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版”?
在同一个“纲目”节点下,由钱文书法及文字布局的不同,形成的区别,也就是“祖模”的区别。具体点说,就是同一材质、同一币值、同一钱文、同一读法、同一书体、同一币型的前提下,由不同的“祖模”所产生出来的区别,就是“版”的范畴。
“祖模”的不同,又有三种情况:
其一,整体法,由不同的祖模胚子手工雕刻而成,由于手工操作不可能雕刻出完全一模一样的产品,因此每一个成品“祖模”即是一个“版”;
其二,局部组合法,由现成的某种钱币与一个或者两个“字钉”组合印范,翻沙浇铸出“祖模”。由于沙范随印随铸随毁,因此,每组合一次,对应唯一的一枚成品“祖模”即是一个“版”;
其三,活字组合法,由外轮、内郭、四个文字字钉这些零件,组合制范(类似活字印刷),翻沙浇铸出“祖模”。由于手工摆放、字钉更换、以及沙范随印随铸随毁,导致这一环节中,每一枚铸出的成品“祖模”都不同。每一枚成品“祖模”即是一个“版”。
那么,这些不同的“祖模”有没有意义呢?也就是“版”有区分的意义吗?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如果在量产的宋钱中,同一“纲目”节点下,统计它的版别的数目,与该“纲目钱”的总存世量做一个比值。
如果该比值趋于1,说明“祖模”是随机的,“版”是无穷无尽的,几乎每个都不一样,那就没有区分和研究的意义;
如果该比值趋于0,说明“祖模”是有规律的,“版”的数目与每个版的平均数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版”蕴含着某种历史信息。
我们以宋真宗时期的“咸平元宝”小平铜钱、宋仁宗时期的“皇宋通宝”小平铜钱、宋徽宗时期的“崇宁通宝”小平铜钱分别为例来看这个问题。
“咸平元宝”小平铜钱的存世量,据前几年电子盘庄家提供的信息,至少在50万枚以上,其“版”数,在10个以内,比值低于五万分之一;
“皇宋通宝”小平铜钱的存世量,电子盘庄家最大一家收集到180万枚左右的数量(注:未区分真书与纂书),其“版”数,真书加纂书,大概在160~180种,比值远远低于万分之一;
“崇宁通宝”小平铜钱的存世量,没有人统计,我个人大概推测为数万枚,其“版”数,加上两个试样版(目前均为孤品)才5种,比值约为万分之一。
综上所述,比值不是趋于1,而是趋于0,说明“祖模”是有规律的。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北宋与南宋的铸币情况。
北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经济货币化程度超乎今人的认知,其铸币量让人瞠目结舌。南宋虽然偏居一隅,经济仍然持续繁荣,但受制于铜矿开采不足,货币制度全面纸币化,使得金属铸币成为辅助手段,铸币量远远低于北宋。
那么,我们看一下这组数据。
北宋铜铁钱的纲目大约300种,扩充至“版”来统计为5200~5300种;
南宋铜铁钱的纲目大约700种,扩充至“版”来统计为1200~1300种。
呃,奇怪了?南宋铸币量远远少于北宋,从“版”这一层来看是符合预期的,但从“纲目”这一层来看,怎么反而增加了一倍?还有,南宋铸币的“纲目”数,如果与“版”的数字比较来看,占比超过了一半,让人感觉似乎南宋钱的版别“消失”了?
这组数据的变化,根源出在“钱背”上。
北宋铸币,早期习惯在钱背加“星”、“月”符号为标记,中后期使用“星月”的情况减少,偶尔有标注钱监所在州的州名,或者钱监名的简称,但总的来说,光背的情况占绝大多数。
南宋铸币,从淳熙七年开始,东南铜钱和江北铁钱,开始在钱背加铸数字,代表年数,例如淳熙背柒就指淳熙七年;四川铁钱,也从绍熙至庆元年间开始,在钱背加铸数字,代表炉次,一个炉次一周年,利州监的炉次是跨年的,类似于欧洲足球联赛,邛州监的炉次是一整年,类似于中超联赛;此外,四川铁钱和江北铁钱,还大规模地在钱背加铸钱监所在州州名,或钱监名的简称。例如“利”指利州绍兴监,“春”指蕲州蕲春监等等。总之,丰富的背文信息,使得南宋铜铁的“纲目”品种大规模增加,而同一个“纲目”节点的“版”相应减少。
从这个情况可以分析出,其实,“版”包含的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信息。北宋铸币,由于大部分是光背的,所以这些信息是隐性的;南宋铸币,由于钱背加字,所以这些信息变成显性的。由此联想,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南宋铸币之背文与版式的关系,来倒推北宋铸币的规律,这个课题以后再深入。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很自信地回答,宋钱的“版”,是有逻辑和规律的,也是有意义的,可以反映和补充更多的宋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史的信息。
何谓“态”?
“态”是“状态”的意思,这是我新创的一个概念。每一个具体的“版”,都存在不同的状态,一版多态。
简单概括,以铜钱举例来说,有祖模、母模、子钱、私铸四大状态。
其中“祖模”的标本十分罕见,暂不深入讨论;
“母模”状态下,会出现母钱修整产生的变化,这种区别,有些是无意的,有些是有意的,这些“基因突变”要视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
“子钱”大规模量产以后,情况复杂多了,有不同的铸造批次,即“子钱”做母使用,翻铸下一级“子钱”,形成钱体大小区别,钱文隔轮与否、外缘宽细等等的区别,甚至还有文字加刀的变化;子钱再往下,有钱监内部私铸的小样,有民间私铸的小样,有民间私铸改动产生的手类。
总之,我把这些由同一个“祖模”演化出来的复杂变化,归纳为同一个版的不同“态”。
以新书《崇宁泉谱-重宝卷》中举两个例子。
一,编号658~662,异体狭丁类共五品,实物五枚都在我手上。根据实物分析,这五“版”的文字骨架、钱型大小是一致的,是由同一个木质“祖模”翻沙出一批母钱,然后这批母钱经过字口修整加工,出现了五种区别。所以,它们是同一个“版”下面的不同“态”。
二,编号548~556,方冠短丁类共九品,除556“短丁阔字”是独立的一个“版”外,另外8品都来自同一个“祖模”,依次出现的“样”(实物在我手上,应是母钱)、“母”、正样、小样、阔缘、阔缘小样、阔缘短宝、狭宝,都是“短丁”这一个“版”的不同“态”。
再举“大观通宝”新式御书当十直读这个纲目节点的例子。
量产有六个“版”,不能包含“狭俯大阔缘”。
所以特别说明,“狭俯大阔缘”是“狭俯大”的一个“态”的变化,与另外的“版”不是并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