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2 转到
    查看 71809 | 回复 111

    三国印象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楼主 发表于2021-11-01 10:54:49
    — (金城古泉) 设置精华操作 (2021-11-03 08:14:28) —

     

    初识三国,还在幼年。

     

    午后,老祖母撤去炕桌上的剩下的粗粮饭食,祖父已经沏上一壶茉莉高末,飞马牌老座钟咣当咣当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祖父歪头看看时针,端起铁画轩的紫砂壶续到杯内慢慢品着。我歪在炕头上,听老猫念经,它催眠曲一般咕噜着,给我营造一个安稳的氛围,可我却经常模仿墙上年画武松打虎的姿势,狠狠打它一拳,它不喜欢我,而我如今记起已是愧疚的不行。

    终于,祖父掀开戏匣子上钩针钩的白色盖头,拧开开关,一阵刺啦啦的声音之后,袁阔成老先生开始用他神一般的声音带我穿越到三国。袁老的评书从来没有大惊小叫,总是细言慢语,娓娓道来。一会儿我在宫殿庙堂里运筹帷幄,一会儿我在千军万马中纵横弛聘,更多的时候,我隐身在一群英雄枭雄当中,旁观他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哭,惊叹他们的智谋,悲哀他们的愚蠢。我安静的听着,没人会知道一个幼童内心究竟会产生一个怎样的世界。

    2条评分 ,红包+210.00
    园地网络客服 红包 +200.00 优秀文章 2021-11-04 15:06:41
    金城古泉 红包 +10.00 图文并茂 的原创好贴,接地气,引人入胜,谢谢支持园地 2021-11-03 08:15:25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1楼 发表于2021-11-01 10:55:42

    随着老座钟咣的一声,我重新回到暖阳照着的炕头,窗外祖父侍弄的黄的、绿的、白的菊花开得正盛。小候一会儿,这时门外会传来一声响亮的咳嗽,或是一句“吃了吗”的问候。这是一位或者几位老爷子来串门了。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2楼 发表于2021-11-01 10:56:38

    家乡的小城虽是偏僻,却也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由于地少人多,自古走南闯北经商的很多。清末民国那会儿,北京出名的大饭庄不少是我家乡人开的,某姓的当铺遍及江北,自家人进京一路不用住店。我祖父之前的老辈人,大多十几岁就随族人出外学生意了,先从小伙计开始,慢慢做到掌柜。老辈人之间的称呼也挺有意思,对晚辈称伙计,对平辈有身份的称掌柜的,按对方家族内的排行,如大掌柜、五掌柜。

     

    落叶归根,我记事时,这代人都是老人了。而多年来做生意养成的习惯还在,与我父辈的人明显不同。他们聚在一起时,谈论的是养鱼种花、各地民俗、奇珍异宝,还有自身经历的异事。决不会东家长李家短,也不会谈政治,更不会爆粗口骂大街。说话的必先找到因由,像袁阔成老先生一样细声慢语,娓娓道来,时间、地点、人物等等细节表述的很清楚,甚至会夹叙那年的白面多钱一斤、麦收季节下了几场雨。听者,慢慢品茶抽烟,时而附和一句,没有抬杠顶牛的。即使要谈正事,也是先叙家常,诸多套话,百般暗示后,方才引入正题,各种面子都作了铺垫。老头儿个个精明着呢,别看言谈文雅,年轻时说不定就是个叱咤大码头人物。(这里插上一句,拜托熟知我的朋友就不必点明我所在地域了,多年发的帖子不老少,难免涉及一些人和事,就怕熟人对号入座,见面就尴尬了)。

     

    祖父连忙起身,笑迎出去,陪来客在小院里看看花,逗逗水蘋缸里游着的金鱼儿,这是客人给主家归拢家居的时间。进门有声、登堂待时,老规矩里透着涵养。虽蜗居在荒野乡村,但骨子里范是丢不掉的。

    换了细瓷的壶,新沏上待客的茶。即使天天见面,礼数还得有,一一奉上。柳木的老圈椅坐着很舒服,人多时只能坐在红漆的长凳上。今天的话题也许就是刚刚说过的三国。这群老爷子的视角与幼童心中的世界不同,他们往往把三国中的人物与其自身经历过的现实当中的角色一一对应。关二爷那是神,每一个行为都是神圣的,逢年节我家是要供奉关公的,陈年的旧画像,戏剧里的冠带,关老爷捻须观《春秋》,关平周仓托印持刀护驾;刘备那是东家的,东家得具备“道”,用人不疑、礼贤下士这都是“道”;诸葛亮、周瑜那是掌柜的,忠人之事还得有办法;张飞、赵云、鲁肃、郭嘉、蒋干、马谡这都是大伙计,什么事得用什么人,用人不对了,好事能办砸、好人能变坏。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3楼 发表于2021-11-01 10:57:39

