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4734
主题
14069
帖子
2.4万
积分
苏东坡与“东坡元丰”搁笔听泉 元丰通宝是宋神宗赵顼元丰元年(1078年)始铸的钱,有小平和折二两种,小平有三种字体:隶书、篆书和行书。折二钱只有篆书和行书两种字体。其中隶书元丰小平钱被人称为“东坡元丰”,意思是钱文为苏东坡所书。这种称法,多年前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并指出:这并非出自苏东坡之手。因为,苏东坡传世的书法作品主要是楷、行两种字体,隶书肯定不是他的强项。那么,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把苏东坡与元封钱联系在了一起?苏东坡与元丰钱文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的首先了解苏东坡的书法特征。苏轼的翰墨,以行书见长。早年法王羲之的《兰亭序》,得潇洒之姿;中年学颜真卿,又得雄浑豪放的气象;到了晚年,再学唐人李邕,得到一股险峻之势。从而自成面貌,旷达中有含蓄,汪洋恣肆中又带有质朴厚重。让我们看看他46岁时所写的《寒食诗帖》吧,这是他被贬黄州时抄写自己的诗作,描绘了自己在凄风苦雨中的艰苦生活,而又矢志不渝文人心态。《寒食诗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用墨浓重,不记工拙,字型欹侧,收放有致。通篇之势,跌宕起伏,情感的宣泄一任自然。(图1)图1 苏轼《寒食诗帖》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创者,他曾在《和石苍舒醉墨堂》一诗中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还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说“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出,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书法主张,而且还对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念提出了质疑。他力主创新,并将自己的学问、胸襟融入其中,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从而在书法上也成了一代大师。说了这么一大通,该看看行书元丰通宝了。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坡元丰”!我们试看几枚行书元丰钱文书法。(图2)这四个字丰润洒脱,强调字型的左低右高,字势也是上半部右倾而下部左收,欹中有正。这在苏书中随处可见,我们可与上面的《寒食诗帖》做比较,从而肯定这种认识。尤其是“丰”字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当然,元丰的版别也很多,(图3)在整体风格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又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来源于以下一些原因:图2图3一、廓与穿之间有限空间的限制(任何方孔圆钱的钱文都要受这种制约),这个限制对字形工整的真书和篆书来说,相对容易适应,而对于结体自由的行书来说,摹刻原文于这个特定的空间之内,某些字就要做变形处理,而这种处理,则容易丧失原作的神韵。二、摹刻书文于钱范的工匠的审美标准也会对书作墨迹的原始风貌有一定的改变。元丰元年,铸造元丰钱时,苏东坡并不在京城,而是被贬在徐州做太守。苏东坡虽不在京城,但他的书法名闻天下。工匠要以苏书入钱,则必须用他留在京城的墨迹来摹刻。三、在铸造的过程中,钱范被铜液粘伤,或是流铜的滞留,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原书的神韵。比如图4的“元”字,由于笔画中的牵丝增粗,有些像“允”字了。图4不管怎么说,行书元丰通宝的书法神韵仍然让我们一眼看出是苏轼的手笔。不仅元丰,元佑也如此,只是在元丰的基础上变了一个佑字,元字的末笔由回锋下牵改为上挑。我们不妨再看看苏轼在书法题款中写的“元佑”二字,与钱文中的“元佑”做比较,“佑”字的撇画写法都夸张地长。二者的写法极其相似。钱文的来源舍东坡何人?(图5、图6)图5图6苏书入钱之风,并未就此结束,再晚一些的“绍圣通宝”的行书钱文依然是苏轼的书风。不过,“绍圣通宝”的书法已经有了李邕李北海的风格,,带有一些方折的笔法,略显瘦硬了。(图7、图8)图7图8 苏书入钱,不仅让钱文更加精美,而且增加了几分亲切感,拉近了文人士大夫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这也算是宋代文治天下的一种表现吧!当然,这其中也许还含有一般文人和人民对苏轼的学问、胸襟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景仰。这也或许是苏轼书风的钱币历时三朝而不衰的原因吧![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9 16:35:16编辑过]
09-05
309
7746
8364
好帖,欣赏
674
21775
2.3万
看看
177
2823
3177
好文
3896
33428
4.1万
[s:07]
1916
14282
1.8万
这样的帖子一定要多发
信誉好(2015-7-22提升)243/9
279
2181
2742
这样的文章以后能多点就好了
311
3645
4267
高...[s:02]
2015-03-02 转正
657
12265
1.4万
[s:02]长见识了,谢谢。
4046
52263
6万
[s:02][s: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