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手锋芒:
liuusr:
恕直言,考虑的“是否”太多了,没必要。也从新手经过,也小题大做过,但是最终没这么复杂,品好的,留好,品差的,没法分析版别就别太用心(当初拿一破品相对版对半天觉得出谱,扯淡),至于一个品相差不多的,看看就看看罢了,投入那么多时间,浪费了。当然,您必须经历这个阶段,太矛盾了,宋钱,还是希望您多用心研究版别。
泉友所言极是,字口品相是入门,版别是基础,形制和工艺才是钱币集藏最后的归宿,这是我的理解。
比如其实现在的版别和形制,大家都在混为一谈,个人觉得有些肤浅。譬如我们说的深背,浅背,梯穿,梯背,乌背,纤字,粗笔,粗体,钉体,站轮,厚肉,薄肉,深字,浅字,阔缘,窄缘,广中狭穿,广肥重细隐郭等等吧,这些都应该叫形制。版别的命名之初,也是版样+形制,统称版别,只是口口相传的后人,把它们理解统统成了版别。例如退崇背反郭,退崇是版样,背反郭是形制,统称版别。我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按图索骥的去玩币,看书对版捡漏,我觉得不太适合集藏,对于盲目入场,妄图捡漏快速致富的泉友来说,看书记版线上检索,是不二之选。
我的意思不是说版别没有意义,我的意思是版别主要看书吧,宋钱细分版别逾万,要想挨个记住三秒出版,我这脑力是不太够,真的。经常见的,热门的记得住,很多还是记不住的。掌握了钱文的升降仰俯,进退粗纤,大小宽窄,长短狭宽,正寄离接隔,真行篆隶草异等特征,其实找起版来也并不难啊,不在一线抢坑口,三秒出版和三十秒出版没有区别,当然了,这都是我个人的理解。
我也是从看书记版,强化记忆,再到一线收割一路走来的。玩到现在,最后还是觉得宋钱的精髓在于形制与版制的多变组合,宋钱的魅力在于妙不可言的制铸工艺。
最后,十分感谢泉友回帖指正,受益匪浅,以后向您学习,愿与泉友一道加油努力。
您说的对,“版样”(这个词能理解,我作为一个没深研究过钱币的人来说,一下就能懂得)和形制分两个层面去理解,也是从母钱本身和工艺上观察了,我觉得思路挺对的。至于上面说的很多名号,好多都没听说过,也不想学,因为描述形状会有很多层面和词汇,只是都别太随意遣词造句就好,或标新立异想干嘛,大家也别太传颂,那不利于学习。
但是对于一枚宋钱来说,如果都能从您说的版样和形制上分析,站出来看宏观和微观,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迷茫和想入非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