    谈论这些事的时候,我规规矩矩坐在小板凳上。这行为很是让老爷子们称道。我听到“三岁看到老”这句话,老爷子们当年对我的期望很高,现在来看都是辜负了,也许当年就是恭维的客套,而我当真了。现在想想,那时节的耳闻目睹对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感知能力还有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似乎打下了一个根基,我仿佛隔代继承了一些老味儿。

     

    在我心目中,这群老人儿也如同三国中人物,平常深藏不漏,偶尔漏一手,就叫我父辈们咋舌。我小姑姑出阁,喜宴罢了,大厨交差,预先办置的原料不多不少,这叫可丁可卯;管账的交账,一位报账、一位打算盘,还有一位瞅房梁。是的,就是瞅房梁,我父辈这么说的,其实那是心算。账报完了,算盘停住,眼瞅房梁那位就已经报出数来了,大家一起看算盘,准确无误。年岁虽然大了,但干起活那一刻,眼里精光闪耀,浑身上下透着那个利索劲、那个精气神,让人感动。那一刻,他们也许又听到码头上的喧嚣、又看到林立的店堂。有位二爷爷,偶尔写写榜书,斗大的颜体字让人肃然。可是一拉开架势,三个小伙子轮番往地上倒,父辈说这是杨氏太极,小架的。还有一位,无论猪羊牛,把眼一量,报个斤数,等用大称或磅秤称过,基本差别不大。这是早年吃饭的技艺,他们叫做打人的家伙事儿。

     

    他们也谈论年轻时自己的玩意,像什么红翡绿翠的烟嘴、过了春节的蝈蝈、破四旧那会儿换了鸡蛋的郑板桥竹子、埋在地瓜窖里的铜佛和刽子手用的鬼头大刀。他们没有收藏钱币的,仅仅有一位老爷子说谁家老宅墙上挂了几把齐国的刀币(等我稍稍大点想起去找时,老宅早已拆了),他家里有一枚椭圆的当百钱。

     

    偶尔也谈早年物价和混乱的各种钱钞流通情况。比如俄国帖子早年在关东通行的很好,突然成废纸了,倒了许多买卖店铺,后来用来当墙纸;雇辆马拉的轿车带女眷进城一次需要大洋一圆,而一块大洋可以在大码头办一桌海参席;各种钞票经常改,说成废纸就成废纸了,出门的买卖人都换成金条。金条这玩意说没用就没用,不让流通那会儿到银行换,要收90%的税。但关键时候能救命,有位老爷子返乡路上被不知哪部分的人扣了,给了看守一根金条得以脱身。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当时不是很老的人谈到他的一段经历。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4楼 发表于2021-11-01 10:58:16

    这位比其他老爷子年轻十几岁,平常不太讲话,坐条凳上听着,烧水倒茶往往是他的事儿。有年临近春节,几位聊起了年轻时怎么过年,我祖父说起我高祖过了冬至就跨海包一艘帆船回家,走一天一夜,两坛子老酒自斟自饮,下船时喝完。带一船年货,南方的橘子、柚子,北方的海参、干贝都是用口袋装着,又感叹现在的孩子没个橘子吃。

     

    这时那位轻易不开口的说话了,他说富人家好过年,穷人过年那叫过年关,他自幼没爹,寡母带着他跟一个兄弟讨饭过活,日本鬼子投降那年,寒冬腊月里老母亲病倒了,他带着兄弟讨饭,眼看着要过年了,正月里没有讨饭的,让人厌弃。可是怎么办呢?小哥俩一商量,说是到城里讨上几天吧,多备上点,年里就不能出去了。一大早,天没亮哥俩就出门奔县城,抄小路要经过一片桑树林,里面是块坟地。哥俩绕着坟头走,看到一张一张被风刮来刮去的纸钞,以为是冥币。但是处于对钱的渴望,哥俩就一张一张捡起来,每人都捡了一小摞。

     

