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转到
    查看 13576 | 回复 37

    [讨论] 周元母?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顺天将军
    实名认证
    好评
    97
    差评
    1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12-23
    最后登录
    2025-09-27
    10楼 发表于2021-04-29 15:17:54

    不要再误导人说什么所谓的收缩比了,我曾经帮本地博物馆做过直径58厘米的仿古铜鼓,做出来也没有缩小,按照你们所谓的收缩比,我的那个铜鼓岂不是要收缩到56厘米以下了,这不是瞎扯淡吗

    离线 顺天将军
    实名认证
    好评
    97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12-23
    最后登录
    2025-09-27
    11楼 发表于2021-04-29 15:48:52

    如果翻砂合模做的比较严实,钱币没有出现毛刺,不需要进行打磨边轮的钱币,直径就和母钱一样,不会出现缩小的情况。所有的直径缩小都是出现在边轮的打磨上,打磨过狠直径就很小,轻微打磨直径变化也就非常小,不要打磨的直径不会出现变化。

    我是一个喜欢动手做事的人,让我做事情还行,讲理论知识不行,我不会因为看了几本书就满嘴大道理,怕成为赵括。相反,自己动手亲自验证,比大道理讲一箩筐有用。

    园地有不少做翻砂工艺品的朋友,很多人为什么不愿意说话?一是因为保密;二是因为怕得罪理论派,引起喋喋不休的争吵。

    愿少些心灵毒鸡汤,多些实践

    在线 xyany
    论坛版主
    荣誉
    2018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9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8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5-09-27
    12楼 发表于2021-04-29 16:30:08
    顺天将军:

    不要再误导人说什么所谓的收缩比了,我曾经帮本地博物馆做过直径58厘米的仿古铜鼓,做出来也没有缩小,按照你们所谓的收缩比,我的那个铜鼓岂不是要收缩到56厘米以下了,这不是瞎扯淡吗

    谁在误导谁?

    你也太能忽悠了。

    翻砂预留收缩,是基本的常识。这个不想跟你争论这个,没必要。

    不能收缩也就罢了,你还约翻越大?子比母还大么?

    在线 xyany
    论坛版主
    荣誉
    2018年度优秀版主
    好评
    9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8
    注册时间
    2002-05-13
    最后登录
    2025-09-27
    13楼 发表于2021-04-29 16:41:26
    顺天将军:

    你动过手做过翻砂实验吗?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的硬道理,我和朋友是专业做翻砂工艺花钱的,自己用数控机床做雕母然后翻砂,做出来的子钱直径都是相同的,唯一造成直径变化的就是后期的打磨工艺手法。

    你所谓的逐级缩小就是用打磨后直径变小的精美子钱做母继续翻砂,然后继续打磨,再使用、再翻砂----

    还有一个情况你没有考虑到,那就是古代铸造钱币的成本,钱径缩小省铜,所以才会出...

     

    你看仔细了,那些同一版式开元,直径是从24逐渐的缩小到18,中间差了6mm,边有6mm够你慢慢的打磨么?笑话。

    离线 顺天将军
    实名认证
    好评
    97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12-23
    最后登录
    2025-09-27
    14楼 发表于2021-04-29 16:43:44
    xyany:

    谁在误导谁?

    你也太能忽悠了。

    翻砂预留收缩,是基本的常识。这个不想跟你争论这个,没必要。

    不能收缩也就罢了,你还约翻越大?子比母还大么?

    “”如果翻砂合模做的比较严实,钱币没有出现毛刺,不需要进行打磨边轮的钱币,直径就和母钱一样,不会出现缩小的情况。所有的直径缩小都是出现在边轮的打磨上,打磨过狠直径就很小,轻微打磨直径变化也就非常小,不要打磨的直径不会出现变化。“”

    看看我说的,我可没有说会变大啊。

    不和你争论所谓的基本常识是否正确了,有时间来宜昌小溪塔,亲自到我这边翻砂现场看看,看看要不要做翻砂预留,看看是否有收缩比,看看直径变化是否是打磨工艺造成的。

    争论再多不如实践上手。如果五一期间能来的话,刚好正在帮博物馆做一批展示仿品青铜罍

    离线 顺天将军
    实名认证
    好评
    97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12-23
    最后登录
    2025-09-27
    15楼 发表于2021-04-29 16:45:11
    xyany:

     

    你看仔细了,那些同一版式开元,直径是从24逐渐的缩小到18,中间差了6mm,边有6mm够你慢慢的打磨么?笑话。

    为什么就不是小直径的母钱铸造的,非要扯到收缩上

    离线 爷已成佛
    实名认证
    好评
    6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05-30
    最后登录
    2025-06-21
    16楼 发表于2021-04-29 21:55:34
    聚泉上人:

    此钱真的很有意思,面似部颁背似铸母,面似传世背似熟坑,面锈隐隐背锈苍苍,面文原刻背型熟黄。注,熟黄是成熟的意思。有文化~~~

    在线 大风起兮
    五级发帖
    好评
    21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37
    注册时间
    2004-03-23
    最后登录
    2025-09-27
    17楼 发表于2021-04-30 09:13:48

    我这几天有点过于嘚瑟,发言太多,其实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机缘巧合的情况,又忍不住想表达以下看法:

