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8 转到
    查看 83556 | 回复 175

    [讨论] 宋钱收藏中的纲、目、版、态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10-28
    楼主 发表于2018-12-11 21:01:47
    — (梓泉) 设置精华操作 (2018-12-11 22:06:31) —

    <说明:本文在"古泉园地"论坛与"华夏古泉"公众号首发>


        如今的中国古钱币收藏领域中,“宋钱”是最为尴尬的一个板块,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好听点说,宋钱太复杂了,精力有限,学不进去;难听点说,宋钱就是宋版,搞版别都是扯蛋,拿着放大镜玩“找不同”游戏,忽悠!甚至还有人打趣,给宋钱取了别名---“送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扰扰的口舌之争,吵不出一个所以然。

        其实,作为收藏宋钱的中坚力量,也应该在自身找找原因,为什么会让人对“宋钱”产生误解?是不是我们的研究和推广,还有很多不足,导致了现在的状况?

             亲身经历了宋钱的高峰和低谷,十六年来持续收集南北宋、铜铁钱以后,我总结,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宋钱收藏的逻辑体系不清楚。因此,本篇小文,就是想建立起一个宋钱收藏的逻辑体系:纲、目、版、态,以此将数千种宋钱,提纲挈领串联在一起。



    何谓“纲”?

    宋钱实物中,能够反映出宋代货币制度、货币史变更节点的区别。

    包含:

    钱文中,国号/年号之分,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材质之分,铜钱、铁钱、金银钱(礼佛钱/宫钱);

    币值之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

    何谓“目”?

    相同的材质、币值、国号/年号钱文的宋钱,还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区别,可以对货币制度与货币史的研究起到补充作用。

    包含:

            钱文中,宝文之分,“通宝”、“元宝”、“重宝”等;

            钱文的读法之分,直读与旋读;

        钱文的书体之分,如“淳化元宝”宋太宗御书隶、行、草三体;其他年号真篆“对子钱”;

            钱背加字与纹饰的区别,如星、月、祥云、背“陕”、背“上”等;

            钱型的大小之区别,例如西川所铸“祥符元宝”大铁钱,在大中祥符七年前枚重五钱,七年以后重量减半。

          
        以上这些,都是一眼的区别,只需要具备一定的古钱币基础知识,即可立时区分出来。这就是宋钱之“纲目”,换句话说,“宋钱”不等于“宋版”,“版”是“纲目”以下的区别。为了更直观地介绍,现以宋仁宗“至和”年号与宋钦宗“靖康”年号来举例说明。









    至和钱之纲目:



    小平铜钱,通宝直读真纂一对2种、元宝旋读真篆一对2种、重宝旋读真书1种;












    陕西大铜钱(折三/嘉祐四年后改折二),重宝旋读真书1种;






    陕西大铁钱(折三/嘉祐四年后改折二),重宝直读2种,光背、背同;






                                  重宝旋读4种,光背、背坊、背虢、背河(真伪待考);






    以上合计12个纲目品种。

    上京 觉得赞
    — 此帖于 2018-12-11 21:02:42 被 deep14 编辑过 —
    离线 卡卡西
    五级发帖
    好评
    216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1-02-27
    最后登录
    2024-10-21
    1楼 发表于2018-12-11 21:05:33

    学习,好文

    离线 天道即我
    实名认证
    好评
    7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12-02
    最后登录
    2024-10-31
    2楼 发表于2018-12-11 21:06:28

    马克一下晚点再看

    2016-09-24 转正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10-28
    3楼 发表于2018-12-11 21:08:40

    靖康钱之纲目:

    小平铜钱,元宝旋读真纂一对2种,通宝直读真篆一对2种;







    折二铜钱,元宝旋读真纂一对2种,通宝直读真纂一对2种;







    四川小平铁钱,通宝直读真纂一对2种;





    河东大铁钱(试铸),元宝旋读真纂一对2种(均仅见铜样,未见铁子钱);




    金银宫钱,通宝直读真书银钱1种。





    以上合计13个纲目品种。

    在线 belenoo
    实名认证
    好评
    23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2-11-18
    最后登录
    2024-11-01
    4楼 发表于2018-12-11 21:09:16

    拜读

    信誉好(2012-9-05提升)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10-28
    5楼 发表于2018-12-11 21:12:47

    何谓“版”?

