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12日,随着“晚清新政”“废科举”“办新学”,成都县府将青龙街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废除书院式旧学,成立了5年制新式学堂“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都县立高等小学堂”更名为成都县立中学;
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制为新学制3年的成都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创办高中,更名为成都县立中学校(简称成县中),成为初、高中具备的完全中学。
民国时期,成县中列为成都“四大名校”之一。
1952年,成县中正式更名为成都市第七中学校(简称成都七中)。
1939年春,为躲避日机轰炸,成都县中从城内青龙街疏散到西门外茶店子临时校园。1940年4月12日,成都县中校庆,学校放假,大部分学生都回城了。当天发生大火,临时校园的疏散房大都是简陋的茅草房,“火烧连营”根本无法施救。时任校长孙少芝、教师龚咨善等不顾个人财产,奋力抢救学校财物。这一次特大火灾,所有的教学设施、图书仪器、课桌以及学生衣物全部烧光。
此时,正值第二次随枣会战期间,成都县立中学校友、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孙震在抗日前线得到消息,再一次向母校伸出援手,捐款购置图书、仪器等,并向每一位住校学生发放行李、服装、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补助费。为尽快复课,校长孙少芝到处奔走,借来课桌。三天后,便在青龙街本部复课。由于社会各方的捐助和省府的拨款,孙少芝又在太平乡银桂桥新建了比茶店子还要大的临时校舍,并且扩招了一个高中班和一个初中班。两次火灾,不仅没有让全校师生气馁,而且在灾后凝聚起巨大的爱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