    进了城门,买卖铺户都开了张,***饼的刚刚出炉,香味把哥俩引过去,口水流老长,掌柜的说要买拿钱,没钱快走。哥哥气性大,窝着口气递上一张捡来的纸钞,心里等着打仗呢。掌柜的看了看,问要几个?那就来两包吧,一包十个用草纸卷好麻绳捆上递过来,还找了一把零钱。哥俩傻了,这钱能花啊?!于是,买粮买面买肉买糖,哥俩找根木棍抬着,歇了好几气才回家,过了个好年。后来知道那钱是北海币,八路接管了这个县城。

     

    这位老爷子,是做木工的,做的家具我没见过,但是他给自己孙女亲手做的万花筒、正月十五打的灯笼、清明时节放的燕子风筝,那叫一个精致,美奂美伦,我只能眼瞅了,羡慕至今。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5楼 发表于2021-11-01 10:59:45

    到了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着集邮。但是纪特邮票是要办会员证,拿证去县城邮局买的。农村的孩子只能每天盯着邮差送信进村,看到好邮票给人把信送家里,邮票揭下来。同学中有父母是职工的,可以办上证。一本一本邮票让我常常失神,太迷人了,现在看到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邮票,我还能体会当年的情感和那种奇特的美的享受。我这时候才知道我当宝贝的邮票原来都是废品残票,尽管我揭的时候多么小心翼翼。我们这代人,很少有怨天尤人的,对现实中的差距很能看得开。于是,我自幼就产生了“人弃我取”的收藏意识,邮票不玩了,我玩铜钱。但是常见的清钱还是看不上眼的,我收藏的第一枚钱是个汉半两,用二十个铜元还得是当二十文带龙的跟同学换的。正是这枚汉半两,让我对三国的钱币有了梦想。

     

    四年级的小学生,哪里知道汉半两。看了第一眼,这枚带着高古气息的小钱就让我震撼,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我早年看到古钱就会有一种跨越时空与古人面对面的感觉,很容易感知那个遥远时代的气息。后来岁数大了,经手的钱多了,反而慢慢淡化,但我仍然努力的去找那种感觉,只是那会儿是自然的感觉,现在有点人为。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6楼 发表于2021-11-01 11:00:38

    因为不知道时代,我放学回家,先给祖父看,希望老人能告诉我它是属于那个王朝的东西。祖父看看说,这个字是隶书,秦篆汉隶,应该是汉代的。但汉代强盛,不能造这么轻的钱,所以应该是三国的。我立刻与袁阔成老先生的世界连线,刘关张、曹操、孙权,他们用的钱现在在我手里,我珍藏起来,这是国宝,非常慎重。后来过了两年,历史课本里一张模糊的图片,让我认为这枚钱是秦半两,更是想起来就激动。

     

    初识三国钱是在丁福保老先生的《历代古泉图说》里。初中,有位老师被我引入玩钱大军,刚开始他得请教我。后来他买来本《历代古泉图说》,那时候就这书不亚于九阴真经。我再三求借,答应给我看一晚上,代价是一枚我收藏的周元背星月(这是我第一次被人捡去一个好东西)。一个晚上时间,我边看边摘抄。早上还书时,我已经入门。因为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宋钱可以环读、永昌是李自成造的、宽永是日本钱,不知道钱背不标注的也可以是折二。同时,也验证了我自己考证的货泉是王莽铸币,之前我释文为货币,在没有任何资料情况下,对第一次见到的货泉断代准确,两个字认对一半,作为当时的初中生,我现在都觉得很了不起。还更正了我之前认为是秦半两的原来是汉半两。并且专门认真地了解了三国铸币。参加工作之后,第一个月发工资,我给我母亲买了件衣服。第二月发工资,我坐公交车往返一天到地区级城市买了本《历代古泉图说》,县城那会儿都没有,至今还保存着。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7楼 发表于2021-11-01 11:01:12

    小城的地摊上从来没有见三国钱。多年之后,我来到古泉园地,买的第一枚钱是直百五铢,我买钱很少刻意,随缘买。二十多年,渐渐收了一小套三国钱,最近园地官拍才算有了枚大泉当千,把三国钱整理起来,我想起幼年的印象,故乡的小院,袁阔成、祖父、老猫、那些位老爷子,现如今都作古了。我用这篇不知所云的文字记录下这一瞬间的情感,不觉泪流满面------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8楼 发表于2021-11-01 11:01:58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元年(227年):夏四月乙亥,行五铢钱。另据1998年《文物》文章,铸造粗糙,外郭压五压金,边缘不修整者即曹魏五铢。

    在线 大风起兮
    三级发帖
    好评
    16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8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4-04-20
    9楼 发表于2021-11-01 11:04:17

    《三国志.蜀志.刘巴传》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铸直百钱,平诸物价。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2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