    在同一个“纲目”节点下,由钱文书法及文字布局的不同,形成的区别,也就是“祖模”的区别。具体点说,就是同一材质、同一币值、同一钱文、同一读法、同一书体、同一币型的前提下,由不同的“祖模”所产生出来的区别,就是“版”的范畴。

    “祖模”的不同,又有三种情况:

    其一,整体法,由不同的祖模胚子手工雕刻而成,由于手工操作不可能雕刻出完全一模一样的产品,因此每一个成品“祖模”即是一个“版”;

    其二,局部组合法,由现成的某种钱币与一个或者两个“字钉”组合印范,翻沙浇铸出“祖模”。由于沙范随印随铸随毁,因此,每组合一次,对应唯一的一枚成品“祖模”即是一个“版”;

    其三,活字组合法,由外轮、内郭、四个文字字钉这些零件,组合制范(类似活字印刷),翻沙浇铸出“祖模”。由于手工摆放、字钉更换、以及沙范随印随铸随毁,导致这一环节中,每一枚铸出的成品“祖模”都不同。每一枚成品“祖模”即是一个“版”。

     

    那么,这些不同的“祖模”有没有意义呢?也就是“版”有区分的意义吗?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如果在量产的宋钱中,同一“纲目”节点下,统计它的版别的数目,与该“纲目钱”的总存世量做一个比值。

    如果该比值趋于1,说明“祖模”是随机的,“版”是无穷无尽的,几乎每个都不一样,那就没有区分和研究的意义;

    如果该比值趋于0,说明“祖模”是有规律的,“版”的数目与每个版的平均数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版”蕴含着某种历史信息。

     

    我们以宋真宗时期的“咸平元宝”小平铜钱、宋仁宗时期的“皇宋通宝”小平铜钱、宋徽宗时期的“崇宁通宝”小平铜钱分别为例来看这个问题。

    “咸平元宝”小平铜钱的存世量,据前几年电子盘庄家提供的信息,至少在50万枚以上,其“版”数,在10个以内,比值低于五万分之一;

    “皇宋通宝”小平铜钱的存世量,电子盘庄家最大一家收集到180万枚左右的数量(注:未区分真书与纂书),其“版”数,真书加纂书,大概在160~180种,比值远远低于万分之一;

    “崇宁通宝”小平铜钱的存世量,没有人统计,我个人大概推测为数万枚,其“版”数,加上两个试样版(目前均为孤品)才5种,比值约为万分之一。

       

        综上所述,比值不是趋于1,而是趋于0,说明“祖模”是有规律的。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北宋与南宋的铸币情况。

    北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经济货币化程度超乎今人的认知,其铸币量让人瞠目结舌。南宋虽然偏居一隅,经济仍然持续繁荣,但受制于铜矿开采不足,货币制度全面纸币化,使得金属铸币成为辅助手段,铸币量远远低于北宋。

             那么,我们看一下这组数据。

    北宋铜铁钱的纲目大约300种,扩充至“版”来统计为5200~5300种;

    南宋铜铁钱的纲目大约700种,扩充至“版”来统计为1200~1300种。

       

          呃,奇怪了?南宋铸币量远远少于北宋,从“版”这一层来看是符合预期的,但从“纲目”这一层来看,怎么反而增加了一倍?还有,南宋铸币的“纲目”数,如果与“版”的数字比较来看,占比超过了一半,让人感觉似乎南宋钱的版别“消失”了?

     

    这组数据的变化,根源出在“钱背”上。

    北宋铸币,早期习惯在钱背加“星”、“月”符号为标记,中后期使用“星月”的情况减少,偶尔有标注钱监所在州的州名,或者钱监名的简称,但总的来说,光背的情况占绝大多数。

    南宋铸币,从淳熙七年开始,东南铜钱和江北铁钱,开始在钱背加铸数字,代表年数,例如淳熙背柒就指淳熙七年;四川铁钱,也从绍熙至庆元年间开始,在钱背加铸数字,代表炉次,一个炉次一周年,利州监的炉次是跨年的,类似于欧洲足球联赛,邛州监的炉次是一整年,类似于中超联赛;此外,四川铁钱和江北铁钱,还大规模地在钱背加铸钱监所在州州名,或钱监名的简称。例如“利”指利州绍兴监,“春”指蕲州蕲春监等等。总之,丰富的背文信息,使得南宋铜铁的“纲目”品种大规模增加,而同一个“纲目”节点的“版”相应减少。

     

    从这个情况可以分析出,其实,“版”包含的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信息。北宋铸币,由于大部分是光背的,所以这些信息是隐性的;南宋铸币,由于钱背加字,所以这些信息变成显性的。由此联想,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南宋铸币之背文与版式的关系,来倒推北宋铸币的规律,这个课题以后再深入。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很自信地回答,宋钱的“版”,是有逻辑和规律的,也是有意义的,可以反映和补充更多的宋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史的信息。

     

    何谓“态”?

