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449 | 回复 1

    [讨论] 发现:银元墨印上的那些地名(三)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淮安文熙
    实名认证
    好评
    3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1-03-10
    最后登录
    2023-12-02
    楼主 发表于2022-05-27 17:39:58

    “浪奔,浪流

    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

    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是愁

    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成功,失败

    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当一段荡气回肠的歌曲,流连过往地向我们讲述着上海曾经的文化与故事的时候,它成为了上海独属的乐符,亦是上海的骄傲。

     

    今天,你是否也曾想过跟着二枚印在银元上的“海甯路【仁昌】”、“海寜路【仁昌】”去看看那段岁月?

           海甯路仁昌(二十三年船洋

    海寜路仁昌(北洋34年龙洋)               

     

    当墨印小组第一眼看到这两个墨印的时候,将上海行号录图熟记于心的研究人员,十分肯定的将路名锁定在海宁路上。

     

    “海甯路”、“海寜路”清晰的紫色墨印敲盖在二枚不同的银元上,“甯”与“寜”的不同写法则最大概率提示研究人员对于软章敲盖时间属于不同批次的理解。

     

    按银元发行的时间顺序来推算,北洋34年龙洋属于清末发行的银元,虽然资料记载民国初期有批量再铸,但与民国中后期发行的二十三年船洋相比,时间上要早。

     

    研究人员据此推测,敲盖在北洋34年龙洋上的“海寜路仁昌】”可能是商号的早一批墨印。而二十三船洋上的墨印,敲盖时该软章因故更换,除将“甯”换成“寜”外,仍较大程度保留原来字体风格。

     

    当然也有墨印爱好者认为也许是同一批墨印,只不过商家制作了不同风格的软章而已。

     

    上述推测并无资料佐证,留待广大墨印爱好者继续讨论。

     

    在《汉语大字典》中“甯”,同“宁”;“寜”是“宁”的繁体,基本字义是平安,安定。

     

    墨印上面记载的“海甯/寜(宁)路”,东起鸭绿江路桥,西至百禄路(与甘肃路、新疆路相接),跨静安(老闸北)、虹口两区。

    民国版地图

     

    它的前身从一条小河浜开始说起,这就是老虹口人都熟悉的“穿洪浜”(也作川洪浜)。

     

    开埠前,这一带为上海、宝山两县乡间农田。以穿洪浜为界,南属上海县高昌乡,北属宝山县江湾乡。开埠后不久,浜南地块大部为美租界所占。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此处称公共租界北区。穿洪浜在虹口港西侧,自东向西沿今武进路东段至今吴淞路口附近转了个弯,再沿今北海宁路、海宁路继续向西流淌。

     

    据说在虹口救火会未建成之前,浜两侧沈姓宅基很多,因此称之为沈家浜。正因这条河在吴淞路口有一个河湾,所以这里被称为“沈家湾”。

     

    1867年左右,沈家浜填没靶子路以北兴建工部局医院。沿吴淞路东侧兴建长源里,贯吴淞路以西,填浜筑路为北海宁路。附近逐渐形成道路,出现旧式里弄、店铺。

     

    当然,也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将海宁路定位至其他城市。

     

    其实,墨印小组也带着同样问题对其它省市相关民国时期资料进行过搜索。但以海宁命名的路几乎没有相关资料支持,这里不得不提到老上海的路名由来了

     

    用中国省市给道路命名,这个想法最初倒不是来自国人,而是源于租界的一条规定。

     

    1862年,由于租界的洋文路名复杂混乱,当时的英国领事发布了一条叫《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的规定,决定用中国的省份和城市,分别给租界内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马路命名。

     

    最初道路的命名还考虑与省市位置配合,如东侧江畔的南京路、宁波路、天津路,取东部通商口岸;而西侧的西藏路,则为西部边疆。

     

    租界几度扩张后,方位配合就变得不那么清晰了。据《上海地名志》1998年的统计,上海以浙江地名命名的道路在1998年的统计中有49条,大多在原来的租界(黄浦、静安)。

     

    郑祖安先生在《百年上海城》中写过一段关于“上海滩”起源地文字:当九百多年前外洋来船离弃青龙江,改溯上海浦靠泊,浦边兴起名为“上海”的聚落时,它只有小小的一方之地。在当时以中原为中心的时代,上海只不过是“僻处海奥”的边镇。

     

    然而随着内外交通往来的频繁,江南经济的走向兴盛,上海以其特殊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步显示出了它前景无限的生命力:七百多年前上海建县,县城即设是镇;四百多年前县城开造了围为九里的城池;三百多年前海关迁建此地;二百多年前苏松太道移设这里。上海成了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区域中心、中国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到一百五十多年前,上海开始突飞猛进,竟如变魔术一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在接着而来的百年间,上海城的城区面积从原来的二平方公里左右,博大地推展到了九十一平方公里(全市面积则达到了六百二十二平方公里,1949年)。

     

    上海的市区人口从原先的二十万左右猛增到四百万左右(全市人口则达到了五百多万,1949年)。

     

    上海大规模地进行了辟路造桥、拆城填浜、建宅盖厦,创立煤气、电灯、自来水、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

     

    上海抹擦封建时代积淀的陈旧灰暗的容貌,焕发出了近代城市的新气象。

     

    上海超越了国内所有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城,跃为中国的第一大城。

     

    上海又赶过了世界上无数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和港口,跻身于国际最著名的都会和大港之列。

     

    到30年代,它仅次于纽约、伦敦、柏林、芝加哥,已升位在世界第五。

     

    在国内没有一个城市会像上海那样,被称为“大上海”的!举国举世瞩目上海,上海成为国内外的许多人们热切向往之城!

