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天有点过于嘚瑟,发言太多,其实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机缘巧合的情况,又忍不住想表达以下看法:
1.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铸造青铜确实是有收缩率的,并且是写在教科书上的。我早先是学理科的,后来改学文了,我记得《金属工艺学》教材上有个表,铸造锡青铜收缩率在1.2-1.4%,怕时间长了,记不准百度了下,确实如此。泉友自己实践得出的数据也许会因偶然因素有差异,但教科书必然是多年科学论证的结果,是可信的。当然这个收缩率会因为材质成分的不同和铸造工艺的不同,有所改变,不是绝对的。如果是直径25的母钱,子钱铸成后理论上应该是24.65左右。
2.通过我们接触到的钱币来看,大部分行用钱铸成后,是要磨轮的,不然流口会存留在钱币上。各个时期磨轮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前几年因为收藏这一领域的钱币,专门关注过,大体情况是:A\清钱,乾、嘉、道京局所铸子钱往往保留泥鳅背的痕迹,证明铸成加工时磨轮的程度不大,仅仅去掉流口。所以母子直径差异并不很大,以我的头像为例,记得只有0.5~0.6毫米的差距。B\安南后黎朝母钱我接触多一些,子钱多是直边,修轮程度大,母子直径差异达到1毫米左右。C\宋母我手里也有几枚可信的,子钱也是直边,母子直径差异在0.7-1.2毫米左右。其他还有一些目前不能让大家接受的母钱,暂不考虑。但也有个例外:我有枚日本宽永铁母,其子钱因为没有修轮,轮边存在毛刺,直径反而大于母钱,考虑到可能批次原因,同版未必同母的情况,还有待观察。正常情况下来说,母子直径确实是存在差异的,在收缩系数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磨轮程度大差异就大些,磨轮程度小差异就小些。我不想发图来证明了,这些东西我早前都发过,再发有显摆的嫌疑,让人厌弃。但我可以负责的说,所言绝对真实。
3.关于这个周元我认为不是母钱。起码不是官铸母钱,你现在用它翻砂铸钱也行没问题,但不是大家要真正讨论的母钱问题。这种背面有旋纹的周元曾经也见过多枚,其他时期也有,比如北宋、明钱、安南。那么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呢?我多年理解出一个思路,在其他帖子上说过几次,再复制如下,仅供参考:
我认为这一类型的钱币已经有史称。最有力的史料是:《咸淳临安志》记高宗颁钱式御札:“大小钱样付卿。乌背者制作颇精,与开元、崇宁所铸相似,然恐费工难办。素背者似可作式样。”因此就是乌背。
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推知,在唐代之后很长一段时期(我认为应该到明代),铸币是有两个标准的: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会采用高标准,即乌背。如:早期开元、徽宗的部分钱币、大定、永乐等;在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会采用次标准,即素背。如北宋中期钱币、南宋钱币等。安南后黎朝继承永乐铸币工艺,采用的唐开元钱制,因此是高标准。这里大家一定要避免一个思维误区,就是乌背钱一定都修背。而实际上乌背钱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可以通过冷工艺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母钱精度和铸造工艺来实现。因此实物反映出一些行用钱修背,一些不修的情况,开元有之、崇通有之、后黎朝铸币也有之。作为铸币的执行者会根据具体情况去采取办法,毕竟修背需要单枚钱币加工,费时费人工,而人工也是成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时期车工背即后黎朝母钱产生了。这种母钱就是为了减少行用钱后期的冷加工工序。那么,钱监对于第一批次的行用钱或许还是会加工钱背,对于铸成后还达不到标准的钱币也会加工钱背,这就是修背钱。
因为最初写这段话的时候,是涉及安南车工背的话题,里面出现后黎朝情况多一些,我也不做改动了,因为道理是相通的。钱背我关注了10好几年,自信也无大的偏差。
4.关于母钱确认问题。我认为最迟自唐以来母钱就是存在的,但凡用母钱翻砂法生产出来的钱币必然存在母钱。而最初的母钱翻砂法却不一定是官方的,毛老人家一再教诲大家: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我们渐渐都淡忘了,毛老人家哪句话都有哲理,好好品味吧。熊版发的帖子学术价值非常高,所链接的东西太有说服力了,看到这个帖子,我多年的推论得到验证,也很激动。也是发以上言论的起因。母钱的确定我们要根据实物来验证史料,史料不能死读,古人记载的动机和我们的动机不一致,我们要通过分析来推测,通过实物来验证推测。我认为对于未公认领域的母子确认最科学的办法就是母子对比,对比主要因素就是:直径、工艺(铸造工艺和冷加工工艺)和铜质。这里不展开说了,很多朋友早已开始实践。
心平气和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学习进步,前提是客观、科学。主观臆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