    “态”是“状态”的意思,这是我新创的一个概念。每一个具体的“版”,都存在不同的状态,一版多态

    简单概括,以铜钱举例来说,有祖模、母模、子钱、私铸四大状态。

    其中“祖模”的标本十分罕见,暂不深入讨论;

    “母模”状态下,会出现母钱修整产生的变化,这种区别,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有意的,这些“基因突变”要视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

    “子钱”大规模量产以后,情况复杂多了,有不同的铸造批次,即“子钱”做母使用,翻铸下一级“子钱”,形成钱体大小区别,钱文隔轮与否、外缘宽细等等的区别,甚至还有文字加刀的变化;子钱再往下,有钱监内部私铸的小样,有民间私铸的小样,有民间私铸改动产生的手类。

    总之,我把这些由同一个“祖模”演化出来的复杂变化,归纳为同一个版的不同“态”。

     

    以新书《崇宁泉谱-重宝卷》中举两个例子。

    一,编号658~662,异体狭丁类共五品,实物五枚都在我手上。根据实物分析,这五“版”的文字骨架、钱型大小是一致的,是由同一个木质“祖模”翻沙出一批母钱,然后这批母钱经过字口修整加工,出现了五种区别。所以,它们是同一个“版”下面的不同“态”。



            二,编号548~556,方冠短丁类共九品,除556“短丁阔字”是独立的一个“版”外,另外8品都来自同一个“祖模”,依次出现的“样”(实物在我手上,应是母钱)、“母”、正样、小样、阔缘、阔缘小样、阔缘短宝、狭宝,都是“短丁”这一个“版”的不同“态”。



            
             再举“大观通宝”新式御书当十直读这个纲目节点的例子。

    量产有六个“版”,不能包含“狭俯大阔缘”

    所以特别说明,“狭俯大阔缘”是“狭俯大”的一个“态”的变化,与另外的“版”不是并列关系。

    — 此帖于 2018-12-12 10:17:05 被 deep14 编辑过 —
    离线 yzjwf
    四级发帖
    好评
    5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01-30
    最后登录
    2024-10-24
    6楼 发表于2018-12-11 21:13:29

    学习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10-28
    7楼 发表于2018-12-11 21:14:14

    宋版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版”和“态”的混淆。

    “版”与“版”之间,是并列关系;“态”是每个“版”下面的从属关系。如果混为一谈,首先是逻辑不清,其次是人为增加难度。然而,目前的宋钱界,不论是日本藏家还是国内的爱好者,很大的精力都在扩充“态”这个层面,这就是旁观者认为宋钱分得太细的原因。纲、目、版的逻辑体系都还没理清楚之前,耗费太多精力在“态”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一个误区。

        “版”,不是分得越细、越多就越成功。

        诚然,“版”下面的“态”的区别,有一部分也能反映出铸币的一些信息,完全忽视也不可取。我的观点,并非完全否定区分“态”的必要。我只是认为,需要把“版”和“态”的逻辑层级分开,在书谱中也好,在实际交流中也好,需要对宋钱圈外的朋友介绍清楚,什么是“版”,什么是同一个“版”的不同“态”。如果,含含糊糊地放到一个锅里,真正稀少的“版”标一级二级;一些十级“版”的少见“态”,也标一级二级,那就让人无所适从了。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10-28
    8楼 发表于2018-12-11 21:20:51

    介绍完纲、目、版、态后,做个总结。

     

    “纲目”可以合并为宋钱的第一个层级

    这个层级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从统计数据上看,北宋铜铁钱大概300个纲目,南宋铜铁钱约700个纲目。

     

    “版”是宋钱收藏中第二个层级

    这个层级从每一个“纲目”节点开始区分。

    有些“纲目”节点,目前暂时没有出现“版”的现象,例如“重和通宝”小平铜钱一对(图5)、


    “建炎重宝”纂书折三铜钱(图6)、



    “皇祐元宝”小平铜钱(图7)、



        以及南宋的大部分纲目等;



