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6 转到
    查看 268901 | 回复 155

    *尚老以及我学车工的日子*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大风起兮
    五级发帖
    好评
    222
    差评
    0
    精华
    37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11-02
    10楼 发表于2022-05-27 08:30:54

    ~3~

     

    连续读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小城的破烂市在一条拐型小街上,农历逢1、5为集。但是本文叙述的时期里,交换邮票的人群另有地点和时间集会。他们在老邮政局东侧一条狭长的巷子里,每个星期日上午聚集。后来,邮市大跳水之后,这个地方就慢慢冷清直到绝迹。而我和尚老去的时候却是极其热闹,尽管那天很阴冷,乌云密布。

     

    这群人不摆摊,大多夹着个集邮册,来回走动,互相问带了什么?需要什么?那个年代有闲钱的人不多,邮友之间互通有无,交换邮品的时候多。

     

    但也有那么三五个人情况不一样,他们往往提着个人造革的手提包,里面放着很多成联的邮票。他们不交换,要现金交易,对小城不好买的邮品,索价很高。这些人就是倒爷。

     

    倒爷这个物种,新人朋友也许了解不多,不光邮市,在那个年代倒爷活跃在祖国大地各个领域。他们不是单纯的倒买倒卖,而是有一定背景在里面。

     

    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所谓计划,就是国家把一切供求提前计划好,比如今年全国产多少棉花,分配到每个织布厂,规定织布厂生产多少布,分配到每个人就是几尺布票,拿着布票才能买到定额的布。如果都按这个,尽管每个人都分不多,但理论上是公平的。

     

    那会儿,已经开放搞活,市场正在逐步放开,乡镇企业、民办企业不断兴起,他们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是没有计划配给的,要通过市场采购。然而市场并没有全部打开,有些物资没有计划你还是拿不到。反过来讲:只要你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物资,你连再加工都不需要,倒手就赚钱,并且赚大钱。这就是倒爷,这个词是京话,当时的大倒爷都集中在那里,他们不用看到物资,就是一张条子。而这张条子不定得倒手几次,每一次交易都是暴利。

     

    邮市里面的倒爷,通过特殊的关系拿到非正常途径出来的邮品,层层发售给小的倒爷,每倒一次价码就提升一次。在那个特殊时期,这种小倒爷也会一夜暴富。看到别人暴富,更多的人就会加入,而尝到甜头后,就会不断加码囤货,越滚越大,能拿到货就代表财富,货屯越多财富就越多。这时候,邮票不再是收藏品,而成为一种不需要劳动就能创造财富的载体。

     

    当然,小城的邮票倒爷是那种最小的倒爷,顶多拿到几版邮品,撕开单张卖给集邮人群,但是价格也是最顶点。

     

    尚老在小巷里兴致勃勃,不断翻看藏友的邮品。他自己也带来些复品,都是老纪特票、文革票,很受欢迎。但是藏友手里的东西可不行,多是新发行不成套的。换了少量几枚之后,我果断阻止尚老继续交换,价值不成比例了。我说:“再换就换亏了,您手里这些东西很贵的,不然就直接买倒爷的吧。”

     

     

    尚老就跟我走,看了几个倒爷的货,对于价格尚老很吃惊:“这都高出面值几百倍了!这东西也能这样卖?”咬咬牙,选了几套。转过身他还是跟藏友换,藏友手里都是这枚买到了那枚没买到不成套的散票,我看看这样不行,就串拢几个人凑套跟他换,交换后他们再自行商量找补,我们就不管了。老爷子玩的很开心。

    离线 大风起兮
    五级发帖
    好评
    22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7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11-02
    11楼 发表于2022-05-27 08:32:40

    一会儿就临近中午了,天也淅淅沥沥下起小雨,人们一哄而散,我们也急忙往回走。秋风萧瑟,雨也渐渐成串,尚老说:“你别回家了,去我那里吧,你师母中午包饺子。”我也没客气,欣然同意。

     

