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乾元重宝小平钱的收集——读《新订乾元重宝钱谱》
乾元重宝钱是唐代钱币收藏不能绕开的一个大类,它虽然没有开元通宝铸行时间长,但是依然与开元通宝一样,以其丰富的版式变化和容易入手的特点,为钱币收藏增添了很多乐趣。
关于乾元重宝钱版式分类的资料,对国内收藏者影响最大的,当属2005年由吉田昭二先生出品的《乾元重宝钱谱》了,此书2006年引入国内后便得到了国内玩家的高度认可,其严谨的分类逻辑以及丰富的版式收录,让国内玩家在领略众多乾元重宝少见版式的同时,更充分借鉴了其对乾元重宝分类的方式方法,其后诞生出的一批收藏爱好者以及乾元重宝的收藏大家大多以此谱作为主要参考资料。

2005年由吉田昭二先生出品的《乾元重宝钱谱》
时至今日,国内唐钱收藏研究水平突飞猛进,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 ,发现了大量前谱未收录的新品,对版式的认知度也有了质的提高,这也促成了《新订乾元重宝钱谱》的出版。此书由吉田昭二以及汪卓两位主编强强联手,并得到了马庆保和韩英两位副主编的鼎力协助,继续沿用吉田昭二先生创立的乾元重宝分类原则,结合国内主流玩法,加以增补完善,按照历史记载的铸造顺序,对乾元重宝的版式变化进行深度剖析,书中内容使用彩图搭配拓片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乾元重宝版别的直观特点以及细节差异,并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及级别标注。是收藏、研究乾元重宝钱的一本值得入手的读物,也是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乾元重宝分类钱谱。

唐代乾元重宝钱的收集分为三个部分,即当十钱、当五十钱以及小平钱,其中小平钱的版别系统最为丰富,细微版式也最为繁杂,由于当十钱和当五十钱目前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一般玩家大多望而却步,所以小平钱就成为了很多玩家接触收集乾元钱的首选,大部分玩家在收藏开元通宝钱的同时都兼顾收藏乾元小平版式,另有一部分玩家将乾元重宝与开元通宝钱的面文风格以及钱体形制进行比对,希望从中分析出两种钱币存在的关联。而乾元重宝小平钱中的开元手类(即换字钱或镶置钱)更可以从直观角度反映出开元通宝基础版式的影响力。
乾元重宝小平钱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整体制作母钱后铸造而成的铸币,这类铸币面文风格为乾元重宝独有,我们习惯称其为本手类;第二类是将开元通宝的“开”、“通”二字去掉,另将“乾”、“重”二字嵌入,形成改范钱,这类铸币初期形制与开元通宝近似,我们习惯称其为开元手类,也有称这类铸币为“换字钱”或“镶置钱”的;第三类是铸有会昌背文的乾元重宝钱,刘晓鹏先生在其《会昌开元版式图谱》中将这类铸币进行了收录,对当时已被发现的会昌乾元版式进行了分类和梳理 ,而《新订乾元重宝钱谱》将这类铸币集中说明,更为直观。另外,我个人认为西域类乾元也应作为单独的一类进行分类,因其与内地所见乾元钱相比,无论从面文还是钱体形制都具有其特有的风格,并且这类铸币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
以下是个人对乾元重宝小平钱收集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想法,在此分享给大家。
1、关于本手类的收集
乾元重宝的本手类我认为可以分为四个类别。
第一个类别是以正字(第88页)、阔字(第90页)、瘦字(第106页)、大字(第96页)为首的阔元类,这类版式面文文字排列匀称,文字法度严谨,笔画折笔犀利,元字宽大,一些细节以及风格与折十版神似。这类版式早期铸造精美,钱体直径偏大,其后的次铸类出现了诸多面文加刀以及背月月型的变化,并且存在普遍的同模情况,主要以大字和瘦字两个系统最为突出。

上图依次为正字、阔字、大字、瘦字
另外此类别还存在一些相关联版式,如遒劲(第113页)、容弱(第111页)、大元、退头元、开足元等等。
第二个类别是俯元类,俯元类文字风格完全不同于上述类别,面文文字饱满,笔画圆楞圆角,钱体常有狭穿特征,目前已知此类铸币有可能始铸于四川及周边地区。俯元类除常见的几大面文变化以外,还出现了进卓、宏足元等少见版式,另外出现了穿下祥云的少见纹饰。

