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明朝中期黄铜钱币的出现也诞生了第一枚黄铜雕母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清朝中晚期,黄铜雕母币的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
从明朝和清朝黄铜雕母币的成分及外观对比可以看出黄铜雕母币的发展史其实主要就是雕母币光滑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明朝中期人们利用单相铅黄铜的冷塑性、易切削性和光滑性,手工制作的黄铜雕母币是真正意义上的铜材雕母币。其光滑度远胜于其它铜材,也为雕母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单相铅黄铜却无法解决雕母币切刻面不光滑、字口雕刻不工整、刀痕较多等问题。直到清朝黄铜雕母币的成分中出现了锑元素,其形态才有了长足进步,为后来制作精美黄铜雕母币创造了条件。可以说锑元素的应用在黄铜雕母币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们知道铅黄铜和锑黄铜都属于易切削黄铜。可为什么锑元素的应用对黄铜雕母币的制作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们先了解一下锑元素在黄铜中的性能。从舒学鹏、肖来荣、易丹青、覃静丽、张路怀、张喜民(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人于2008年在《铸造》期刊第一期中发表的《锑黄铜组织与性能的研究》一文中可以得知,铅黄铜与锑黄铜的切屑尺寸都较小,而铅黄铜的切屑细长、呈短针状。锑黄铜的切屑却是碎片状。且锑黄铜的内表面呈光滑状,切削过程较平稳、波动较小、已加工的合金表面光滑度更好。也就是说锑黄铜的切刻面比铅黄铜的切刻面更光滑平整。例如:我们在使用木杆铅笔前要削笔的。削铅笔时铅芯和木杆的切屑不一样,铅芯的切屑呈碎片状,而木杆的切屑呈短针状。铅芯的切削面不会出现像木杆切削面上切屑未断裂而连接的分叉毛刺现象,雕刻难度变小。即铅芯更容易切削,切削面比木杆切削面更光滑平整。
锑元素的应用不光改善了黄铜雕母币钱文外侧壁的光滑平整度,也改善了字口内侧光滑平整度、字口雕刻难度和消除刀痕难度。使钱币的切刻面更光滑平整,字口更深峻规整,更容易消除刀痕,更有利于防止印范挂沙。
那么应用了锑元素的清朝中晚期黄铜雕母币相较明朝黄铜雕母币有了哪些变化呢?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
1,材质成分不同。明朝黄铜雕母币的材质是无锑单相铅黄铜;清中晚期黄铜雕母币的材质是含锑单相铅黄铜。而且材质成分的改变是雕母币其它特征改善的基础。
2,切刻面的光滑平整度不同。清中晚期黄铜雕母币切刻面比明朝黄铜雕母币切刻面更光滑平整。
3,字口深峻工整度不同。清中晚期黄铜雕母币字口比明朝黄铜雕母币字口更深峻工整。
4,刀痕量不同。清中晚期黄铜雕母币上的刀痕比明朝黄铜雕母币上的刀痕更少。
5,与子钱钱文差异度不同。清中晚期黄铜雕母币钱文与子钱钱文形状的相似度比明朝黄铜雕母币钱文与子钱钱文形状的相似度更大。也就是说明朝相较清中晚期更依赖用精修砂箱中范印钱文来提高铸币钱文的质量的。
6,钱体形状不同。清中晚期黄铜雕母币的钱体比明朝黄铜雕母币钱体更圆、薄厚更均匀、捶打痕迹更少。
清中晚期黄铜雕母币的这些特征的变化使得雕母币与子钱的外观特征差异更大,特征更彰显,更容易从普通钱币中识别。
而清朝早期黄铜雕母币既有明朝黄铜雕母币的一些特征,也有清中晚期黄铜雕母币的特征。可以说清早期是由明朝黄铜雕母币演变成清中晚期黄铜雕母币的过渡期。比如,清早期黄铜雕母币材质的成分是含锑单相铅黄铜,可是钱体形状和钱文字口等外观特征更接近明朝黄铜雕母币。锑元素的应用使黄铜雕母币外观雕刻的更工整光滑变成可能。然而,清早期黄铜雕母币外观特征并未发生太大改观,钱币匠人依旧遵从着明朝旧有的雕刻习惯,钱局依旧还得依赖精修砂箱中的范印来提高铸币钱文质量。所以笔者推断,到了清中晚期,钱局做出规定,要求钱币匠人在雕刻钱币时必须要“字口深峻,刀痕化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