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下一页 转到
    查看 6767 | 回复 59

    ——————品味圆孔苏花——————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三山泉迷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8-31
    最后登录
    2024-06-06
    楼主 发表于2007-10-23 19:57:00

    流畅丰腴的线条,温润细腻的肌肤,引人捉摸的内涵。一年多来,我越发的喜欢上了圆孔苏花,然而几近枯竭的市场和网络,想买些开门美品的苏花已不再是几年前的那般随意了,无奈只能拨弄品味手头的一些藏品,聊以自娱。谨以此帖感谢给我提供苏花的泉友们。

    离线 三山泉迷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8-31
    最后登录
    2024-06-06
    1楼 发表于2007-10-23 20:00:00

    五子登科: ①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 事见《宋史·窦仪传》。后用为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参见“五桂”。五子登科典故出自三字经.经曰:窦燕山,有异方,教五子,名俱扬.体现了父母望子成龙,登科及第的,为国之栋梁的美好愿望.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 五子登科又象征及第封侯,时下新版“五子登科”中“五子”则指代“妻子、儿子、房子、票子、车子”的理想生活。 十年寒窗,正是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出将如相,平步青云。金玉满堂中,五个嬉戏的天真幼童,或跨坐巨鲤、或执箫弄曲、或手擎荷叶……仪态各异,栩栩如生。 中国有句俗语:莫欺少年郎,五子登科之相恰如其分地喻示出收藏者大富大贵的灿烂前程。2007102311585698575.jpg
    200710231159490401.jpg
    2007102311591669884.jpg
    2007102311592691599.jpg

    离线 ghf
    实名认证
    好评
    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2
    注册时间
    2002-10-13
    最后登录
    2023-01-05
    2楼 发表于2007-10-23 20:02:00

    小弟搬个凳子坐下慢慢学习

    离线 三山泉迷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8-31
    最后登录
    2024-06-06
    3楼 发表于2007-10-23 20:03:00

    独占鳌头与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出处有多种说法。说法一,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另一说法是,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鳌),形似龙,好吞火,故立屋脊。亦名蛮蛤,好风雨,背负蓬莱之山于海中。唐宋时翰林学士承旨等候朝见皇帝时,立于镌有巨鳌的陛阶正中,因此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还有,前段在梓潼七曲山文昌庙看到的魁星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个秀才,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又长了满脸麻子,一只还脚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不悦,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他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文运。“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鱼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现在各地的魁星楼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家长个个望子成龙,学子无不企盼金榜题名,于是都来拜魁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3 12:05:24编辑过]200710231213133158.jpg
    200710231214918393.jpg
    20071023122456285.jpg
    200710231222179856.jpg
    200710231234231109.jpg
    20071023124038201.jpg
    200710231245831856.jpg
    20071023125578449.jpg
    200710231251387365.jpg
    200710231252113225.jpg

    离线 三山泉迷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8-31
    最后登录
    2024-06-06
    4楼 发表于2007-10-23 20:08:00

    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时,复以唐代师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一化为二,然而僧状,犹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大阿福:传说古时山中居住一对人形巨兽,名“沙孩儿”,力大无比,山中野兽只要见它一笑,即俯首投入其怀中,任其吞噬。后雄的因故死了,雌的见了撞树殉情。大阿福就据此创作了一个不同凡响、神化的,但又是民间壮健孩子的可爱形象。主要是取其镇邪、降福之意。 200710231265466294.jpg
    20071023127269074.jpg
    200710231274777111.jpg
    200710231275894271.jpg

    离线 三山泉迷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8-31
    最后登录
    2024-06-06
    5楼 发表于2007-10-23 20:11:00

    一品当朝: "一品"是封建时代朝廷大臣中最高职位,"当朝"即是在朝廷中任国家要职的意思.仙鹤立于岩石之上.鹤为羽族之长,被称为"一品鸟"在我国传统的鸟文化中,鹤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仅次于"凤"(皇后),借喻人臣之极."潮"与"朝"谐音,仙鹤当潮水而立于岩石,寓意"一品当朝"表示官位极高,主持朝政.   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 装扮成狮子的样子, 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 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 都喜欢打锣打鼓, 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 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过了丝绸之路同中国进行了双方的商业贸易,同时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还把狮子等动物运到中国,当时中国中原地带不产狮子,但随着接下来的古代中国与西亚、印度等国之间进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狮子来到了中国境内。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行家遍翻群书,追根到底也只能从各种记载中悟出一些头绪,这又包括种种的传说。其中有:汉代起源说: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 北魏起源说: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相信成形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务实得以流传后世。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唐代起源说:  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佛山起源说: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圣头。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舞狮时的乐器便改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只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200710231291546124.jpg
    200710231292416307.jpg
    2007102312103070031.jpg
    2007102312103760275.jpg

