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386 | 回复 0

    [欣赏] 发现:银元墨印上的那些地名(四)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淮安文熙
    实名认证
    好评
    3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1-03-10
    最后登录
    2023-12-02
    楼主 发表于2022-05-31 09:11:53

    “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 往外一丢

      不修不修 身在徽州

        来了以后 又不愿回头

        ……”

    简简单单地一首民谣翻开了一页徽州历史上奇特的从商风俗,直接勾勒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徽商成长经历——十三四岁的徽州少年郎背井离乡出门学做生意,待若干年后学徒变成大掌柜亦或者提出归乡。

     这时候店主会赠他一笔可观的酬金,成为他离乡创业后挖到的“第一桶金”。

     徽州处“吴头楚尾”,古称歙州、新安。

     因地处黄山与天目山之间的边缘地带,境内山高林密、地形多变,道路崎岖,是古代躲避战火的世外桃源。

     古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土地和庄园”的自然环境,但是这种环境并不利于农业生产。

    徽州是个移民社会,因大山阻隔,历经多次战乱、数代变迁而不受骚扰,人口急剧膨胀,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种地无以生存。

     《徽州府志》上说这里“劂土刚而不化,高水湍而少蓄,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苗又荡然空矣。”

     在这种相对劣势的生存条件下,人们只能以经商作为谋生手段。也许徽州人的血脉里都有着一些相通的东西:不甘受穷勇于思变

      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十大商帮”颇负盛名,其中“徽商”便是重要一支。

     徽商的商业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

     很多人会说,徽商起于宋,兴盛于明清,清末至胡雪岩后,盛极而衰。

     其实,在民国时期,徽商的影响力依旧巨大,只是没有了往昔的高调,更多徽商依旧在各自的商业领域中叱咤风云。

    今天我们就跟着一枚带着“郎溪【胡祥泰】”墨印的民国三年“袁大头”去读一段民国徽商的钩沉往事……

     【01】郎溪

    郎溪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东南连广德,西南邻宣州,北与江苏省高淳县毗连,东北与江苏省溧阳县接壤。

     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

     郎溪全县面积1104.8平方公里,耕地378585亩。明嘉靖《建平县志》载:“邑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民靡事商贾工技,其妇女屏铅华,一意蚕织。”

     直至清末,徽商纷纷来郎溪开店经商,才一改郎溪无经商的局面,商业才渐渐繁荣起来。

     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郎溪的商业均有外乡人士带动起来。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郎溪这座城,墨印小组特地翻阅了《郎溪县志》。

     据记载,郎溪县城在城墙内的面积只有42.25万平方米,原有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3条主要街道,呈“丁”字形交接。

     街道路面铺长条石,街道两侧都是两层楼房,3方砖墙,临街一方上层为板壁,下层为槽门板,木板楼,上盖小青瓦,房与房之间都砌有风火墙。

     门面都是店铺商号,居民多数住在小巷后街。县署(县政府)设于今县人民政府大门前老菜市场上,大门朝南,八字门面,门两侧设“站笼”(站笼:古代处死犯人的刑具。),门前有照壁墙(现称“衙门口”)。拱形大门,门上建有钟鼓楼。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纵火焚烧,日机狂轰滥炸,北大街及其他街道被毁,尤其是北大街从四牌楼至北门被夷为平地,一片废墟。

     民国35年(1946年),县城区营建委员会决定划定街线,放宽马路,翻修街道,砌筑阴沟。

     次年东大街与西大街拓宽翻修工程竣工,2月间废文庙基,辟南大街,由大南门经伞巷(三巷)口至花园巷(三郎巷)与北大街相接,东、西、南、北4条大街在伞巷口相交成“十”形,称“十字街”。