上图依次为俯元进卓、俯元直十穿下祥云
第三个类别是肥字类,肥字类面文元字高挺,重、宝二字修长,尤其宝字窄冠、阔贝的书写风格与开元通宝容弱手中的左开足版神似。目前已知此类铸币可能始铸于湖南及周边地区。肥字类中版式变化相对不多,出现了认知度较高的扬足元版(第121页)以及大名鼎鼎的长沙锡锑合金乾元(第122页),整体数量相对较少。

上图依次为长沙锡锑合金乾元、开元通宝左开足版,两者宝字文字风格极为接近。
2、关于本手其他类的收集
除了上述的几种本手类版式之外,乾元重宝小平钱中还有一系列面文暂无系统可循,钱体直径波动较大的版式,如耸元、广穿、劲元、阔乙等等,这类版式在平时收集过程中相对常见,应结合其同模情况以及直径变化,整理其版模变化规律。
3、关于开元手的收集
乾元重宝中的开元手类主要包括低头通手(第154页)、低头通矮元(低元)手(第157页)、大字狭元手(第151页)、短头元手(第149页)、平头通手(第166页)、小通手(第165页)。
其中,低头通手以及低头通矮元手铸造相对规整,主要差异出现在乾、重二字的细节上,另外出现了几种少见的面文的明显变化,但铸造精度相对不高。
大字狭元手除了早期大样钱以外,出现了诸多次铸类小钱,这类次铸类面文差异较大,文字修模、加刀现象突出。
短头元手相对较少,主要有短头元手和短头元手退乾两个版式,应该还存在一些细小差异。另外《新订乾元重宝钱谱》中还收录了一类缩字类版式(第149页),这类版式旧谱称“长字”,元、宝二字仍有开元通宝短头元类味道,出现了钱背祥云纹饰,缩字类是乾元重宝小平钱中非常少见的类别。
这里要着重说的是平头通手,乾元重宝的平头通手类版式复杂,少见版众多,钱体形制差异大,出现了穿上同心结少见纹饰。另外诸如细足元、方乙、平乙、小重、勾重、肥头重、小日等耳熟能详的好版均出现在平头通手类中,也是大多数玩家收集过程中的重点攻坚方向。
小通手在乾元重宝中目前只见一版,暂未发现面文大变化,应存在面文的细微差异,旧谱称“平头通手圆划”,《新订乾元重宝钱谱》更名为“圆笔”。


上图依次为低头通手俯乾、低头通低元手、大字狭元手(谱上原物)、短头元手退乾、平头通手、小通手(圆笔)
4、关于西域类乾元小平的收集
西域类乾元小平目前所见最多的是长通宝手和低头通阔字类,长通宝手直径较小,面文相对统一,低头通阔字类旧谱称“平头通阔字”,《新订乾元重宝钱谱》将其更名为低头通手阔字,其面文细分版式以及钱体直径变化繁多。这两类之外的西域乾元小平钱目前看均为较少见的版式,值得关注。西域类铸币的文字风格和铸造形制与内地所见钱币完全不同,更增添了一抹神秘之感。

上图依次为西域长通宝手、西域低头通阔字、西域萎足元
乾元重宝与开元通宝一起共同勾勒出唐朝由振兴到盛世后又逐渐衰落的过程,为我们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通读《新订乾元重宝钱谱》,其版式分类严谨,版式排列科学,细节描述准确,是一本高水平的钱币图谱,是我们今后收集此类钱币值得借鉴的权威资料。另外,这本书精美的装帧,优质的内页用纸,彩图印刷的准确套色,以及书中对排版细节的严格把控,体现出了出版者对此书的良苦用心。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让更多的泉友加入到乾元重宝的收藏中来。
最后借用汪卓先生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同时,从回响一词延伸开来,这本书又可称作中日泉人共同的回向。回向是佛教用语,是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智慧、善行、善知识,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开拓心胸,明确善念不致散失。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此续泉谱,共结来缘”。
2022年10月25日 苏 意 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