    离线 三山泉迷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8-31
    最后登录
    2024-06-06
    6楼 发表于2007-10-23 20:12:00

    聚宝盆:传说中装满金银珠宝而且取之不尽的盆传说一:  与辽宁省辽阳太河寺相距不远,尚存有一著名古刹栖云寺的遗址。据碑文记载,栖云寺建于元代,清末发展为辽阳第一大禅林,五进殿堂,庙貌巍峨,香火兴旺。至今虽然只有古井尚存,遗迹可寻,却不失为假日出游的好去处。寺后的宝镜山如墙似壁,山上寸草不生,石平如镜,故称为宝镜山。而山腰以下及栖云寺周围,却有数千亩茂密的黑松林,堪称是辽阳的一大奇观。关于这片松林,也有一个传说。  明初,潘村街(今明光市潘村镇)来了一户逃荒人家,男的推着一辆独车,车上有一床铺被、几个陶制坛罐和黑粗瓷碗,女人肚子挺得高高的,看样子又有了六、七个月的身子。小车上还坐着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两岁,都是男孩,男的姓华,叫华良,女的姓梁,叫梁花,他们是打山东逃荒过来的。夫妇俩在街东的一个财神庙里安了家。这财神庙只是一间丈把长宽无让无窗的破庙,一尊半人高的木雕财神像,长年无人侍奉已歪倒在一边,厚厚的浮灰已糊住了这菩萨的鼻子眼。  华良和梁花一连两天,扫的扫,洗的洗,将小小破庙的地下、墙上打扫得干干净净。山墙头还垒了口露天灶生火做饭,大人叫、小孩闹,嗨!这就成了一个家了。女人家的心细,她修补了神台,洗净上神像,将财神立在台上,扶摆端正,还买了两炷香,一边拱手作揖,一边祈祷着。一家人和财神爷作了伴。  这华良是个庄稼人,耕耙收种、叉把扫帚扬场锨,样样拿得起,还有一身使不完的劲,没几天就被街上潘老保险金家雇为伙计。这梁花虽是个小脚女人,但做得一手好面食,发出的馒头能当球拍,擀出的面条厚薄长宽一刷齐。今晚切的面,明早也不会粘在一块儿。只在潘老爷家露了一手,一个潘村街从南到北已无人不晓了。开始时谁家想吃梁花的手擀面,就上门去请。面擀好了,东家大都送她一碗半碗面粉做工钱,小日子也就凑合着过了。可这梁花是个带身子的女人,眼看着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东走西颠的也不太方便。潘太太给出了个点子,她借梁花十斤面粉,让梁花每天在家擀面条,门口摆个摊子,谁家要吃面条就上门来买。就这样,潘村街头从此有了家面点店。那财神庙自从住进了他们家,神台上开始隔三岔五地有人来上香,后来渐渐地香火不断了。  一天夜里,华良睡夜突然醒了,再也睡不着。他爬了起来,推醒了正在熟睡的梁花,说:"快醒醒。我刚才做了个梦,梦见在耕田时耕出个大瓦盆,还没等我拾起,过来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说这是个宝盆,若往盆里放粒米,不一会就能变成一盆。用得好,会给人带来幸福;用得不当,会让人家破人亡。还没等我说话,老头就化作一阵烟飘走了。这梦不知是凶是吉?"梁花累了一天,本来睡得正香,被丈夫推醒,有点烦,说:"管他哩。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说完翻个身又呼呼睡着了。第二天天亮后,东家叫华良套牛耕田。老牛一趟没到头,铁犁翻出了个大瓦盆。华良忙捡起瓦盆,揩去泥,看了看,普通的一个瓦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歇歇后,华良把瓦盆抱回有,交给梁花,高兴地说:"昨晚的梦应验了,我耕地还真的耕出了个宝盆。"梁花看到丈夫抱回一个盆,翻了个白眼道:"你是打着不走牵着倒退。我前两就跟你商量着买个盆回来,你还说家里的盆只有个裂口子,用绳箍一下还能用。