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查看 2392 | 回复 15

    [讨论] 探讨民俗钱币——京局隶书套花之渊源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酌泉
    初级发帖
    好评
    2
    差评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6-03-31
    最后登录
    2024-04-20
    楼主 发表于2018-11-11 22:48:05

    本篇文章是在上次文章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探索,根据这套京局套花钱树上的信息以及历史背景进行了比较保守的推理。


    点击查阅上次的文章


    【文章中书籍资料是在学思堂陆昕先生讲座中得知,文章也得到过陆先生的指导;文中钱币图片是由山东淄博马季先生(佛祖与阿门)提供,在此一并感谢两位前辈】
     
    1.民俗钱币概述
    2.市场中的“京局套花”
    3.铸造的历史背景探秘
    4.光绪通宝小平背千字文
    5.推测“京局套花”的铸造原因
    6.京局套花的正背、顺序与钱文韵律、寓意
    7.总结
     
    民俗钱币俗称“花钱”,对于花钱的研究如今多偏向版模、种类、多寡等收藏方向。其素材内容之丰富是无法预估的,全国各地风俗不同,花钱的品种与风格也就各不相同,没有定数。钱币学如今将这些“花钱”同样作为“钱币”进行研究有其合理性。由于花钱的材质与货币相同(或相似),本身的材料具有价值,所以在过去应该是可以进行交换的(作为实物货币)。如今市场中的“花钱”行情日趋升高,作为古时的民俗文化的产物,数量一定比行用钱稀罕。这就像如今虽然也有纪念币,但其整体数量要比流通的货币稀少很多,这才更能体现出其收藏的价值。古时的行用钱是“货币”,花钱则偏向“商品”。
     
    1.民俗钱币概述
    中国的民俗钱币起源于“实物货币”时期,与“货币”几乎同时产生。如今所见最早使用金属铸造并且版模具有典型素材的民俗钱币可追溯至汉代,它是一种基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反应。人们会将思想中的祈福或愿望等意识以文字或图案的方式铸造在形制同当时货币相似的“钱体”上。自汉代以后民俗钱币发展迅速,种类也越来越多。 
    如今所见到的民俗钱币中,有些穿口具有明显的线绳磨损痕迹,在当时是用于佩戴的;还有些无“穿孔”的民俗钱币会在地章上刻意钻孔,显然也是用于佩戴或作为挂饰使用。民俗钱币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历代皇家所使用的宫钱或是民间用于“压胜”的瘗钱、冥钱都归于民俗钱币中,它的种类与用途可以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如今民俗钱币的收藏种类划分了界限。
     
    2.市场中的“京局套花”
    清代是如今无论从学术或者市场的角度对民俗钱币的研究都比较成熟的朝代,由于据今时间非常近,各地区的民俗文化更接近。同时各种民俗钱币出现的位置也相对分明,这为研究民俗钱币的炉别提供了方便和保障。例如北京地区自辽金时代起就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发展较其他各省更有优势。这里的民俗钱币无论是铸造工艺或钱币本身的材质会更胜一筹。
    这套“京局”的“套花”是如今民俗钱币收藏品中炙手可热的品种,备受藏家追捧。它是由隶属于户部的宝泉局所铸造,工艺方面也是按照宝泉局的标准进行的。虽然此时已是清代晚期,但从铸造的钱币来看却充分体现出了隶书钱文的“蚕头燕尾”,还能看出笔画细入毫芒却又波磔分明的神韵。

    宝泉局钱树 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 Lot.529

    钱树上有“京局套花”不同钱文共8枚一套
    光绪通宝宝泉局小平背千字文“来” 残留41枚,脱落9枚
     
    2013年中国嘉德春拍第529号拍品是这套民俗钱币的一枝钱树,从这支钱树上可以得到关于这套民俗钱币的铸造炉别、铸造时间、铸造工艺、铸造原因等诸多信息。钱树上残留的41枚光绪通宝小平背千字文“来”可以一一为此提供线索。



     
    左:王希贤先生     右:邱文明牧师
     
    这枝钱树是民国时期北京的钱币收藏家王希贤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掌管钱局的瑞府所购得的六十余件钱树中的一件。后来这批钱树被美国邱文明牧师所得,最终又辗转回到了国内。
     
