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通宝中第一要紧的字
对一件古董无论偿要判别真伪,还是要欣赏她的流传的意义,有一样东西最重要。那就是文字。
如古代重器“鼎”,那上面的字可真正是字字千金万金。著名的司母戌大鼎让专家说,绝对一个字不止万。原因大概是文字毕竟是一件古董最明确最精确的信息。
古钱币作为古董,其文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钱币的大小限制,多数没有图案。文字就更是欣赏的中心。
这里我们来谈变大清通宝的字。清朝已经走进了历史。虽然不太远,但由于大清是满足族起家,康熙后不断汉化,所以很多东西有点神秘。大清朝皇帝有十个(前努尔洽赤和皇太极不算)前五个名气大些,现在市场上还流传“五帝钱”。清朝的钱币最早是继承明朝,康熙后才形成自己风格。又因随着帝国的衰弱和铜价格的激烈变化,在中清出现大量重宝,当十、当五十、当百。后在晚清又通过机制产生“铜板(中间无穿)”。大钱代小钱,地方乱铸钱现象形成和铜价格狂涨密切相关,有人曾熔钱卖铜赚得盆满。
大清的铸钱精彩的一面是花式多,流通环节缺钱,中央政府必须经常大量铸造,加上西方元素的加入。灰暗的一面地方乱铸,产生大量质量次劣的钱币,不断扰乱当时的经济,而且给造假带来了方便。以至于我们的收藏时经常吃药。
如何才能解决古董真假问题,那是道高魔高的江湖不死局,永远不会有一彻底的解决。但一时一物,不是天地乾坤,总有端倪。
大清通宝现在是钱币收藏的入门基石,练手练眼都绕不过。当然判别一枚大清通宝真伪,知识点很多,无论是材质、包浆,文字、样式、声音都提供一些信息。我在这里要和大家分享的大清通宝中第一重要的字,大清通宝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宝”,如果没有康熙“套子钱”,本应每枚通宝均有二个“宝”字,一个汉字,一个满文。汉字宝繁体笔划较多,变化较少。满文宝由于满文的不普及和变化多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分析大清通宝上的满文宝字:
这是枚顺治通宝上的宝。顺治是第一个清朝皇帝。没有一笔是直的,和汉字的方差距较大。
第二个皇帝康熙时也有很多这样的宝字,只是出现了三个小圆圈上下对直的宝字。
第二枚康熙通宝的宝有了二个重要变化,一个是三个小圆圈分开了,我想这是铸造的需要。第二个变化是三个小圈自上而下基本拉直了。
第三枚雍正通宝的宝变化是根本生,就是出现了直线三个不圈变成了半圆圈。这是汉字化重要一步。这个宝看上去最不协调折地方法就是头有点尖。
第四枚乾隆通宝主上头尖就没有了,以后的六个皇帝时期也没有看到到。因为到乾隆时汉化在社会和生活已经基本完成。看看后面的泉字就明白了。所以这时钱币的变化中心转移到了正面的汉字,主要是通字,从似工头通、角头通、左框头通、三角头通到沟点头通。还有从走之有单点和双点之分。单点明显少。这符合事物简化总在简化原则。
陈香纳兰
2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