的骑士、随处可见的销售、乡村里的基层工作者…何处不是脱了长衫、下了高台的孔乙己。
只是,他们脱下了长衫,下了高台,很久很
久,依然是一名拉车的祥子,却又做不到阿Q
般的洒脱。他们,当被理解。他们在高台上享受了时代的红刑,也在高台下接受了社会的捶打。所以他们对这个世道怨声载道,万般不解。像极了孩子与父母的相互不理解。
有人怨家之窘迫,却不知父母白手起家,供养
儿女成人已是用尽全身力气;有父母怨子不
成才,亦不知其路坎坷重重。就像,父母眼中的我们,穿着孔乙己长衫,却没有出人头地。
当代青年与家国大概亦如此。青年不知未有百年岁龄的家国跑步前进,给予我们安生和长衫,已是万般不易,家长不知青年路途多舛,早已脱下长衫,对生活毕恭毕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