    3.铸造的历史背景探秘
    要了解这套“京局套花”的铸造时期,只需从残留的行用钱“光绪通宝宝泉局小平背千字文‘来’”上进行挖掘。这种行用钱始铸于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1897年,但清朝自雍正帝时起钱币背文一直采用满文记局的方式。但由于金属铸币的材料为铜合金,本身具有使用价值。这使铸造钱币时就必须严格控制铸造成本与原料配比,在发行流通后还要控制铜钱与白银的兑换率以便调节价格,不然铸钱就会引起“亡国之灾”。
    当“钱价”贵于“铜价”时会引起民间私铸钱币,反之则会引起民间私毁钱币。在冷兵器时代,如果民间私毁钱币后又铸造成了兵器,就会对皇权统治构成极大威胁。乾隆朝时就曾经禁止过民间使用铜器,并搜查百姓家中的使用情况。整体而言,这种经“传统工艺”铸造而成的钱币在光绪时期的国际局势下,显得非常落后,尤其工业革命以后对清政府带来了极大冲击。随着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清政府也逐步走上了近代的工业化道路。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清政府已开始生产机制铜元,次年开始生产机制银元。至光绪二十三年时(公元1897年)市场中主要流通的已经是由机器生产的铜元与银元,并且由于成色、重量稳定很快得到了百姓的认可,方孔铜钱已进入到尾声阶段。
    光绪朝后期,铸造方孔铜钱几乎就是敷衍了事,各地方的铸钱局已相继被废,只留下了北京的宝泉局与宝源局,此时铸钱局想的最多的就是“自谋生路”。甲午海战后,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支出又多了一笔《马关条约》的高额赔款(以白银支付)。
     
    4.光绪通宝小平背千字文
    光绪通宝小平背千字文的铸造起因是由于当时“官商勾结”私毁、私铸钱币所引起的,清政府当时连自家门口的铸钱情况都难以控制,已经由内而外的腐朽衰败了。据当时御史安维峻奏折:“……其弊有二:一则奸商贩运制钱出城,卖与盗铸之人,改铸当十私钱;一则户部宝泉局(炉头)为省工费,将上次发出之制钱,仍收买入局,至下次复行发出,如此周转,并不多铸新钱,又将所领铜料暗中私售,即从所获赢利,为下次收买之资。以故钱之来源既少而又不得流通。应请旨饬下户部堂官,撤底清查以重圆法,除积弊”。
    面对这样的混乱局势,户部尚书麟书提出了除弊积之法。并于光绪二十三年上奏折:“……今思得一除弊之法,拟嗣后户工两局鼓铸制钱,仿照我朝顺治、康熙年间旧制而变通之,于钱之背面空处,将钱模加一楷字,按照“千字文”字样一季一换,该局卯钱即按季尽数批解,庶验收时不难立辨。如蒙俞允,再由臣部详核,应自何时更换,行知该局遵照办理。”
    从如今见到的光绪通宝背千字文情况来看,当时并未按照《千字文》的顺序铸造而是有意挑选文字,这也防止了私铸隐患的发生。钱树中背“来”是千字文光绪通宝“宇、宙、日、列、来、往”顺序的第5位,如按照户部尚书麟书的提议“一季一换”也应是这篇奏折的第二年才被铸造,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左右,而这一年对清朝至关重要。年中(6月)时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也称《定国是诏》),表明了政府要进行维新变法的态度,史称“百日维新”。这枝京局套花的诞生原因应该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5.推测“京局套花”的铸造原因
    这八枚钱币的尺寸及重量与距此四十年前的“咸丰重宝宝泉局当百”非常相近,据《朱批庆锡片》(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铸造当百钱时‘一本二利’”,另据《历代货币大系》对当时铸造“咸丰重宝宝泉局当百”料与工的成本核算约33文,这些资料可以作为这套京局花钱铸造的成本与市场利润的参考。清代俚语“一个铜八卦,胜过五十钱”说的是八卦花钱算上料与工,价格可以超过50文小平钱,由此可见当时这种尺寸的民俗钱币确实可以达到“一本二利”的效果。
    对于钱局来说,如果售出一枚“京局套花”就能赚回这枝钱树中小平钱的成本,剩下的七枚就是铸造这枝钱树的利润。这套京局民俗钱与光绪通宝宝泉局小平在一枝钱树中铸造的可能性,除了与当时沸沸扬扬的维新变法有关外,更有可能是钱局为了既能应付麟书提议的检查,还能赚取外快的结果。
    当时除北京的宝泉及宝源两局,地方铸钱局已相继被政府停废,不再铸造方孔铜钱,以传统工艺铸造的货币在当时处境非常艰难。况且官局铸钱的成本与产量都会有明确记载,但史书中却查不到这套钱币的资料,钱局这样做或许也有不得已的因素。
     
