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231 | 回复 0

    [欣赏] 发现:银元墨印上的那些地名(七)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淮安文熙
    实名认证
    好评
    3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1-03-10
    最后登录
    2023-12-02
    楼主 发表于2022-06-16 10:22:15

    清风以北过南巷,南巷故人不知归。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

    1.png

    2.png

    图片来源:中式评级数据库

    如果不是这二枚因为“难寻”墨印身份的江南甲辰银元,墨印小组并不会特意将研究方向移到“南浔”。

    南浔并不难寻,在浙江东北部,太湖南岸江浙交界之处,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水镇。

    早在宋朝时期,南浔便因地处水路要冲之地,迅速成为了工商繁华的市镇。

    3.png

    或许从那时候开始,经商的传统便已经在这座小镇上萌芽生根。

    今天,带着背景信息完整的“南浔【信成行】”油烟墨印走进南浔,感受她曾经或辉煌或沧桑的过往。

    4.png

    图片来源:中式评级数据库

    【01】南浔

    南浔,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南宋以来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水乡曾因浔溪河得名“浔溪”,后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称“南林”。

    南宋淳祐十二年,南林、浔溪合并建镇,各取首字而称“南浔”, 并一直沿用至今。

    元朝时南浔曾建有城墙,周长一千零六十六丈五尺,高三丈,宽一丈。

    明洪武三年(1370年)修苏州城需要砖石,就拆除了南浔城墙,只剩下基址。

    明万历年间,南浔镇郊七里村人率先改良蚕种,培育出优良品种莲花种,所缫之丝具有“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的特色,叫做七里丝,因南浔话“辑”与七相似,后来便叫为了“辑里丝”。

    5.png

    凭借辑里丝的优异质量,南浔仿佛开了挂,商贸变得尤为繁荣,当蚕丝入市,全国各地客商云集,成了享誉江南的名镇。《浔溪文献》记载南浔的繁华:“阛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

    南浔自南宋建镇至清末,一直隶属于乌程县(今湖州)震泽下乡。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民国16年(1927年)属吴兴县第三行政区(后改南浔区)。

    墨印上的“南浔”应该就是当时在浙江省吴兴县的一个行政区了。

    6.png

    1993年9月,湖州市区下设城区、南浔区、菱湖区3个区,南浔镇隶属南浔区,延续至今。

    7.png

    【02】浔商

    南浔的繁华自古有之,常言道:湖州一座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清朝末年,随着京杭运河的功能衰落,许多古镇开始走向衰败,南浔却逆而行之,一步步发展到鼎峰。

    8.png

    图片来源:中式评级数据库

    墨印小组的研究人员查阅《南浔志》:“道光以来,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

    在鸦片战争以前,生丝的出口都要通过广州洋行。因为从南浔到广州路途遥远,运费高昂,因此辑里丝出口数量有限,每年不过二、三十万斤而已,大多还是行销国内。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南浔距离上海只有200多里路,而且两地之间河流密布,小船往来只需要两三天时间,水运发达。

    9.png

    丝贩从南浔运送一船生丝(80-100包)去上海,只需要花费3、4两银子,运费大大降低。

    加上路近以后运输中的损耗也大大减少,所以辑里丝的出口价格下降了三成多,竞争力大增。受此影响,辑里丝出口数量也随之上涨。

    同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从法国爆发的蚕微粒子病席卷西欧,重创当时的丝绸业原料、生产和制衣中心意大利,蚕种大量病亡,生丝供应骤减,导致整个丝绸行业陷入绝境。

    在这生死关头,濒临破产的意大利商人想起了丝绸业鼻祖中国,因此带上农技师和摄影师抵达湖州,考察江南的养蚕、缫丝工艺。

    经过对当地的蚕桑技术,并与欧洲工艺做比较。他在笔记中写道:中国有巨大的产茧量,但其缫丝方法存在不足。

    后来美国生丝专家陶迪则更加直截了当地评价:名闻天下的湖州辑里丝,用上等干茧而缫成最下等生丝……故求售于欧美不得善价,深为可惜

    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向中国蚕农收购蚕茧,再使用欧洲技术缫丝,最后将优质生丝出口到欧洲。

    英国驻上海领事Rutherford Alcock在1847-1848年的海关报告提到湖州府是中国产丝最多的地区,而其中南浔镇又超过双林镇和菱湖镇居于首位。

    作为商贸繁盛的重镇,十九世纪中叶的南浔每到新丝上市的农历四五月,水道里的船只往来如织,街面上的人流熙熙攘攘。

    10.png

    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在1855年探访南浔时感叹道:“早上五点,街道上已经挤满了人……让我感到最惊讶的是这里聚集着大批待售的生丝。

    天刚亮,乡下人陆续带着他们的小包生丝来到镇上,准备售予商贩。主要的街道上看上去密布着收购生丝的铺子。

    每家的柜台后面站着或六个或八个人(有时更多),这些衣着干净,相貌堂堂的伙计负责检验生丝的质量并决定价格。

    有趣的是,这些伙计安静地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与铺面前吵嚷的人群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个人都争相夸耀自己所缫的生丝,以图抬高收购价。”

