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24968 | 回复 173

    [讨论] 力挺母钱风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4-26
    楼主 发表于2020-02-27 22:16:22

    8楼老兄所言颇多妄断,逐条辨析如下:

    1、所谓于史无载,宋史等书载铸钱数据多引具体负责官员进奏文稿,所谓文简意赅,制作锡母应是当时作为一道特殊工艺,带有炫耀忠实执行中央指令之意,同时也阐述了为什么要多耗工料的解释意味,实际铸钱中所采用的工艺如雕刻木样,制作母钱(铜)等工序,无意之中被视作理所当然之事而忽略未报。最简单之明证,宋代铁母因版式独特及材质的可辨性,已被广大泉友广为认知,但你能说这东西史料中未记载就不可能存在么?

    2、关于宋代母钱是否存在的推测,首先要从大数据及时代背景去理解,宋代的铸钱量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目前可看到的数据,仅仅江南四监(饶州永平,池州永丰,江州广宁,建州丰国)在真宗景德年间已达到岁铸一百八十万贯的水平,按省陌来算即接近年产量14亿枚,其中建州丰国监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承担主力的永平等监岁铸至少3亿枚才能完成指标,折合每日铸造量是近85万枚钱,之所以用真宗景德的数据说话,是因为这时候铸造的都是小平,不用考虑后来熙宁元丰年间的折二大钱虚值。

    如此恐怖的数据,是以前的唐代及后来的明清所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也注定了宋代早中期铸钱必然产生巨大的工艺改进,什么铜范泥范,费工费时的工序通通靠边站,一切以最快时间完成铸额为第一目的,当然宋后期尤其是徽宗朝因统治者的关注及御书钱的颜面问题,可能会出现因铸造精度要求的工艺复古,但高速高效的翻砂铸钱必然是大势所趋。

    同样是铁母的问题,铁钱的铸造工艺已经脉络清晰,铜质铁母翻砂是铁证,那么可不可以问一句,同时代的铜钱铸造,为什么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母钱翻砂工艺?

    3、关于修穿精美的钱币不一定是宋母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按宋钱的铸造量,可以肯定的说宋代对铸钱的质量控制,还没有明清那么高的政治要求,工匠是以最快速度完成朝廷下达的指标为第一目的,所以宋钱中那么多的移范,摇头,都可以当正常流通币使用,按天工开物的铸钱图所示,工匠是将铜钱摘下后以竹条穿过方孔,整串打磨外轮达到光滑不刺手的要求就算过关了,个别铸造缺陷的满穿钱币会捡出凿穿修整后混入成品中,但绝对没有精修内穿的工序,谁吃饱了撑的去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按徽宗朝所颁钱纲验样法,虽原文已失,但从字面意思即可理解,将钱监解送到汴京封桩库的铸钱,以纲为单位,抽取一定数量的铸钱进行检查,检查什么?第一是重量,第二是铜质,看有钱监没有偷减铜料,至于铸造质量,一般是不会去检查的,长江太子矶所出池州永丰监铸崇宁通宝(寄郭版)就是输送去汴京的,铸造质量就不好。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4-26
    1楼 发表于2020-02-27 22:45:20

    再说几句:

    1、之所以那么多泉友痛恨宋母说,是因为现在某些人利欲熏心,为谋求暴利强行灌输“修穿即母”的概念,甚至加刀修母,做法令人不齿,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闭着眼睛做鸵鸟全盘否定宋母的存在。

    2、宋母的辨识,由于宋代对钱监的管理不甚严格,母钱往往会在使用后被工匠混入子钱中充做成品凑数并没有被监督销毁,再加上版式质地的相同,所以鱼龙混杂难以辨识,只能通过是否进行了精加工来粗略判断,难免让人腹诽。

    3、对宋代铸钱工艺的猜测,应该是地方钱监根据朝廷的旨令进行制样(猜测是墨书图样,宋代基本不存在颁样及呈样的习惯,所以因抄录旨令及地方自行制样导致了宋钱浩瀚的版别区分,也解释了仿御笔楷书政和,南宋纯熙铁钱,庆元背七等铸钱的产生原因),经试铸满足要求后先铸造一批精铸钱封存,对精铸钱进行修整满足铸造翻砂要求后用其进行再次翻铸(即所谓工作母),铸造普通子钱过程中根据数量需要随时选择较为精整的子钱进行再加工补充。