     

    上海城充满了奇异的魅力,这魅力既来自于上述的大踏步前进而升腾为中国首城和世界名城,还在于这个城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一百年间上海正逢封建时代向近代社会转轨时期,恰落于两个新旧世纪之交,这一城市又是外国列强势力和中国地方力量共处,中外三教九流和各类人士杂居、来往之地,于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中外华洋、本地与外地的习俗风气,各国、各阶层、各种势力的权力利益,互相混杂、交流、影响、融合、冲突、争斗,它们在上海滩掀起了层层波澜、滔滔大浪,它们组成并把上海滩搅成了一个如万花筒般的“大世界”。

     

    以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巴黎是一个海洋,你若把测铅投入进去,无论如何都测不到它的深度。

     

    上海这个在旧上海一直有“东方巴黎”之称的城市,正如其名含“海”,同样也是一个海洋,广袤无边,又深不可测。

     

    虽然广深无限,然而我们仍要从千姿百态、千头万绪中,去捉摸上海城之在近代形成为大都市的种种原因,以此对这个城市的发展本质能有所明了。

     

    也许岁月在向历史寻求坐标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性的遗忘磨难,更多地记忆美丽。

     

    海宁路上的商业集中——剧院、书局、服装公司、百货、钟表、木器行、成衣号、煤炭号、烟号、肉店、电料行、油酒行、报社、茶室、花行、车行、药厂、老虎灶……百年的烟火,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往矣。

     

    如今,城市变迁中的海宁路曾经的样貌早已不复存在。

    但无论如何,作为墨印的爱好者们仍旧执着地通过有限的线索去“怀旧”。

     

    希望在时光的洪荒中,有些老字号独善其身,仍然保留着旧日里熟悉的味道。

     

    “海甯路【仁昌】”、“海寜路【仁昌】”,这二枚是典型的地名+商号银元墨印。

    而【仁昌】二字在整个印章中,巧妙地用了朱文和白文的组合,暗合八卦图的阴阳两面。

    中“昌”字十分符合当时商号的命名规则,从行号录图中查找可发现海甯路沿路商号“茂昌”“华昌”“荣昌”“宝昌”“顺昌”“泰昌”“永昌”“福昌”“信昌”“文昌”……可惜均无法与墨印匹配。

    而以“仁字”开头的商号仅“仁堂”“仁德”“仁寿堂”“仁泰”……迟迟无法匹配,实之可惜。

    扩大搜寻范围,在档案中发现珠玉古玩业中有一个叫王舜臣的,分别在二马路乐园和老西门西仓桥华兴里56号建过仁昌号。

    亦有塘山路保定路有一家仁昌铁工厂,可惜地址均无法匹配。

    仁昌铁工厂收据

    该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尽管留有部分遗憾,但“海甯路【仁昌】”、“海寜路【仁昌】这二枚墨印仍旧真实讲述着:当19世纪“洋气”从上海滩登陆中国,它如一团巨大的海绵,又如一块超强的磁铁,吸引着中国四方八土的人们以及海外各种肤色的人们争相前来谋生、冒险、奋斗、旅游、观光、寓居、避难、享乐等。

    在此居留的人们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源源不断的移民大军,他们推波助澜地将上海的人口向上直线推升,将上海这个“海”越拓越大。

    越来越繁华的冒险家乐园,正吸引人们来到上海谋生、逐利而往。

    各个层次的从政者、工商业者、技术人员、文化人、手艺人、自由职业者、宗教人员、军人、小贩、农民、游民、失业者等等。

    一散到上海,进入和开拓三百六十行,他们可谓无所不包了。

    他们除带来家庭和习俗以外,他们为上海带来且不断补充着总量极其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又为上海带来、引进了全国的和世界的视角、思想、观念、技术、经验、文化知识。

    这些渗入和充实了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一切空间,塑造着新上海人和上海社会的新生活,浓墨重彩地画就了上海城气象万千的繁荣面貌。

    驻笔于此,再次回看这二枚墨印,研究人员油然生出念头:一个商号在当时发出去的带有自家信誉的银元少则数百枚,多则成千上万枚,历经百年岁月流转,它们都安好吗?都在何方?

    如果墨印有生命,如今俩兄弟(姐妹)百年聚首,是否应该相拥抱头,喜极而泣,摆酒庆贺?

     

    沈鑫羿蓝 觉得赞
    2021-06-21 转正
    离线 tiangg玩泉
    禁止发言
    好评
    3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2-01-17
    最后登录
    2022-11-11
    1楼 发表于2022-05-27 18:15:14
    该用户已被禁言
    违规记录:多次恶意挑衅滋事,警告无效封停处理。10-8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