    师母包的饺子小巧玲珑,更像是艺术品,也许江南的饺子就是当做点心的,满满地排在大号搪瓷盘里,还没下锅。师母正在一个汽油炉子上面用炒锅炒菜,院子有厨房,早前留下的大灶,看来她从来不用。见我们回来了,故意露出狡猾的眼神,笑盈盈地说:“俄看到落雨哉,知道侬会请小风来家切饭,饺扎也多包了,随手炒两个小菜,老酒切切。”

     

    我笑着说:师母受累了。尚老递过毛巾,把头发擦干,外套就晾在椅子上。师母很快就端来两碟小菜,告诉我老家刚邮来香蕈和香干,香蕈包饺子了,香干要用蒌蒿炒才好,但是现在没有蒌蒿,就用芹菜炒了。

     

    吴中软语说的这些物种,我闻所未闻。多年之后,在苏州老巷子里一个当地人吃饭的小饭铺,老板娘可怜我一个外乡人四处打听要吃蒌蒿炒香干,就亲自下厨炒了一个,我一吃方知当年师母为什么要特意告诉我那句话。

     

    另一个小菜是黄瓜炒肉丁,黄瓜稍稍腌制过,入口不一般的清脆。这个菜,多年后我在一家徽菜馆里又重逢,与师母炒的味道一样。

     

    桌子上,有一小坛子加饭,一个青瓷的小酒壶温在热水里,三个小酒盏,我就主动一一斟上酒。师母先拿起来抿了一小口,露出像偷吃了东西得意又不好意思的表情。

     

    雨越下越大,窗外的老青桐越发青翠,喝了温热的酒,心里说不来的舒服。在这样的氛围、同这样的人、吃一餐这样的饭,人的一生不会有几次,每一次都是福缘,所以我印象很深。

     

    这顿饭吃得时间很长,聊的话题也很多,师母酒量浅,犯困回房了。秋雨绵绵,没有停的意思,我和尚老沏了茶,在书房听雨。老爷子把上午收获的邮票一一装袋进册,看着买的那几套直咋舌,说是太贵了,够买两袋白面了,这东西不能再买了。

     

    我安慰他,说现在倒卖邮票的人很多,兴许将来您买的这些还得涨价。然后,就把当时邮票市场中各种一夜暴富的事情跟他说。尚老听的很仔细。

     

    沉思良久,尚老说了一番话,我记忆犹新,凭自己理解纪录如下:

     

     

    集邮本是雅事,方寸之间,包罗万象。用心欣赏,陶冶情操,开阔眼界。这是集邮这件事存在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体现邮品自身的价值。如果有发行量供不应求或者设计精美的品种,原主人忍痛割爱,增加了价值,无可厚非。

     

    但是这样倒来倒去,就不再是藏品,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所谓特殊就是它流通的价格并不取决于本身的价值,而是人为推动形成的价格,并且随着流通次数的增加价格也要增加,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它的价格也是无限的。欲望引诱行为,参与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原本的收藏者也要加入进来,由单纯收藏欣赏转变为投机获利,集邮这件事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没有基础就没有邮票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全体买空卖空的局面。

     

    买空卖空,买卖双方都是建立在期望值上,全体参与就会让期望值不断膨胀,如同一个巨大的空心气球,无所控制地越吹越大,终于达到极限,这时候一个偶然的摩擦,就会引起爆炸,一切烟消云散。这时候,就像击鼓传花一样,东西最后在谁手里,谁就要承受恶果,如果是大额囤货的,后果可想而知。解放前,上海滩做期货的人,跳黄浦江的还少吗?

     

    我问这个偶然摩擦会来自哪里?尚老说:多了去了,大了说世界局势、国家政策。小了说,参与者自身更会自掘坟墓。

     

    我问如何自掘坟墓?尚老说:现在人们还不掌握印刷技术和工具,不然市场上就会遍布赝品。同时,各种意想不到的欺诈行为都会出现。不要高估世人,叔本华说过,只要时机成熟,条件允许,人人都想作恶。马克思引用邓宁阁的话说,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今天,我买的邮票增值不止百分之三百了!

