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刀”通常被定为战国时期中山、赵国所铸行货币。一般早期中山铸币刀柄正面为一条竖筋,赵铸币刀柄正面有两条竖筋,而目前见到的圁阳刀则无竖筋线。直刀的主要品种有“城白”“白化”“甘丹”“城”“蔺”“ 圁阳”“西刀”等。直刀中的圁阳刀,因其体型更小,刀身更直,被称之为小直刀,是最珍罕的品种之一,“圁”,旧释“晋”,北大裘锡圭正先生考证应该为“圁”字。圁阳∶古地名,地望在今陕北神木南与佳县交界一带,古水名有圁水,先秦至元均称之,即今陕北秃尾河。这种刀币有大者 “圁二化”, 中者 “圁阳新化”、 “ 圁阳化”、“圁化”,小者 “圁半”,三种形式。大中型仅在宽窄、重量上有区别,但其钱币长度均为10厘米左右。而“圁半”小型刀只有7厘米左右。
戎畋松先生发表在《收藏》杂志上的“圁阳刀币”一文中认为“圁阳系列小直刀自问世以来,就曾引起过学术上的争议,包括币文释读,虽说其铸地业已明确无误,但有关国别铸主至今仍无定论。”
本人于近日新得一品“ 圁阳化”创见品,其文字与形制虽然也与以前见到的“ 圁阳化”相似,但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
首先,圁中言字的写法,所有圁阳系列直刀上一点都为一小短横,但此币上面一点则为一大圆点。
其次,此枚“ 圁阳化”虽然环形刀首在入土前就已经失去,但其总长为10.5厘米。其长度已经超过了所以之前见到的“ 圁阳化”。
第三,此枚“ 圁阳化”刀柄很窄,且中间有一条竖筋线,这点与所有见到的“ 圁阳化”都不同。
鉴于以上不同之处,有必要仔细考察此枚“ 圁阳化”的性质。
对于所有直刀的大小与形制,发现此枚“ 圁阳化”与“蔺”字小直刀的大小形制相似度非常高。首先,“蔺”字小直刀通常长度在11.5-12厘米之间。此枚“ 圁阳化”没有刀环长度为10.5厘米,如果加上刀环,刚好长度也在11.5-12厘米之间。其次,两刀刀柄均有一条竖筋线。第三,两刀刀头都为小圆首。
因此,可以认为此枚“ 圁阳化”与“蔺”“蔺”字小直刀形制高度相似。
对于“蔺”字小直刀,张弛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刀币汇考》一书中认为:
“蔺字小圆首刀系由城白圆首刀递嬗而来,其最主要特征是刀柄正面中间与城白刀一样,仅有一条纵线纹。蔺为地名,是战国时期赵国西北部边邑。该地铸币形态复杂,有面文为“蔺”字的大小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圜钱等等,是战国时期铸行各种不同形态铸币最多的一座城邑。
过去钱币学者多把蔺字小圆首刀划归赵国所铸,其所据就是蔺邑属赵国。前已述及,中山国在战国时期所铸行的刀布币,未发现一种是以中山国所属城邑地名为面文者,基本上都是使用燕、赵两国地名作为刀布币的面文。其亦有用“蔺”字面文仿铸赵国蔺字圆足布,并且此种蔺字圆足布铸范已在战国中山国都城遗址发现了数十块。再加上蔺字小圆首刀的形制,与中山国城白圆首刀形制完全相同,仅是小了一半,属小型刀。由此判断,蔺字小圆首刀应为中山国所铸。”
对于张弛先生的观点,本人认为,虽然中山国铸造了蔺字圆足布,但不能就此就认为“蔺”字小圆首刀就是中山国所铸。不过,从张弛先生的考证中,我们可以知道“蔺”字小圆首刀的铸造应该和中山国有着非常紧密的渊源。之前通过这枚“ 圁阳刀”与“蔺”字小直刀的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两枚小直刀血缘最近,非常可能是一个铸主所铸。
考察“圁阳”与“蔺”地望。蔺:古邑名,春秋时晋地,战国时为赵国边城,其地望在吕梁山西侧,属黄河支流三川河流域。汉在此置蔺县,隶西河郡,在今山西离石市西柳林境内。圁阳在哪里?就需要考察圁水。圁水,即圜水,古河名,始于秦汉。汉曾置圁阳、圁阴二县,为界河。目前,学界有认为圁水即今神木秃尾河,亦有人认为是榆林无定河。如果圁水是无定河,那么无定河的北面就应该是圁阳,其与吕梁柳林县就是黄河的东西两岸。
《史记 赵世家第十三》载“三年,(赵主父)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 肤施县,古县名。战国魏置。治今陕西榆林市东南。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到,赵武灵王灭了中山国后,另立中山国的国王,并将其迁到了肤施,肤施就是现在陕西省榆林市的东南,与圁阳也就是无定河的东北非常接近,圁阳又与蔺仅隔一条黄河。所以,可以认为,本品“ 圁阳化” 小直刀与“蔺”字小直刀都应该是中山王迁到肤施后,在其影响下铸造的以“圁阳”与“蔺”地名命名的具有中山国系血统的早期小直刀。后来,“圁阳”系小直刀,又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模样。
所以,此枚“圁阳化”小直刀的发现,不仅本身为罕见的“圁阳化”创见品,也为证明“蔺”字小直刀与“圁阳”系列小直刀都为迁徙到肤施的中山国后人所铸,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