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汴京城已经有了一丝冷意,五更时分,月亮依旧在半空悬着,给官道上的青砖染上了一层霜白。
大街上不断有牛车经过,跟着三两个随从,车辕上挂着写有官职和名字的灯笼。这是要去参加今天朝会的官员,皆是从五品以上的中高层官员。
再往前过了朱雀门,就进入到内城御街,御街两边的官员或是坐马车、牛车,或是坐轿子,汇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上朝队伍。
入宣德门前,官员们都下马下轿步行,穿过北廊,在紫宸殿前的广场上,站满了等候上朝的官员。此时距离上朝还有一段时间,大臣们三三两两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官家今日要商讨备战征辽的事,此次备战,需要的兵甲物资、粮食军饷难以计数,朝廷怕是已经负担不起了”。从五品宗正少卿周彦小声说到。
“我也听了些内部消息,王相国准备继续大量发行折十钱,唉,没办法,朝廷募兵备战耗费太大”。广场上的窃窃私语让不少官员眉头紧皱,各地最近物价上涨,民生更加艰难,朝廷不断推出折五,折十钱,这不就是变相的掠夺民脂民膏吗?



就在官员们各怀心思的思考时,景阳钟敲响了,文武百官纷纷列队,台阶上殿中监高喝一声“进殿!”
文武两列队伍无声的缓缓进入紫宸殿,大殿内挂满了灯笼,即使外面天还蒙蒙亮,殿内也是明亮如白昼。过了片刻,宦官唱道“陛下驾到 ”随即礼乐响起,天子赵佶在宫女的拱卫下走了出来,在龙椅上缓缓坐下,目光威严的扫视一周,众臣一起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赵佶摆了摆手,“众爱卿平身!”
沉默片刻,大殿内鸦雀无声,赵佶又道:“今日朝会,朕想商讨一件大事。”
赵佶的声音不急不缓,在殿内响起:“自我大宋立国以来,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是头等大事,然诸位先帝和臣公们多年努力,也未能如愿。而今时局动荡,女真鞑子崛起,契丹鞑子气数已尽,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时机已到,朕考虑多日,决定起兵北伐,收复失地,这样,诸位先祖的一桩心愿也能实现。不知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看来陛下心意已决,私底下应该已经制订了计划,那现在就是反对也没用了,这次朝会不过是走过程通知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案怕是已经敲定了。
这时,王黼从队列里走了出来,躬身行礼,“臣愿献上北伐策略”。
赵佶点点头,“王相国说说”。
王黼此人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是没多少学识,所谓献策只不过是拍赵佶的马屁,什么陛下英明,大宋当下兵强马壮,北伐指日可待,一旦功成,必定名垂青史云云。
等到他慷慨激昂的讲完,大殿里不少大臣都暗暗忧心,刚才王黼还建议提高粮食,盐,铁等物资的官价,大量铸造折十钱来筹措军费,这些政策一旦实施,无疑是剥削百姓。

只见队列里又走出一人,说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赵佶看了过去,是尚书左丞范致虚,“范爱卿说说你的看法”。
范致虚朗声说起,“陛下,朝廷已经多年未起刀兵,北伐之事仓促不得,我朝与契丹蛮子积怨已久,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如果说辽国是日渐衰老的狼,那女真鞑子就是幼虎,女真鞑子已建立金国,大有扩张发展之势,万不可大意呀!”
“范相国所言有几分道理,但还是有些问题。”宣和殿大学士蔡攸站了出来。
“蔡爱卿,朕让你去接触金国使臣一事,谈判如何?”
“启奏陛下,微臣已经草拟了一份合作计划,金国也愿与我朝结‘海上之盟’,等一同灭了辽国,我朝拿回燕云十六州,再将每年给辽国的五十万两岁币转让给金国即可。”蔡攸一脸自得,好像有功一样。
“女真鞑子会讲信用吗?岂不是与虎谋皮!再者我大宋多年未动刀兵,军队战力疲弱,一个反贼方腊,短短半年,连攻我六州五十二县!灭了辽国,如果金兵不还燕云十六州,举兵来犯怎么办?”范致虚怒道。
“范爱卿别动怒,童贯已经来信了,反贼方腊攻势已弱,不日就可平息匪患。到时十五万大军携大胜之势,必然能一举灭辽。”赵佶已经幻想到燕云十六州收复后的场景了,他想到时候,定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封禅仪式。
“好了,朕意已决,北伐是必须的,诸位臣公要保证北伐的顺利,做好战备工作,兵甲物资,粮草军饷,谁敢误了朕的北伐,定斩不饶!没别的事,今天的朝会,就到此为止吧!”赵佶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不想再听反对的声音了。
随着御前侍卫敲响散朝钟,官员们纷纷躬身退出了殿外。

这些大宋朝的中高层官员,都是心事重重的,有人想着权力,有人想着利益,有人忧国忧民。官家的询问更准确来说,是一种决策的宣布,不容争辩,大宋啊大宋,你的未来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