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福在眼前”花钱的设计是我所见用蝙蝠表示“吉祥”,“福在”花钱中设计最为精美,寓意最为深刻的一种。
本篇短文,重点是对这种“福在眼前”五铢挂钱进行深度品鉴。
说起“五铢”钱,它是中国古铜币名,因钱上有“五铢”二篆字命名。五铢钱的发展史有武帝五铢、东汉前期五铢、剪边五铢、董卓五铢、直百五铢等。追溯起来,它是在公元前118年起在中原开始发行的一种有重量计算单位的货币,象征着“天地乾坤”。
据史载,五铢钱之前秦国发行的是“半两”钱形制的圆形方孔钱,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
公元前336年,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如吕后二年(前186)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减为“四铢”,民间私铸的半两,有轻不足“一铢”的,因其轻薄如榆荚,故称“榆荚半两”。汉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废除半两钱,始铸“五铢”钱。
一直到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才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而中国花钱源于汉代,早期主要是汉族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由于不是流通钱,因此它的材质大都比较粗糙,汉族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
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这一种携刻有“五铢”字样的“福在眼前”,又带有挂孔的花钱最早应是在汉代铸造的,也可能延伸到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之前。
因古代对私自盗铸钱币的刑责致死,非常严酷。如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重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就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所以,这种标注“五铢”的花钱,恐怕也不是个人就可以随意铸造的。
仔细观察,这枚花钱,用料是精紫铜,币文和蝙蝠图设计布局尤佳,携刻精致。 巧妙地利用连体钱的两个方穿口设计成两只眼,在两眼之间携刻有一只茁壮的蝙蝠。两只羽翼展开来延伸到两只“眼”的上下端。对其寓意“福在眼前”是非常贴进的诠释。
两方穿的左右各携刻“五铢”二字,非常和谐。在“铢”字左边又多做成一个半圆形的福耳,中间做成穿口应系悬挂口。(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