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收藏越来越大众化,有好处自然也有弊端,某些圈内已经开始泛滥的“潜规则”
一:宋母的泛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公司评级的“皇宋通宝母钱”
宋代有母钱吗?按照古代翻砂铸钱的工艺来说,肯定会有母钱。不用长篇大论一些细节,想要达到母钱的标准,轮廓、字口、穿孔、地章干净利落,平整,是最基本的要求吧?但你看看上图这枚评过级的“母钱”,穿口不规则,背面还有点移范,可能是我眼睛瞎了,真的看不出来哪一点像母钱?
本来1块钱的东西,评级盒子上标个“母钱”,一下卖到了1500元,真可谓拉动了中国经济,创造了GDP,为社会添砖加瓦!原以为这只是某个评级公司一时的失误,可最近一段时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奇葩“宋母”出现,我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大公司往往不是被外部攻破的,而是自己玩死自己。
二只要入盒就是真币吗
在论坛上我看到了一个震惊三观的言论,原因是一位泉友收了一批银元,然后去评级有两枚入了盒,后来他自己多方了解,才发现这些银元全都是高仿的,不由得愧疚起来,因为已经卖掉了,他在纠结要不要主动告诉买家真相然后退款。此时一位泉友回复他:“退什么退,人家花钱就是买这个盒子,回头再转手给别人也没问题,既然入了盒,假的那也是真的。”
三:不是大开门可能就不能入盒,很多评级公司很多不入盒是存疑的,不敢说假,也不收费,说白了业务满满的,不找麻烦。大开门还要入什么盒,不知道又有多少盒被砸。
四:后铸币很值钱,
某网成交的1960年后铸宣三一厘
不知道什么时候,“后铸币”的概念流行了起来,顾名思义,这种钱币不是对应年代铸造的,而是过了很久由军阀或者地方“私铸”的。也许是受袁大头部分私铸比较罕见的观念影响,商人们开始炒“后铸币”,不明真相的群众一看就觉得很值钱,评级公司更是适时推出“后铸币套餐”,那叫一个“双赢”啊。
可是,后铸币不就是仿品嘛,说得那么高大上干嘛呢!你像苏维埃袁大头至少是流通过的,经过官方承认的银元,哪怕再难看至少艺术价值有了。唐代的开元通宝,五代时期也铸造过,年代价值也不低。但很多所谓的后铸都是新中国后,拿原模具重新铸造的工艺品,甚至现代仿品,经过某些评级公司和商人的“洗白”,加个后铸的概念就能把仿品卖高价,这智商税割得也太没节操了。
五:工艺品入盒
不解释,自己看吧
绕来绕去又绕到盒子上,没办法,评级能成就钱币市场,同样也能毁灭钱币市场,人与人相互的信任,本来就在那一念之间。有人说凭什么不能把现代工艺品入盒,纯观赏也行啊。然而钱币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收藏”二字,不管是古代的金银铜钱还是现代的纸币、纪念币,背后代表的是每个时代的文化与传承,有了艺术价值才会体现金钱上的价值。
现代工艺品,它就是没有收藏价值,也许若干年后会有,但绝不是现在拿出来割韭菜的手段。更何况用低俗博眼球的工艺品来获取流量,从格局上就已经输了,被大家笑话,实属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