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泉记(六)
壬寅年,九月廿十。
彼岸天阶月光浅,此地星雨冷风绻。
才觉目盛花笑颜,转身已是秋水寒。
寒露已过,万物寂静萧瑟。
屋外皓月,灯下赏泉。抛却烦扰,舒缓安然。
古人云:秋月当天,纤云都净,露坐空阔去处,清光冷浸,此身如在水晶宫里,令人心胆澄澈。此情此景,应是深秋之夜最令人餍足的时刻。

十月初浏览园地,习惯性的输入一些关键字,找寻自己关注喜爱的东西。发现一贴“党徽半分五枚”正售,见性价比不错,当即联系卖家,讨价180元拿下。不几日,快递收到。老规矩拆包拍照确认,告知泉友收到,表示感恩谢意。
这五枚党徽半分,皆传世巧克力色,品相还说得过去。其中一枚文图深峻,还带些底光。目前行情,均价36元一枚,算正价。自藏以来,好品半分从上世纪九十年初的一枚一、二元,到现在一枚三、五十元,极美品达百元,其涨幅稳居近代普通类机制币上游。价位默默前冲翻翻,也侧面说明其确实有为人所喜好的实力潜力。
此前有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铸行“壹分”、“半分”这两种以“分”为单位的机制铜元,作为法币的辅币进行流通。这一做法全面禁止了中国数千年来传统以制钱为面值的辅币制度,使得清末、民国混乱几十年的辅币制度趋于统一。壹分、半分图案皆以方足布和青天白日旗为主图,边饰回纹,形制整齐划一,是近代机制币史上唯一大规模发行的规范化铜元。
壹分(红铜)从民国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连续铸行了四个年头,因材质精良,广受欢迎,最初投放市场时可兑换旧式十文铜板三枚,不少商民甚至大量存储,囤积居奇。半分正式铸行仅在民国二十五年,因币值低,成本不及工本,发行量远少于壹分。且紧接着连年抗战,枪弹等军工用铜紧缺,半分等小面额辅币大量被回收熔炼,致存世量更少。这或许也是目前市场上,十枚壹分好收,一枚半分难求的原因。
不少泉友好奇,半分这么小面值,当年值多少钱、购买力如何?要解答,先看看那个年代的物价水平。据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60市斤)10.2银圆,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半分钱大概可以买到差不多一两大米,够一个人熬碗稀粥喝喝。
此外,我们从小会唱的,音乐家聂耳创作于1933年的《卖报歌》有说:“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按党徽壹分最初可换三个老當十铜板算,当时的一份报纸零售大概就一两分钱,半分钱估计值个半份报纸钱。
清代李密庵《半半歌》,民国林语堂“半字哲学”,杭州灵隐寺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前辈字字珠玑,定当尊崇谨记。【俊林泉】公众号还围绕之写了两篇文章(参见:参透半分,自在一身;半分小钱,许你一世安然),叙述了其间的故事道理。
或因缘际遇,或执念欲利。说不清道不明没关系,但见到合适的就收,这已成为自己数十年来内心的规矩。这些见证了国民政府法币制度改革,民国中央政府铸行的最小面值的铜辅币,每每相遇、细细赏析,总是让自己充满敬意。
马未都说:收藏的最高境界,
不只是交易,更是在交心。
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尘埃星辰、交易交心,一眼千秋、一念万里。
人生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之后,一捧黄沙。
活者本无意义,仅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牵挂和惦记。
半分,既然相遇,自是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