今天谁让你买了?是捡着便宜了吧?"华良说:"昨晚我跟你说梦里的事,你忘了?真是耕田耕出来的,说不定真是个宝盆。"梁花接过瓦盆,翻来调去没看出什么特别,以为是丈夫编故事哄人,顺手往桌上一撂,就听"当啷"一声,发出金属的撞击声。俩口子同时一惊:"哎呀!真和普通的盆不一般。"华良顺手抓了一把黄豆撂在盆里,只见盆里顿时起了层雾气,不一刻成了满满一盆黄豆。华良高兴得蹦了起来。他把黄豆倒进一只口袋,又抓了一把黄豆放在盆里,不一会又是满一盆;又把盆里的黄豆倒进口袋,仍抓了一把放在盆里,又是满满一盆。就这样一连三盆,华良还要变。梁花冷静下来,阻止住华良说:"你把昨晚的梦再细说一遍。"华良把昨晚的梦详细重复了一遍以后,盯着梁花问:"怎么啦? "梁花说:"这盆应当用来和面用,咱要靠辛苦持家,不能靠取巧生财,不劳而获。否则这个家会有灾祸。"梁花立了条规矩,这盆里除每天和面外,不能往盆里放其他物件。华良向来都是听老婆的,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从那以后,华良还是干他的伙计,梁花还是卖她的面条。不过,现在不用再买面粉了。梁花每天和完一盆面,擀完面条,抓把面粉放在盆里,第二天还是和一盆面,就这样每天都能从盆中变出一盆面来。  有天晚上,华良趁梁花睡下了,悄悄放了一个铜钱在盆里。第二添梁花正在和面做生意,发现盆里满满一盆铜钱。她知道是华良干的,来了气,跑到屋里把华良从被窝里拽了出来,发起了脾气:"你是要钱,还是要这一家老小平安?"华良憨憨笑着:"钱哪有老婆孩子好呢。"梁花余气未消:"那你干嘛背着我弄这黑心钱?" 华良说:"我根本没想要,不过是好奇想试试。"梁花说:"那好。你去找工匠,我们就用这钱,把财神庙修复一新,再给财神爷镀个金身。"  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华良和梁花攒了不少钱。他们接着财神庙往东盖起了三间像样的房子。华良还是在潘老爷家当伙计,梁花也还是每天和面卖面条。这年,夏蝗成灾,飞蝗蔽天,所到之处,禾麦皆无,十户人家有五户讨饭,路边、山坡的榆树皮都被剥下充饥。这样下去肯定会饿死许多人。梁花和华良商量着,从明日起向灾民发放馒头,每人每天两个。第二天天没亮,梁花就蒸了一锅馒头,倒在一个大盆里,然后拿一个馒头放在聚宝盆里,不一会变作了一盆馒头。如此反复着,天快亮了,雪白的馒头已堆满了一大笾。华良带着大儿子分头在路口向过往讨饭人和贫苦人转告,财神庙梁花向灾民发放馒头。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财神庙前排起了长龙。灾民们手捧着雪白的馒头,对梁花感激不尽。就这样每天在梁花家门前都有成千灾民领食馒头,整个潘村无一人饿死。贫苦人家都说华良和梁花是神仙派下凡间救苦救难的菩萨。那些富户人家中,开始有人注意华良一家了,他们对梁花每天发放馒头感觉蹊跷。百里之内小麦基本绝收,华良家哪来那么多的小麦面?每日发馒头上万个,需要蒸多少锅啊,可怎么不见梁花家烟囱冒烟呢?人们纳闷,好奇,不断增了些猜疑。大老爷们中有问华良的,问他哪来那么多面粉;老太太、小媳妇们有问梁花,问她蒸上万只馒头要多长时间。每当人们问华良时,华良总是憨憨一笑,说:"咱媳妇有能耐。"每当人们问梁花时,梁花也都笑着说:"连锅蒸省时间。"潘老爷是个心里做事的。一天他到华良家送工钱,一进门就说:"他大嫂子,今年是灾年,你家也是凭手吃饭,天天接济灾民,我估摸着你积攒已用差不多了,今年的钱提前算给你。"说着从搭裢里掏出三吊钱放在桌上;同时两眼像是安了轴,四处乱转,一没看到粮垛,二没看到大锅,三没看到大蒸笼。离开华良的家后,潘老爷神乎其神地说梁花是天上下凡的救世菩萨,一盆一笾的大馒头挥手就来,根本不用面粉、不上笼、不生火。  