     

    若干年后,当成捆的整版邮票扔在地摊上,按面值对折销售都无人问津时,我想起尚老这段话。我不知道当时黄浦江里有没有邮商,跳楼的事情倒是经常耳闻。当时,全国邮民大约有六千万的规模,那是一个物质生活还不甚发达的时代,如果是今天,跳楼的人也许会更多。

     

    雨终于停了下来,我起身告辞。师母闻声出来相送,笑盈盈地说:“我们一对儿女都在江南工作,小城没有什么亲朋,你来做客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如果有空闲,欢迎经常来坐坐。”我欣然答应。

    离线 大风起兮
    五级发帖
    好评
    22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7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11-02
    12楼 发表于2022-05-27 08:34:08

    ~4~

     

    日子一天天过着,当我厌烦机器轰鸣的车间时,就到老人的小院里享受一小会儿闲暇的时光,如同世外桃源。一年后,我离开小城上大学去了。

     

    当我毕业回乡,再去看望他们时,尚老已经卧病在床,一种绝症的晚期,时日不多了。他希望落叶归根,不愿意再离开故土。一对儿女也回到身边,当时都得四十以上的年纪,事业有成的样子,我称之为哥哥、姐姐。

     

    还是初秋的时节,小院里景物依然。老爷子倒在躺椅上,晒着秋阳,表情淡然。他指着脚底下的几朵小野花说:“秋天到了,它们要枯萎了,春风一吹,就又活了。”然后留下遗嘱:丧事从简,不通知江南的单位,也不给本郡添麻烦;身后浮财由师母做主处置;全部藏品捐赠给故乡的博物馆。

    离线 大风起兮
    五级发帖
    好评
    22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7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11-02
    13楼 发表于2022-05-27 08:36:57

    三天之后,尚老故去,师母以及兄姊对小城情况不熟,我代为张罗后事。尚老在小城中一直隐居,没有亲朋,但是郡府还有文化部门都送来花圈,郡守亲自上门吊唁,拉着师母的手询问有何要求。师母告知尚老遗嘱,郡守赞誉一番后,嘱咐随行人员安排捐赠事宜。那两天,郡府一直有人在场协助办理后事,我年轻不懂体制内的规矩,也就见怪不怪了。

     

    简单一个告别仪式,随后火化,葬入小城民政部门事先安排好的墓穴。

     

    略过几天,尚老的儿子给我挂电话,说是已经与博物馆接洽,签了捐赠协议。次日博物馆要登门清点物品,家属不忍细细触及尚老遗物,师母命我前去代表家属清点。我领命从事。

     

    次日一早,博物馆馆长亲自带领数人前来,并且还带了本郡大小媒体的记者,¥¥¥¥短炮的背着,各自选位置,挤满了小院。

     

    早已回避在房内的师母,招我进去,命我转告媒体:家丧未除,不便接待;亡夫遗嘱,不事宣扬。我遵命婉言谢退媒体。

     

    其时,我已结识宫主,在他那里与博物馆馆长偶遇几次,也算熟悉。简单问明白程序后,马上清点。不便打扰家属,就将地点设在院里青桐树下,搭了张桌子,搬了几把椅子,有鉴定的,有设标签的,有登记造册的,分工明确。我把东西呈师母及兄姊过目后,整箱往外搬。

     

    离线 大风起兮
    五级发帖
    好评
    22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7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11-02
    14楼 发表于2022-05-27 08:38:22

     

    先是字画,馆长和鉴定员一幅一幅看的很仔细,连连感叹都是精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小城馆藏的家底了。每幅都在天杆贴上编号。一一登记。

     

    然后是古钱,都挂上小号牌,连锦盒和拓片册页都登记入馆了。馆长说,仅仅那个民国名人的拓集就有很高价值。

     

    接着我就搬出邮册,满满两个大纸箱,三十多册。馆长看看,让按册登记。我果断否决,说:“尚老真正自己收藏的东西就是这些邮票,从建国开始延续到八十年代初,里面不乏一些名品,比如梅兰芳舞台艺术无齿票和小型张、蔡伦公元前错体票等等,为了给尚老一个交代,必须按套登记。”馆长有些为难,一位馆员建议,先登记其他物品,邮票最后。

     