     民国37年(1948年)4月,郎溪县地方建设协会接办前县政建设委员会的工作,完成南北大街建设工程,拓宽翻修后的4条大街各宽2丈,砂石路面。

     并规划市面营业门面房的建设,统一建筑规格为二层砖木结构小青瓦楼房,山墙加砌风火墙,大门为槽门板。

    【02】胡祥泰

    “郎溪【胡祥泰】”是一枚典型的“地名+商号”的墨印。

    故此,墨印研究小组成员在辨识出几个楷体字后,当即开始开始查找“胡祥泰”

    在《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17年第1期《近代绩溪徽商的经营活动》一文中可以发现线索:绩溪商人在郎溪县城内经商范围之广,开设各种店铺之多,至抗战前达到顶峰。

     此时绩商商店牌号有100多家,种类归结起来,主要开办七坊一行一店一馆:即是酱坊、油坊、砻坊、磨坊、糕点坊、烛坊、漕坊、粮行和南北杂货店以及菜馆等传统商业。

     店主多以绩溪汪姓、胡姓和章姓为主,从业人员有1000多人,多是绩溪老乡。

    资金总额在100万(银)元左右,这对于当时只有万人左右的小县城来说,已不是个小数目。

     从1906年至新中国成立前,郎溪县城五任商会会长均是徽州绩溪商人…… “遵义胡”一支“楫公派”胡定梤(1839—1900,27世孙)在遭受天平天国农民运动战乱后,父母兄弟先后去世。

     他一人外赴宣城孙家埠,经营木业,营商数年亏折,年三十岁才娶高氏,生子三,胡位乾(1869—1896)、胡位坎(1872—?)、胡位晟(1885—1933)。

     胡定梤因妻子高氏贤淑,无内顾之忧,又至郎溪经商,刚开始时为佣工,因为做事讲信义,得到众人信任。

     恰好梅渚镇上长泰粮行面临倒闭,胡定梤凭借信用招股盘下长泰粮行,被公推为经理。

     他“殚心竭虑,操奇计赢,行务由此日隆,获利倍蓰”,又在县城内与族兄胡定祥(1841—1922)合创“祥泰”杂货店,从此一帆风顺,家境蒸蒸日上。

    胡定梤行善好施,接济贫困无不量力为之,1895年胡定梤与绩溪同乡汪积功发起创办新安同乡会,为郎溪徽州会馆(1905年建成)之滥觞。

     1900年10月,胡定梤在梅渚长泰粮行去世,享年62岁,其长子胡位乾14岁来梅渚德泰商号学生意,办事明敏,23岁被推为经理,成为商界杰出人才,28岁因患疮疾病逝于梅渚,“乡人咸惜之”。

     实际上,“遵义胡”在郎溪经商很兴旺,早在同治八年(1869),胡定祥出任广德“丈量局”“书记”一职,不久至郎溪与汪积功合股长途贩运粮食,之后同宗胡定录、胡位明父子也开始经营粮食,后胡位明曾任郎溪商会会长。

     1916年,同宗胡位寮在郎溪城内开办了汇丰泰、胡祥泰两爿南北杂货店。

     在查阅一篇《抗战前后绩溪商人在郎溪的经营》中,研究人员发现线索:据几位在1938年前后来郎溪经商、学徒的绩溪老人回忆,当时从西门到老十字街,主要有14家绩溪商人前店后坊式的商号。

    东门街主要有汪怡新杂货糕点店(创于1920年前后)、胡祥泰百货店(创于1916年,老板是胡位寮)、汇丰泰百货(创于1915年,老板也是胡位寮)、汪怡成百货(创于1912年,老板是汪戟修)等四家店号。

    由此,可大致推断出胡定梤与胡定祥在1900年之前合创“祥泰”杂货店;而同宗胡位寮在1916年开办了胡祥泰南北杂货店

    其实在民国时期使用著名商号的名称并不罕见,更何况又是胡氏同宗。故,墨印小组的研究人员大胆推测“郎溪【胡祥泰】”就是由胡位寮创办的,且经营地就在东大街。

    【03】绩溪遵义胡

    家族”是徽州人心中永远的堡垒,所以当“郎溪【胡祥泰】”的考略与《绩溪城东遵义胡氏宗谱》密不可分的时候,“绩溪商人”、“绩溪胡氏“、“遵义胡”这三个由大到小、由广到专的概念引起了墨印小组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这枚简单的墨印背后承载的不是一个徽商的故事,而是整个徽商家族的印记。