    1.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铸造青铜确实是有收缩率的,并且是写在教科书上的。我早先是学理科的,后来改学文了,我记得《金属工艺学》教材上有个表,铸造锡青铜收缩率在1.2-1.4%,怕时间长了,记不准百度了下,确实如此。泉友自己实践得出的数据也许会因偶然因素有差异,但教科书必然是多年科学论证的结果,是可信的。当然这个收缩率会因为材质成分的不同和铸造工艺的不同,有所改变,不是绝对的。如果是直径25的母钱,子钱铸成后理论上应该是24.65左右。

    2.通过我们接触到的钱币来看,大部分行用钱铸成后,是要磨轮的,不然流口会存留在钱币上。各个时期磨轮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前几年因为收藏这一领域的钱币,专门关注过,大体情况是:A\清钱,乾、嘉、道京局所铸子钱往往保留泥鳅背的痕迹,证明铸成加工时磨轮的程度不大,仅仅去掉流口。所以母子直径差异并不很大,以我的头像为例,记得只有0.5~0.6毫米的差距。B\安南后黎朝母钱我接触多一些,子钱多是直边,修轮程度大,母子直径差异达到1毫米左右。C\宋母我手里也有几枚可信的,子钱也是直边,母子直径差异在0.7-1.2毫米左右。其他还有一些目前不能让大家接受的母钱,暂不考虑。但也有个例外:我有枚日本宽永铁母,其子钱因为没有修轮,轮边存在毛刺,直径反而大于母钱,考虑到可能批次原因,同版未必同母的情况,还有待观察。正常情况下来说,母子直径确实是存在差异的,在收缩系数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磨轮程度大差异就大些,磨轮程度小差异就小些。我不想发图来证明了,这些东西我早前都发过,再发有显摆的嫌疑,让人厌弃。但我可以负责的说,所言绝对真实。

    3.关于这个周元我认为不是母钱。起码不是官铸母钱,你现在用它翻砂铸钱也行没问题,但不是大家要真正讨论的母钱问题。这种背面有旋纹的周元曾经也见过多枚,其他时期也有,比如北宋、明钱、安南。那么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呢?我多年理解出一个思路,在其他帖子上说过几次,再复制如下,仅供参考:

    我认为这一类型的钱币已经有史称。最有力的史料是:《咸淳临安志》记高宗颁钱式御札:“大小钱样付卿。乌背者制作颇精,与开元、崇宁所铸相似,然恐费工难办。素背者似可作式样。”因此就是乌背。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推知,在唐代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我认为应该到明代),铸币是有两个标准的: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会采用高标准,即乌背。如:早期开元、徽宗的部分钱币、大定、永乐等;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会采用次标准,即素背。如北宋中期钱币、南宋钱币等。安南后黎朝继承永乐铸币工艺,采用的唐开元钱制,因此是高标准。这里大家一定要避免一个思维误区,就是乌背钱一定都修背。而实际上乌背钱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可以通过冷工艺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母钱精度和铸造工艺来实现。因此实物反映出一些行用钱修背,一些不修的情况,开元有之、崇通有之、后黎朝铸币也有之。作为铸币的执行者会根据具体情况去采取办法,毕竟修背需要单枚钱币加工,费时费人工,而人工也是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时期车工背即后黎朝母钱产生了。这种母钱就是为了减少行用钱后期的冷加工工序。那么,钱监对于第一批次的行用钱或许还是会加工钱背,对于铸成后还达不到标准的钱币也会加工钱背,这就是修背钱。

    因为最初写这段话的时候,是涉及安南车工背的话题,里面出现后黎朝情况多一些,我也不做改动了,因为道理是相通的。钱背我关注了10好几年,自信也无大的偏差。

    4.关于母钱确认问题。我认为最迟自唐以来母钱就是存在的,但凡用母钱翻砂法生产出来的钱币必然存在母钱。而最初的母钱翻砂法却不一定是官方的,毛老人家一再教诲大家: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渐渐都淡忘了,毛老人家哪句话都有哲理,好好品味吧。熊版发的帖子学术价值非常高,所链接的东西太有说服力了,看到这个帖子,我多年的推论得到验证,也很激动。也是发以上言论的起因。母钱的确定我们要根据实物来验证史料,史料不能死读,古人记载的动机和我们的动机不一致,我们要通过分析来推测,通过实物来验证推测。我认为对于未公认领域的母子确认最科学的办法就是母子对比,对比主要因素就是:直径、工艺(铸造工艺和冷加工工艺)和铜质。这里不展开说了,很多朋友早已开始实践。

    心平气和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学习进步,前提是客观、科学。主观臆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1条评分 ,好评+2
    xyany 好评 +2 所言极是 2021-04-30 09:26:50
    离线 雨辉
    实名认证
    好评
    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12-29
    最后登录
    2025-05-18
    18楼 发表于2021-04-30 10:10:57

    非母,铸造不精良,这一点就过不了关

    实名认证
    好评
    1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6-07-18
    最后登录
    2025-07-07
    19楼 发表于2021-04-30 12:13:17

    学习。有热度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

    咨询客服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微信电脑端咨询

    站务管理

    发帖留下您的问题,客服会跟踪受理

    去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