    4、对于目前喧嚣的宋母风,拿出来的实物要冷静分析,仔细分辨是否是后加工,对宋母的要求要严格,不是修个穿就敢称母的,高标准严要求,即使漏网也不可乱认妈,这样精挑细选出来的,即使可能与真正的宋母还有一定距离,但也不会偏差太大了。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4-26
    2楼 发表于2020-02-28 14:36:18
    隔壁的老王:

    1,不否认宋母。至少宋锡母是存在的,至于“宋铜母”,在没有史料与考古发掘资料支撑的前提下,无法妄下定论肯定其真实存在。

    2,“宋代对钱监管理不甚严格”,请问这是谁告诉你的?你的史料依据与文献依据在哪里?不要总是妄下这种不靠谱的论断。

    3,完全是你自己的臆测妄断,尤其是“宋代基本不存在颁样及呈样的习惯”这句话,简直就是一派胡言。建议你去查查宋会要,里面颁布与...

    着实佩服阁下之狡辩能力,那反问如下:

    1.还是那句话,“宋铜母”史料不载,所以不存在,那宋铁钱铜母算不算母钱?史料记载了宋铁母的存在么?阁下例举了广穿宋元可能存在铜铁二铸的可能性,但广穿宋元具有代表性么?为什么对宋中后期元丰元符崇宁大观政和等具有版式分辨特征明显,有子钱印证可以明确为铁母的铜质母钱避而不谈?也是铜铁两铸?同时代的工匠,为什么不能采用铁钱铜母的工艺来翻砂铸钱,甚至可能是铁钱的铸造工艺承习于铜钱铸造工艺,一边是开着宝马跑车,一边是骑驴上路,这巨大的工艺反差,符合逻辑么?

    2.宋代对钱监管理制度不甚严格,问史料依据在哪里?那请问你认为管理严格依据在哪里?

    宋代新设钱监一般会特令在铸钱背加字进行辩识,熙宁背衡让我们可以明确的辩识出衡阳监铸造的钱币,那么目前所见衡阳监所铸钱币都是漫涣不清质量低下,这样的铸钱朝廷也许可流通,哪一点可以看出宋代铸钱制度严格?

    蔡京行大钱,依汉代即山铸铜之法,广募配军囚犯大设铸钱院,崇重版别浩如烟海,管理严格在哪里?

    长江太子矶出大宗崇宁通宝寄郭版式,可明确考证为池州永丰监所铸输汴京封桩库铸钱,江南四大监之一,铸出的未流通钱币毛刺磨痕犹在,管理严格在哪里?

    徽宗大观以后倦怠政事,不再题写御书钱文,近畿钱监也开始铸造文政、美制类和重和样类的政和通宝,但偏偏出现了仿徽宗瘦金笔意的楷书政和钱,而且普遍铸造不精显然属于偏远钱监所为,严格的制度在哪里?所谓的颁样钱呈样钱在哪里?

    南宋孝宗改元纯熙,七日后复改元淳熙,下面的钱监已经按前诏铸出了纯熙元宝,严格的管理在哪里?所谓的颁样钱呈样钱在哪里?

    南宋宁宗庆元六年改明年为嘉泰元年,下面的铁钱监因提前完成了六年的岁铸量,已经开始超前铸造庆元七年的铁钱,严格的管理在哪里?所谓的颁样呈样又在哪里?

    我举了那么多管理不严的例子,那请您也举出一条管理严格的例子来看看!

    所谓钱币研究,不可天马行空,但也不可拘泥不化,我们应该遵循严格的逻辑学,根据存在的实物现象大胆推论,小心求证。没有文献资料就不存在?那还要考古学做什么,都去故纸里做书虫不亦快哉!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4-26
    3楼 发表于2020-02-28 23:34:19

    再聊几句:

    1、探究宋代铸钱工艺,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池州永丰、饶州永平、韶州永通等几个规模宏大的钱监,和偏远的梧州、衡阳等弱鸡钱监工艺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可能是多种铸钱法在一个时代内并存,但其目的只有一个,以最高产能效益,完成朝廷下达的铸钱指标,这个是地方钱监的硬杠线,完不成铸额或工料耗费过大,都是和官员的政绩挂钩的。那么工匠根据手头的条件以及铸额要求,该选用何种铸钱法,想必比吃瓜群众更清楚。