    6.民俗钱币的正与背、顺序、钱文韵律、寓意
    古钱币中“行用钱”分正与背两面,“民俗钱币”也应该分。关于这一点国内的钱币学者们并未进行过深入研究,更无专著出版,而国外研究中国“花钱”的学者却在很早即提出过这一观点,如德国钱币学者Horst Grundmann著Amulette chinas und seiner Nachbarlander〉(2003年出版)
    作者从1951年开始系统收藏中国古钱币,原因在于近些年来“花钱”才进入到“钱币学”的研究范围中,早年的钱币学者及收藏家们对这些并非“货币”的“钱币”并不关心。但国外却有发行“纪念章、纪念币”的传统,正反两面区分明确,以此视角切入到对中国古钱币的研究也是自然的事。
    这套民俗钱币的“钱文”是由8枚、16组四字成语所组成,但细细品味其中内涵却是由宏观到微观有顺序的排列组成的,读起来非常符合古时“韵律”的特点,朗朗上口。合在一起气势宏大,而每一枚又可以单独表示完整的含义。整体而言这套吉语体现出了古时天人合一、以静制动、劝人向善的大道,同时也明显地反应出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这种基于儒家“君君臣臣”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钱文如按钱树上的顺序,从浇筑口方向开始,正背分别是:
    天与厥福,其德乃昌;丰年大有,君明臣良;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天子万年,春王正月;
    幹国栋家,广祈多福;动静皆吉,荣绥日上;
    福随在迩,指日高升;帝德如天,臣心似水。
     
    每一组钱币按照铸造时的样子已分出了正面与背面,这些成语中有些是出自典故,或已经约定俗成,还有一些则需要理解其中寓意并反复诵读来体会其中的含义。
     

    天与厥福,其德乃昌

    这套民俗钱币钱文使用的是“汉隶”写法,古拙沉稳。全套首字应为“天”,此枚应是全套之首。钱文含义即上天赐予了君民祥瑞,并且大立其福;同时上天赐福之“德、行”(即钱文正面寓意)将永久昌盛。这是古时自上而下对上天的敬畏之心,君民仰仗上天的“德与行”安居乐业。皇帝作为“天子”一切都是“天”所赐,要发扬这种高尚的美德使国家兴旺,长治久安。



    丰年大有,君明臣良

    “丰年大有”一词气势磅礴,“大有”系《易经》中的卦名,有“充沛”的寓意,又指君王要有善于吸纳天下贤才为我所用的气魄。皇帝既然有上天的“德与行”还需要有良辰辅佐,海纳百川的胸怀。此品正、背需要仔细体会,只有“丰年大有”才能“君明臣良”。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为善最乐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古语言:“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行善之人是心绪安宁、胸怀坦荡的,他们在得到人们尊敬的同时,自身也能感到愉悦,“乐善好施”即因此而来。
    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书房联即是“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读书也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古语言:“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人通过书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可养人精神,正对应着“为善最乐”。这两句道出了做人不但要向善,还要修身养性,更加升华“德与行”。



    天子万年,春王正月

    “天子万年”在清代钱文类的民俗钱币中经常出现,以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为年号的民俗钱币上都曾使用过这个成语,意指江山社稷长治久安,政权稳固。“春王正月”出自《公羊传》(儒家经典)首句,“春”者岁之“始”也,正月又是旧历每年的第一个月。
    这枚钱币比喻国家在年初时拥有良好的开端,同时也包含着祝愿国家兴隆的含义,辞藻虽然秀丽但同样气势恢宏。铸造这套花钱的时间是在清代晚期(公元1898年左右),光绪皇帝已执政十年时间,他历经了甲午海战的耻辱,觊觎通过“维新”的方式使清王朝振作起来。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学习了许多国外技术,从朝廷至民间已有许多新鲜的事物。如果是在新年伊始便会散发出一些万象更新的气氛。