     翻阅《绩溪县志》,绩溪县地,汉以前居民姓氏无考。

     东晋,中原士民南迁入境,史籍始载姓氏。嗣后,或宦游定居,或逃避战乱,或迷恋山水,或垦荒谋生,北方姓氏纷迁入境。蕃衍后,分居择地建村。

     “一村一落,林塘烟树,必揽山水之胜”,“人皆聚族而居,奉先有千年之墓,会祭有万丁之祠,宗祐有百世之谱”,家有牒书(俗称纸角谱),几乎没有无谱之族。

     今辑清咸丰以前定居境内的56个姓氏源流。胡氏4支4次迁入。

     胡氏为绩溪最大姓氏,分布县内70多处村镇。上庄、宅坦、湖里、上胡家是明经胡聚居大村;大坑口、株树下是龙川胡聚居村;金紫胡、遵义胡主要居城内及岭南乡村。

     “遵义胡”因住在绩溪城内遵义坊而得名,是明代工部尚书胡松的后裔,所以又叫“尚书胡”。

     “遵义胡”的一世祖胡松,也就是【胡祥泰】创始人的先祖。

    24岁的他中进士,八年之后,官居御史,负责大明王朝的反腐政务。不久被贬。后又晋升为工部尚书。

    他办事依然保持以前刚正不阿的作风,得罪了权臣严嵩,多受排挤,最后不得不告病返乡。返乡后,胡松在绩溪兴修堤坝,消除水患,深受百姓爱戴。

    清末民初,当徽商整体日趋衰落之际,绩溪县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损失惨重,人口剧减,据众多的宗谱记载,同治四年较道光末年人口仅存十分之二。

     家园、宗祠、田地、山林、农业基础设施毁坏殆尽,战后瘟疫流行,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恢复十分艰难,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绩溪商人凭着资本小、经营灵活等特点,在一些小城镇得到快速发展。民间流传着“无徽不成镇,不绩不成街”的俗语。

     这也与“遵义胡”一支“楫公派”胡定梤后期转往小城镇发展的历史背景是吻合的。

     绩商主要经由两条路线到郎溪经商,一条是绩溪—宁国(河沥溪)—鸦山古道—姚村—十字(或毕桥、飞里)—郎溪。

     另一条是绩溪—宁国(河沥溪)—广德(誓节渡)—南丰—郎溪。

     在郎溪的徽商大多是绩溪人,他们经商驻地主要在县城、梅渚、涛城等乡镇,其中也有少数歙县、旌德、休宁、黟县人,共约300多人。

    1946年秋,绩溪人胡适先生在南京徽州会馆题写了“努力做徽骆驼”后,徽州人作为“徽骆驼”的自豪感和知名度与日俱增,但凡旅外的徽州人,无论是从商的还是从政抑或是求学打工的,无不以自己是“徽骆驼”而感到荣光。

     绩溪遵义胡氏一族,默默地将“徽骆驼”的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精神发挥地淋漓尽致。

    再次凝视这方墨印,工整的方形,考究的图案,清晰的地名,精致的小楷......无不体现徽商的用心与专注。

    纯粹的墨色,坚固的墨迹,则鲜明提示墨的等级和品质。

     一枚小小的墨印是无徽不镇的名片,是奔走在异乡的胡氏一族徽章在穿越时间的长河。

    清晰的墨色,讲述浓浓的徽商往事。

    沧桑变迁,胸怀大志,挥斥方遒,抱团取暖的的徽商终能成一方事。

    遵从严谨与事实,真相留待广大墨印爱好者进一步考证。

    沈鑫夜猫子6 觉得赞
    2021-06-21 转正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