    一些“纲目”节点,“版”的数目在十个以内,例如北宋初年和南宋淳熙以后的纲目;


    大多数北宋钱“纲目”节点,“版”的数目在数十至一百之间;


    极少数北宋钱“纲目”节点,“版”的数目较多,例如“元丰通宝”小平铜钱,真书大概300种,纂书260种;“崇宁通宝”折十铜钱,大概260种等等,这也正好是北宋铸钱最为繁忙的几个时期。

        总计来看,北宋铜铁钱5200~5300版,南宋铜铁钱1200~1300版,合计约7000版。

     

    “态”是宋钱研究中第三个层级

    如果将宋钱统计到“态”这个层面,虽然可以预见并非无底洞,因为很多不同铸造级的标本,以及局私钱与手类钱,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固定品种,但是全部统计这些区别和变化,南北宋铜铁钱加起来估计要超过四万个品种了。

    离线 deep14
    论坛版主
    好评
    9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8
    注册时间
    2002-04-24
    最后登录
    2024-10-28
    9楼 发表于2018-12-11 21:24:56

    作完总结以后,我们应该如何以此为基础,来指导收集宋钱呢?

     

    在收藏中国历代古钱体系中,宋钱的“纲目”是绕不开的,所以宋钱收藏也应该以“纲目”为主。然后,有些“纲目”节点中的某些著名的“版”是大家所熟知的,例如“淳化元宝”中的“缩水淳化”、“皇宋通宝”中的“九叠纂”、“元丰通宝”中的“飞元”(图8)、


    “崇宁通宝”当十中的“大字”与“短丁”(图9)



    等等,这些可以作为纲目补充入藏。也就是说“纲目”+“名誉版”组成了宋钱收藏的第一个层级。


     

    如果您对宋钱还有兴趣深入,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一到两个“纲目”节点作为专题收集,例如“大观通宝”小平铜钱,大概70个左右的版;“崇宁通宝”当十铜钱,大概260~270个版。

    此外,也可以选一到两个门类作为专题,“纲目”+“版”进行大类收集,例如“南宋江北铁钱”,合计到“版”约400种左右;“北宋折二铜钱”,合计约500种版左右。

     

        “态”这一层中,大家感兴趣并关注的,主要是铜钱体系的“母钱”与铁钱体系的“铜样”。本文简单提及前者,后者牵涉内容过多,另文专述。

    收集和研究宋钱的母钱,必须具备“版”的知识基础,如果绕开“版”来谈“母钱”,是无根之水,无基之柱。因为,不同的钱监在不同的时期,也就是不同的“版”,铸造的流程、工艺、精度、批次存在不同的状况,因此每一个“版”的“母钱”都只能基于这个“版”来分析,不能纵向比较。

    例如:

    “版”铸造精美有别,A“版”精,B“版”糙,那么A的子钱有可能从精美程度上比B的母钱还好。

    “版”产量巨大时,会出现铸造批次(即铸造级),第一批次的子钱,小部分随机选作“母钱”翻沙铸造第二批次;第二批次的子钱,同样也会选出部分翻第三批次;以此类推。所以,如果不了解这个“版”的产量与铸造情况,只是比较大小来找“母钱”,也是不精确的。

    也许有人会说,还可以看穿口修没修啊?

    我的回答:

    宋代母钱必须“修穿”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宋代批量铸钱时,不需要量产工作母钱的穿口具备拔模斜度,所以直接套用清代母钱“修穿”这个概念来判定宋母是错误的。宋代量产时使用的工作母钱的穿口(祖模直接翻铸的母钱除外),不是单枚一个一个手工修整出来的,是小批量叠在一起,一次性冲出来的。

    因此,有很多标准的宋代工作母实物,某一面穿口略有瑕疵,因为大家被误导反而卖不出去,导致被人为后加刀修整而破坏,实在是可惜。

    总的来说,“宋母”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我建议大家,把“版”的基础打牢再来涉足“宋母”,这样才事半功倍。

     

            我们打个比喻,如果将“宋钱”收藏当作一门大学学科,“纲目”+“名誉版”相当于大学本科课程;“版”这一层面的收集与研究,相当于硕士研究生的进阶;“态”这一层面的深入研究,则类似于博士研究生的范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精力来衡量与选折。

     

    最后,欢迎大家进入“中国古钱币大学”之“宋钱学院”。

    — 此帖于 2018-12-11 22:32:16 被 deep14 编辑过 —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78910下一页... 18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