人们越传越神,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一是一睹活菩萨尊容,二是要买几斤梁花亲自擀的面条带回去,说是吃了这面条百病不侵。梁花每天不多不少就做一盆面生意。梁花挣的钱攒着,攒多了,够办一件像样的事了,就全拿了出来。潘村有了像样的蒙馆,那是华良和梁花俩口子捐的款;潘村有座像样的石拱桥,那也是他们俩口子捐的款。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华良和梁花都老了,三个儿子华龙、华虎、华豹也都相继成了家,沿着老房往东,山连山每家三间房。老大在街上开着饭馆,老三在街上开着布店,只有老二华虎继承父业,耕种着家里的十几亩田。因为附近上百里的人都十分敬重梁花,三房媳妇也是对婆婆敬重如神。三个儿子虽各有家业,但仍是同锅舀勺,一个大伙食摊子,三个媳妇不要烧不要弄的,也落得自在。一日梁花突然得了怪病卧床不起,话也不能说,急得华良团团转。一辈子都是梁花指挥这个家,他只能干个呆事,梁花要撒手去了,他也得跟着。梁花最放心不下的是那聚宝盆。她担心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得了此物,会贪得无厌。她叫过华良,用手指指盆,比划着手势交待后事。她想说的意思是,老大得饭店产业,老三得布店产业,老二有田种,三个都能过得去,留着这盆不会有好处,不如把它埋入地下,免得惹下祸端。可这华良脑瓜转得慢。他误把梁花的话理解成老大饭店、老三布店都需要钱周转,老二种田每年只需种子,这盆谁也不给,有他管着。  梁花死后,华良分别给了老大、老三每人50锭银子,给了老二一口袋麦种,三个儿子分灶起伙,各过各的了。老二华虎辛勤地耕种着他所得的十几亩地,服侍着老子。老大老三开着他们的店,他们每人得了50锭银子,见老头子跟老二过日子,而老二俩口子只分得一袋麦种,为什么也很乐意,不吭不响?越想越怀疑,是不是老头子另外留了家财给老二。老大老三兄弟俩逼着老头子,问到底留了多少银子给老二?华良被逼得没办法,说出了实话。三个儿子才知道父亲有个聚宝盆。老大想,这聚宝盆要是归了我,天下还有谁比我富呢?老二想,天下哪有不劳而获的美事呢?你今天不劳而获,明天还不知要损失些什么呢!我可不要什么宝盆。老三心想,这聚宝盆不能让老大一人得去。他提出这聚宝盆要三兄弟轮着用才合理。  经过一番争论,才讲定由老大华龙先用聚宝盆,以后每家用一天。老大华龙俩口子乐滋滋地把宝盆抱回家,忙不迭地先把一锭银子放进盆中,不到一刻变成了一盆;倒在地上,再变一盆。就这样两口人不停地忙着,反复地倒着银子,银子越变越多,越堆越高,到了半夜,整个三间屋子全堆满了,这两口子还在不停地变,不停地倒,不停地堆。突然"轰"地一声,四面墙被挤崩溃了,屋顶塌了下来,两口子都被埋在了银子堆里。老三俩口子半夜没睡,只等天亮过去要聚宝盆,突然听到"轰 "地一响,慌忙跑出来看,只见老大家屋塌了。这时老二和老头子也都听到了响声。两家人一起过来,在倒房的废墟里又扒又抠。老三想找的是宝盆,老二和老头子想的是要救人。这样,一直扒到天亮,老三没找到盆,老二和老头子也没找到人。倒房堆里,除了破砖碎瓦之外,根本扒不到银子,而只是一块块狗头石。这时华良想起了当年的梦,梦里白胡子老头说过:"使用不当,会使人家破人亡。"这话全应验了。  传说二:  沈万三本来的名字叫沈富,浙江南浔人。自小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长得蛮机智聪明。他父亲沈佑靠捏粉玩具为生,挑副小担头穿街走巷,平时省吃俭用,积得一些钱财,在南浔买了几间房子和几亩土地,种田兼经商。家里缺少人手,沈万三停学帮助父亲看店,打打算盘记记账,年纪青青早出道,成了一个很能理财的生意人。  有一年新茧上市,沈佑收购到几十担新茧,就差沈万三带了个伙计到盛泽去转手导买,想赚一笔钱。  