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1,楼主判断基本正确。明代中期以来,滇黔铸币一直较多,原因是其地产铜。
关于问题2,乾隆铸币逐步变小,是因为禁铜政策的解除造成。起因在于银与钱的比值。中国产银不多,故汉唐宋都没有把银作为流通货币,至宋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不得不铸造大量的铜钱,低面值的铜钱给市场流通造成很大不便,于是产生钞。明中期之前还是用钞,但因没有对应的贵金属挂钩,自动被市场抛弃。与此同时,美洲大陆被发现,其高产的白银随同贸易大量进入中国,并取代钞的地位,用于大额支付乃至成为国家税收的主体。而小额流通仍以钱为主。银与钱必然有一定比值。清初,国家规定银钱比值为1:1000,但民间交易因时因地并不固定,总体是钱贵银贱。康熙后期,出台禁铜令,以解决私铸铜钱情况。乾隆初年废禁铜令,而降低铜钱质量,大量发行铜钱,在一定时期出现钱贱银贵情况。
至于咸丰朝铸币变得更小,主要是战乱带来通货膨胀。具体分析太麻烦,我举个例子说明:在古代国家稳定时期,一定是粮食便宜,物价低。如史载汉宣帝时谷5钱1斛。这是太平盛世的标志。到战乱之时,物资匮乏,难免涨价,市面上需要的钱多,就不得不加大钱币数量,那时用铜钱,而铜也匮乏就不得不变小,或是铸大面额的钱,再不行就发行纸币。咸丰朝就有户部官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