    其他物品就是书了,都在书架上,我带馆长到书房看了看,他出来和其他人商量了一会儿,告诉我,书都是建国之后的,不在博物馆收入范围,建议我跟图书馆联系。我很痛快的答应下来,然后说:“尚老遗愿捐赠全部藏品,但是博物馆不收,也不算违背他的遗愿。邮票也是建国后的,据我了解,博物馆好像也没有馆藏这路东西,是不是也留下来?”馆长等人就再次商量,然后给我一个肯定的答复。

     

    我将情况禀告师母、兄姊。一起目送博物馆的人员带着东西离开,事情都办妥了,我也要告辞。师母叫住我,说她们近日就要返回江南了,之所以现在告诉我,就是在此道别,临行不必相送,以免彼此伤感。她说:“老尚的邮票确实是他心爱之物,小风也是他很欣赏的人,如果他知道博物馆不收邮票,会自己送给小风的。所以我做主,这些邮票就归小风保管,今后也许不会相见,留个念想吧。”兄姊也表示同意。

     

    我连忙拒绝,这不是我让博物馆放弃邮票的本意,我是担心他们不在意这些东西,不定便宜了什么人。师母执意要我带走。我深思片刻,弯腰掐了脚边一朵小野花,说:“师母如果一定要我留下个念想,我带走它吧~~~”师母已经泪流满面,嘴角却露出一丝笑意。

    离线 大风起兮
    五级发帖
    好评
    22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7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11-02
    15楼 发表于2022-05-27 08:40:10

    就此一别,音信全无。之后,我也客居他乡,打拼事业。十余年后,一次返乡,被萧梁知道了,他召集几位朋友设宴小聚。那天,我去早了,朋友都忙着还没到。饭店对过就是博物馆,当天正在搞活动,免费参观。我信步走了进去。

     

    这是清朝中期一个建筑群的大半部分,虽然没有保留当年全貌,但也是气势恢宏。说起来,这个大宅门与尚老还有莫大渊源,就是他那个家族长房的住宅。

     

     

    我本无心参观,只想到宅后的花园随意走走,不想乡愁涌起,有点神不守舍,糊里糊涂穿过一个月亮门,到了一进院落。门上有牌匾——书画展馆。既然有缘,就看看吧。

     

    东面厢房门开着,我就走了进去,没有其他参观的人,看馆的工作人员坐在门口椅子上闲翻报纸。一墙的字画,都有些年份了,我漫不经心看着,看了两幅,心里一颤,这是尚老遗物。

     

    我再仔细看,墙中间有块展板,刊录了捐赠人的事迹。我一行一行仔细读,除了我知道的尚老家族情况外,赫然看到尚老离休前竟然是江南某省计划委副主任的纪录。对师母也有介绍,她出身于一个近代史记载的江南世家,自身是一所著名学府的文学院教授,她的名字我很熟悉也仰慕很久,高中时萧梁极力推荐我读过这个名字的文集。

     

    我肃立很久,深深一躬,转身离去。看馆人早已起身,冲我点头致意。

     

    时间总是匆匆。转眼今年的端午节又临近了,老伴筹办要包粽子,我莫名想起“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这句诗,江南现在应该是这番景致吧?师母应该也是百龄高寿了,是否还能记着这句诗?

     

    本篇完~

    离线 大风起兮
    五级发帖
    好评
    22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7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11-02
    16楼 发表于2022-05-27 09:12:06
    大西北:

    好文

    Thanks♪(・ω・)ノ

    离线 泉有财
    实名认证
    好评
    4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5-08-18
    17楼 发表于2022-05-27 09:23:32

    想当年我也是车工出身,结果兜兜转转现在开起了加工中心。

    离线 耕者有田
    实名认证
    好评
    6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6-08-24
    最后登录
    2025-11-02
    18楼 发表于2022-05-27 09:26:55

    好文好品高情商!

    2020-10-19 转正
    离线 大风起兮
    五级发帖
    好评
    22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7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11-02
    19楼 发表于2022-05-27 09:29:32
    泉有财:

    想当年我也是车工出身,结果兜兜转转现在开起了加工中心。

    欢迎李师傅^_^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6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