盛泽是著名丝绸产地,人口很多,集市繁华。镇上有好几家妓院,一到晚上便开出一条条张灯结彩的画舫彩船,为那些买茧客商夜里享乐提供方便,上船来吃花酒、听曲子、掷骰子,或者拥抱着花枝招展的妓女,在内舱宿花眠柳。涉世未深的沈万三,被龟奴拉到彩船上吃酒赌博,一夜工夫,卖茧得来的银子输得精光。  沈万三身无分文回到南浔。伙计一见沈佑,就一五一十讲了原由。沈佑气得胡子发竖,将沈万三捆绑痛打,逐出家门。沈万三就此落难,到处流浪乞讨度日。临近年关,他来到昆山千灯镇,这时家家户户都宰鸡宰羊忙着过年。他走近一户人家,还没开口要饭,忽然门开了,从里面扔出一堆鸡毛来,正落在脚跟前。沈万三一看,不能吃,不能卖,气得要命。可是,一大把色彩艳丽的公鸡毛吸引了他,他猛然想起了父亲早先的手艺行当,用公鸡毛也可以制作玩具的。于是,他就收拾起鸡毛,并用泥土来代替小粉(汰面筋滤出来的面粉),心灵手巧地制作出了几件泥雀鸡,一下就被孩子们买走了。  沈万三有了活命的办法,就在千灯制卖泥玩具度日。三春的一天,沈万三到镇外的一个泥塘边挖泥,发现有个农民在捕捉青蛙。他上前劝阻说:“青蛙是保护庄稼的神物,不可随意捕杀,赶快放掉吧。”  这个农民瞪了他一眼说:“我懂!可是眼下青黄不接,家中断吃缺喝,只好捕杀青蛙卖了过活。”  沈万三掏出了一把卖泥玩具得来的钱,交给农民说:“这些青蛙就卖给我吧!”  农民接过钱,把一串青蛙交给了沈万三,当即被他全部放回池塘。  当天晚上,沈万三梦见几个青衣人向他作揖说:“谢谢你救了我等性命,日后定当报答大恩大德。”  过了几天,沈万三到汤家滨卖泥玩具,看见个老人扳罾网,扳来扳去,网网落空。沈万三觉得奇怪,上前说:“老阿爹,我来试试看。”他手气好,扳了三次,次次有鱼。可是,第四次却扳到了一只泥瓦盆,盆里还有几只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他将罾网往外一透,连盆带蛙抛入水中。第五罾扳起来,谁知网里还是老样子:一只泥瓦盆,盆里几只青蛙,“呱呱”叫。他又扳了一罾。结果仍然是一只泥瓦盆,和几只鸣叫不停的青蛙。  老人开口了:“把盆留下来,做个鸭食盆。”  沈万三把泥瓦盆捞起来,交给了老人,告辞离开。  老人住在一条破鱼船上,身边有一个十八岁的孙女张秀英一起生活。孙女按照老阿爹的吩咐,抓了几把谷子放进泥瓦盆喂鸭。。谁知鸭子还没有吃,盆里的谷子一下变得满满的,越变越多,淌了一船艄。秀英惊慌得要赶紧喊老阿爹过来看个究竟。老人从谷堆里取出泥瓦盆,端详了好久,看不出个子丑寅卯。这当儿正好沈万三卖完泥玩具路过这里,老人一眼认出了他,捧着泥瓦盆上岸拦住说:“小伙子,怪了怪了,谷子放到盆里怎么会变多呢?”  沈万三反问:“这是真的吗?”  老人把泥瓦盆放到地上说:“不妨再试一试。”  沈万三随手将卖掉泥玩具得来的几枚铜钱放进盆里。一眨眼,泥瓦盆变出了满满一盆铜钱。沈万三。老人和秀英顿时看得发呆,异口同声说:“我的天哪,这是个聚宝盆哇!”  有了聚宝盆,三口子也就变了一家人。老人见沈万三眉清目秀,聪明勤快,就招他做了孙婿。一家子守口如瓶,用金子、银子放在聚宝盆里,变得金银实在没处藏了。有道是:家有黄金外有秤,瞒得了初一,瞒不了十五。传出去不太平。于是商量着寻找一个不为外界注意的地方,隐居起来过幸福生活。  主意拿定,三人载着一船金银,沿着吴淞江往南摇呀摇,经过几番选择,来到周庄镇东垞村,发觉这里偏僻,交通闭塞,简直与世隔绝,就此定居下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3 13:26:17编辑过]200710231212120384.jpg
    200710231212844279.jpg
    20085231326590692.jpg
    200852313261196707.jpg