    2、宋代钱监的设立基本遵循这么三个原则,一是朝廷的试验田和面子工程,典型代表就是汴京的京畿监以及后来增设的崇宁监等,铜料由地方输入,铸钱不惜工料务求精美,工艺水准远高于地方钱监,甚至可以通过崇宁通宝御书钱--大观通宝御书折十手--政和文政类及重和样--重和--宣和元宝--阜昌--天眷--正隆大定--泰和--崇庆至宁的脉络,梳理出一条京畿监工匠的技艺传承路线。

    二是附近有较大铜矿,如饶州永平、韶州永通,便于就地取料铸造,其中韶州永通监甚至还要承担其他钱监的铜矿采买任务。其特点是工作量大,承担了宋代铸钱的主要工作。

    三是因地域政治需要设置,如在陕西四川等铁钱流通区设立铁钱监,于衡阳梧州等偏远地区设立铜钱监。

    某些朋友所谓的史载呈样颁样进样,往往发生在第一类钱监身上,第二大型钱监绝少发生,第三类弱鸡钱监根本就没这回事。

    3、关于钱监铸造出来的钱币流向,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不少人以为会像今天便利的物流一样,都输送到中央统一调派。实际上各钱监主要的职能是负责各自行政区域内货币流通的需求,所以宋代钱币的版别及流通区域会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性,中央对地方铸币的控制标准也基本维持在当地老百姓是否会接纳认可,中小型钱监根本没必要去搞什么再加工。

    但是也有部分大型钱监会承担向中央输送铸币的任务,这些铸币的最终去向是进入了皇家设立的内库“封桩库”,所以会看到官员向皇帝汇报,库里的钱都堆成山了!连钱绳都烂掉了!遗憾的是这堆积如山的铸币,最后在靖康之难中被金人掳掠一空,甚至金人都用不完最后直接埋藏起来。(所以东北坑多峻美宋钱,一方面是埋藏条件,另一方面是这些钱根本没流通过)

    4、关于锡母木母活字母的说法,不能否定其存在,但绝对不是大批量铸造钱币的工艺,以永平监为例,最高岁铸额六十万贯,什么概念?按宋代省陌,一贯为七百七十文钱,也就是一年要铸四亿六千万文钱,考虑折二等因素,最低保守估计年铸钱3亿枚,也就是平均每天铸钱83万枚(全年无休),采用最科学的翻砂工艺(也只能是型砂可回收的翻砂工艺,制泥范陶范?呵呵哪里来那么多土?),每日所需的翻样母钱数量至少在万枚以上,如此惊人的耗用量需求面前,什么木雕锡母都是扯淡,这个缺失的环节只能是铜质母钱或精修子钱再翻才能解决。

    (吾友甚至提出工匠随手选取子钱制范的观点,似乎也否定了宋母的存在,但依然存在母子传承的脉络关系。)

    5、目前的宋代铸钱探讨,似乎陷入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怪圈:

    一方面是出于各种目的急于证明宋母乱认妈。(玩钱么,功利至上,谁不希望自己手里的钱币是独一无二的?各种白铜币,流铜当星月,出谱品,国宝帮,直径党,美锈派,修穿教洗脑)

    另一方面是全盘否定六亲不认我没妈。(我就跟你杠,你说啥都是错的,你又没穿越回去,一切都是你猜测的,证据不足)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试图说服别人,自己怡然即可。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4-26
    4楼 发表于2020-02-29 19:22:54
    岸边蝴蝶:

    按兄的理论那宋之前铸造量大的开元 小半两 货泉等等,应该都要用兄认为最科学的铜母翻砂工艺才科学才能完成需求,其他的工艺因量太大不合常规 损耗太大也忙不过来是吧。

    这就纯属扯淡了,汉四铢半两,五铢,唐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那是持续铸造了多少年的量?能和宋代动不动就换年号换钱文的铸量比较?你怎么不拿孝建、拿乾封这些短暂使用的年号铸钱来比对铸造量?哪怕是王莽开挂铸货泉,目前的存世量能和宋钱比较?

