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上获得较快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工业规模的扩大,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货币流通手段也在不断的变革,机制货币就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了。中国自有金属货币以来,首先是采用钱范浇铸的,在钱币学中称之为“范铸钱”,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货币,方孔圆钱的铸币形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先进工业和炮舰政策一起进入中国,使中国的商品经济和货币形式开始出现多元化的状态。清朝末期,在中国维持了近两千年的制钱制度已濒临崩溃,嘉庆、道光年间,铜价上涨,铸钱逐渐减少,咸丰年的大钱出笼更使钱法混乱,同治、光绪年间,除京师宝泉、宝源两局及部分省局铸钱外,多数省局都已停铸,因而市面制钱日见短绌,各地不时出现钱荒。
在经济困乏,民用日紧的情况下,朝野人士有的主张购买外洋机器制造银元、制钱,有的建议减低重量铸造制钱,以解决钱荒。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鸿章在北洋机器局内,以非造币专业的土机器试铸制钱,据其奏折记载每文重九分,就是目前所见的光绪通宝背“宝直”与光绪通宝背“公平”。这应是中国最早自己制造的机制铜币,但仅为试铸。个人感觉宝直局比背公平的更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