    离线 三山泉迷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8-31
    最后登录
    2024-06-06
    7楼 发表于2007-10-23 20:14:00

    刘海戏蝉:刘海蟾——撒钱济贫的准财神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财神中,有一类只能算作是准财神,意为未得财神封号,但由于此神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于是人们就将其作为财神看待。刘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准财神。 刘海 蟾,原名刘海,五代时人,籍燕山(今北京),曾为辽朝进士,后为丞相辅佐燕主刘宗光。此人素习“黄老之学”。 《历代神仙通鉴》中有云:一日,有自称正阳子(吕洞宾)的道士来见,刘海以礼相待,道士为其演习“清净无为之示,金液还丹之要”!索积蛋十枚,金钱十枚,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成塔状。刘海惊道:“太险!”道士答道:“居荣禄,履忧患,丞相之危更甚于此!”刘海顿悟。后解去相印,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拜吕洞宾为师,得到成仙,云游于终南山、太华山之间。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以此看来,刘海是个悟后弃富的道士,本与财神无缘,刘海成为财神也许是源于他的道号——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又受人们所崇拜。《太平御览》引《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得而食之,寿千岁,又能食山精。”当时人们把蟾蜍当成了避五病、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是有灵气的神物。刘海是以“蟾”为道号而闻名,又以“刘海戏金蟾”的传说被抬上了财神的宝座。 刘海戏金蟾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历代画家也有不少这一题材的佳作传世。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颜开的顽童形象,其头发蓬松,额前垂发,手舞钱串,一只三足大金蟾叼着钱串的另一端,作跳跃状,充满了喜庆、吉祥的财气。刘海所戏金蟾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举世罕见。金蟾被看作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这是刘海被塑造成财神的主要根据。据说,刘海用计收付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他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了不少穷人,人们尊敬他,感激他,称他为“活神仙”。为此,还修建了刘海庙,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吟唱。2007102312133927937.jpg
    2007102312134899337.jpg
    2007102312135647368.jpg
    200710231214264336.jpg

    离线 天天过年
    三级发帖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03-03
    最后登录
    2021-07-27
    8楼 发表于2007-10-23 20:16:00

    好收藏!

    离线 三山泉迷
    实名认证
    好评
    1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3-08-31
    最后登录
    2024-06-06
    9楼 发表于2007-10-23 20:17:00

    五毒:驱五毒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你为“倒灾葫芦”。   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杂宝:杂宝  瓷器辅助纹饰。元瓷一般在肩、胫部位变形莲办内,绘各式“珍宝”,如双角,银锭、犀角、火珠、 火焰、珊瑚、法螺、火轮、双钱之类。山无固定格式,也有重复出现,故称杂宝。至明代,杂宝散杂于主纹的空间,并增加了新的内容,有祥云、 灵芝、卷轴书画、鼎、元宝、磬、方胜、 红叶、艾叶、蕉叶等等。有时任取其中八品,也称八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2 16:24:21编辑过]2007102312153387517.jpg
    2007102312154290824.jpg
    2007102312154987732.jpg
    2007102312155599619.jpg
    2007102312165471631.jpg
    200710231217111662.jpg
    200852216192681108.jpg
    200852216235534758.jpg
    20085221624584779.jpg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3456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