    给你一组数据,靠近丰富铜矿资源的饶州永平监,唐代初设的时候,岁铸量是7千贯,至南唐时期,岁铸量是6万贯,至宋中后期,岁铸量是60万贯!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4-26
    5楼 发表于2020-02-29 20:03:43
    洗出铜光:

    关于你提出的疑问,前2条不作解释,各人理解方式不同,有些对宋钱版别研究深刻的朋友甚至可以将某些版式的铸钱辨识出是哪个钱监铸造的产品,而不是半瓶子水晃荡胡乱猜测。

    关于第3条,我前面的回复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依照《天工开物》中的铸钱图说,工匠从铸好的钱树上摘下粗胚,以竹条穿过方孔成串打磨外轮至光滑不刺手,根本没有修内穿这道工艺,想想也是,外轮可以成串打磨,内穿怎么成串加工?一个个锉么?当然也有个别铸造缺陷导致内穿满铜的铸钱,会挑出进行后凿穿加工以凑足铸额。

    至于第4条,就当是个笑话吧,第一次听说锡质木质材料在高强度的使用频率下耐久性能超越青铜,包括楼上所云锡质钱耐腐蚀,有没有一点化学常识啊,“锡瘟”知不知道?五代那么多铅锡钱,埋藏至今都烂成什么样子了?成批雕刻木质钱?光动嘴皮没动脑子吧?方寸之间要雕刻出版式一样的成批产品,你当是激光刻字么?顺带说一句,宋代钱监的控制还是有规矩的,用了多少铜多少锡多少铅(黑锡)铸出了多少钱,自己去计算一下合成青铜后的比例,假如真的大量使用了锡母,铅锡的使用损耗当然会计入成本,就不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数据了,也有朋友会狡辩,我锡钱回炉再利用行不行?行,但麻烦去请教一下自己的化学老师,锡反复熔炼产生氧化锡的损耗到底有多大。

    请记住一点,宋代的工匠是雇佣制的,不是奴隶给你白干活,一个钱监就像今天的公司企业,要负责盈亏的,铸钱用工用料当然必须遵循“多、快、好、省”的原则,那些五花八门的假设工艺,恐怕连古人都会嗤之以鼻吧?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4-26
    6楼 发表于2020-02-29 20:16:46
    国际商人:
    不知老兄这个280亿枚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顺便问一句,五铢钱只铸到西汉末年汉平帝么?莫非更始帝铸的不是五铢?东汉诸帝铸的也不是五铢?曹魏两晋南北朝更是没有铸过五铢?隋开皇盛世规模远胜初唐,想必杨坚杨广父子这么多年所铸隋五铢的数量,可以随便碾压宋代明道至和治平这些三四年就更替了的年号钱了吧?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4-26
    7楼 发表于2020-03-01 09:35:31
    万泉和:
    本人因比较喜爱徽宗朝铸钱,尤嗜大观,试举一例
    北宋谱载大观通宝降通隔轮,或称降通刔轮
    此版式的特征是在降通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以刀具将外轮内侧进行了切削以减少外缘的宽度,可见当时钱监为节省铜料耗用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了。
    有幸获得一枚降通隔轮子钱,其切削工序尚未完成,右上角起刀和收刀未形成封闭,残留下一小段未被切割的稍宽外缘。
    说明了这批版式制作得非常仓促,且未经过仔细检验,似乎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减料指令,或因某个小组用料过多剩下的铜料不足以完成既定目标而想出的急办法。
    从目前所见降通隔轮版式子钱,钱文与外缘之间的刔痕宽窄不一,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显然存在多个母版,如果说是统一改制了木母或锡母,显然解释不通,只可能是工匠将一批降通子钱进行了再加工,用来翻铸新的子钱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离线 皕观真人
    实名认证
    好评
    5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12-06
    最后登录
    2024-04-26
    8楼 发表于2020-03-01 10:29:03
    理想与现实:

    加宽背郭那篇文章找到了。看看。说明铸钱监确实有临时急就的铸币。这个背郭后加工的钱币不一定是母钱!

    好资料,收藏了,这恰恰证明了宋母的存在,这样的工艺,这样简单的加料做法作为流通币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其作用就是翻铸下一代子钱,使子钱变成肥郭满足钱监的改型指令。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