    11.png

    据统计,在上海开埠的最初四年,南浔辑里丝出口量从不到1万担增加到了1.5万担,占上海生丝出口总量的55%以上。

    此后辑里丝的出口量不断攀升,到了1895年,辑里丝出口量已经达到了11万担,一度占上海出口总量的一半。

    生丝贸易的兴盛,让一大批南浔丝商因此致富。据统计,在1870年时,南浔有大小丝行、丝栈上百家。它们在乡间收购蚕丝,然后贩运到上海卖给丝栈或者是外国洋商,从中牟利。

    《南浔志·南浔丝市行》中写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南浔兴起了一个后来被统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以经营丝业起家的民族资本家,拥资500万银元以上者称“象”,拥资百万银元以上者称“牛”,拥资10万银元以上者称“金狗”。

    这是对富商大小的形象比喻。“四象”指的是“刘、张、庞、顾”四家,居于财富金字塔的顶端。

    南浔是湖州生丝贸易的集散地,随着湖丝出口额的不断飙升,南浔丝商逐步打通了整个供应链,从乡村收茧到内河航运,再在上海开设缫丝厂、打包厂,最后远销海外,于十九世纪下半叶集聚了惊人的财富。

    12.png

    四象”之一的顾福昌就是抓住上海开埠的契机,成为第一个在上海发迹的南浔丝商。

    到了1876年,上海从事生丝贸易的75家公司中,湖州人开的就有62家,这其中又有一大半都是南浔人所开。

    浔商的红火,主要是来自辑里丝的贸易,同时有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开办了新式工业,如“八牛”中的商人们在上海、苏州、无锡及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创办了一大批早期现代民族企业,如二十世纪初上海规模最大的丝厂——康乾丝厂、杭州近代第一家丝厂——通益公纱厂等。

    但湖丝的生产和贸易却不时凸显“危机”:一是湖丝的外贸量和价格掌握在洋人手里,时多时少、价格高低浔商根本掌控不住;二是湖丝贸易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动而异常剧烈,风险很难把控。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浔商开始退缩于其他行业,如盐业、典当业和钱庄等,总算保全了一些资本。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国内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而国外,日本的机器缫丝业迅猛崛起,1913年,日本丝的出口量超过中国的1.87倍,加上人造丝大量侵占市场份额,浔商的辑里丝贸易、加工市场大受影响。

    日本侵华战火、“大萧条”的冲击,被称作“白老虎”的蚕害, 20世纪30年代起湖州的丝绸产业趋于衰微。

    从1930 1933年,由于茧价、丝价持续下跌,湖州的蚕茧及生丝产量随之大减。

    【03】商号探踪

    13.png

    图片来源:中式评级数据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古镇情结——或许是因为一段青石板小路,或许是因为一艘雨中的乌篷船,或许是悠悠穿行在古巷中,又或许是一段段韵味独特的廊檐......江南古镇走多了,其实发现会有些“撞脸”。

    江南古镇地理位置相差不远,大多都是傍水而生,因水而兴。走过古镇的层层拱门,仿佛穿越到数百年前的旧时光:古韵清雅、温柔清丽。

    南浔古镇的细微之处却感受到一股远离喧嚣、浓郁沉稳的“富贵之气”。

    14.png

    当一向作为南浔主导产业的蚕丝业 ,其迅速下滑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出口量下降的同时,丝价也在呈“跳水之势 ”。

    时人感叹道“谷贱伤农” ,但 “丝贱杀农 ”。在这种情况之下 ,南浔商界经营领域也随之多元化,从单一的丝绸贸易逐渐向近代工业、盐业、房地产、金融业等方面拓展,形成了跨行业的商业群体。

    如今,南浔层层叠叠的百间楼,豪气万丈的私宅大院,默默述说着曾经的过往。

    15.png

    图片来源:中式评级数据库

    可“信成行”却始终带着神秘面纱,躲在文史资料中不肯露面。或许,它也曾经辉煌鼎盛,只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过是小小的沧海一粟而已。所以,宁愿保持神秘而让大家费劲一番思量。

    信成行”的命名规则与当时南浔地区众多典当行、票号的命名规则相符。

    墨印小组从海量的文史资料中始终无法发现“信成行”的只字描述,只到看到相同命名的“信成银行”。

    信成行”、“信成银行”,这难道有什么渊源吗?

    1906年成立的信成银行“兼办之储蓄银行,系为方便小本经纪及凡农工商食力之夫积存零星款项而设”,奉行“存款不拘多少,无论何人凡有银洋一元以上,均可存储行中生息”的原则。

    信成银行吸收社会游资,解决了早期无锡民族工商业实业家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对无锡缫丝业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16.png

    从另外一个角度推测,丝绸与金融的业务相关始终密不可分。另外,在湖丝在生产和贸易中出现危机后,不少浔商开始退缩于其他行业,如盐业、典当业和钱庄等,或投资,或入股......

    如果南浔“信成行”的成立也是为了对当地生丝业务进行保驾护航,或许也有可能。

    遵从严谨与事实,真相留待广大墨印爱好者进一步考证。如墨印爱好者能提供考证线索,中式评级将给予奖励。 

    17.png

    嘉庆年间张镇在《浔溪渔唱》写到:“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

    这二枚“南浔【信成行】”油烟墨印,或许正在召唤,在夏初的傍晚在当年的“江南第一富有”小镇走上一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淮安文熙 觉得赞
    2021-06-21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