    幹国栋家,广祈多福

    清朝在这时最需要的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幹(榦)”字的本义是“筑墙耑木”,“幹”与“栋”分别指古代筑房时正面两旁所立之木与房屋的正梁。盖房自然需要固定好框架再筑高墙,这枚钱币则比喻“天子”会匡辅国家为臣民祈求多福,同时国家也需要更多的贤良。“幹国栋家”一词在民俗钱币中出现较少,此枚正是名誉品种。由此可见当时清朝对政权稳固及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动静皆吉,荣绥日上

    动与静是自然中物体的两种状态,二者相对独立却又联系缜密,道家思想提倡“动静结合”。此枚即是以动、静这两种境界,概括了生活中的各种状态,无论何时何地皆为吉祥。
    同时荣华富贵、荣誉声望会像飘扬的旌旗,随着太阳的升高也逐渐增长。画面感强,但又不失和谐的景色。荣华富贵、荣誉声望固然重要,但要不懈努力、不断积累才能达到画面中的境界,切勿一蹴而就或取之无道。



    福随在迩,指日高升

    如果能做到上述的境界,自然可以“福随在迩”,而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的向往无非“福、禄、寿”三者。其中的“福与禄”也经常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此枚钱文寓意着成才,尤其是古时读书人的愿望。虽然“读书便佳”可以修身养性,但“指日高升”才能摆脱出身,实现个人的价值。其实“禄星”是读书人的保护神,“指日高升”则是对读书人最高的祝福之一。
     


    帝德如天,臣心似水

    按照钱树上的铸造顺序,这套民俗钱币是以“天”开头,以“水”收尾的。天者,空空旷旷亦天。空旷即“无”,而“有”生于“无”。天又为至高无上之意,帝王为天子其品德是天所赐,即“天与厥福,其德乃昌”,所以帝王的品德要像“天”一样“空旷”。
    据《道德经》:“水者,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是最接近于“道”的,也就可以与钱文“天”字对偶,而且惟妙惟肖。这里比喻良臣的“心”会像“水”一样高尚,会如“水”一般行“大道”。此枚不但体现了儒家高尚的思想甚至接近了道家学说,到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突出了这一套民俗钱币钱文“君君臣臣”的思想。
     
    7.总结
    由这套京局隶书民俗钱币与光绪通宝宝泉局背千字文“来”同铸一枝,可知其为光绪朝时由隶属于户部的宝泉局所铸(官铸),铜质精良,铸造工艺标准。钱体尺寸及重量与咸丰时期的宝泉局当百接近,如果以咸丰宝泉局当百的铸造成本(33文)来看,铸造一枚大约可获利两倍(一本二利)。
    铸造时间应与光绪通宝宝泉局背千字文“来”同期或相近,大约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左右),由于其铸造时间的大背景是处在清朝政府的变革时期,则很有可能与当时的变法维新有关(钱文寓意也有征兆),再由官方铸造这套民俗钱币与当今的纪念币性质相似,也可缓解铸钱局的燃眉之急。光绪通宝背千字文钱的铸造时期不长并且每季一换,“来”字之后只有“往”一种千字文钱,铸期很有限,整体铸造量也比较少。
    如今市场中此套京局民俗钱币一直备受藏家珍视,况且历经百余年的岁月后八枚钱币的存世量已多寡不一,集齐全套的难度非常大。山东淄博马季先生此套完整,品相出众,更可谓是民俗钱币中的瑰宝。

    离线 啼风山鬼
    实名认证
    好评
    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5-11-03
    最后登录
    2024-05-16
    1楼 发表于2018-11-11 22:54:40

    厉害了

    身份已验证:张献志  山东临沂

    离线 酌泉
    初级发帖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6-03-31
    最后登录
    2024-04-20
    2楼 发表于2018-11-11 23:18:25
    啼风山鬼:
    厉害了

    谢谢兄回复,这篇文章也是发了好几次才成功。。。不容易。

    实名认证
    好评
    46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15-10-05
    最后登录
    2024-05-31
    3楼 发表于2018-11-12 07:43:46

    好帖留名

    实名认证
    好评
    56
    差评
    1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8-04-03
    最后登录
    2023-01-25
    4楼 发表于2018-11-12 08:40:37

    学习

    2021-05-07 转正
    离线 酌泉
    初级发帖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6-03-31
    最后登录
    2024-04-20
    5楼 发表于2018-11-12 10:27:35
    今生YAO有泉:
    好帖留名

    感谢兄的回复。

    离线 yzjwf
    四级发帖
    好评
    5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7-01-30
    最后登录
    2024-05-11
    6楼 发表于2018-11-12 10:30:23

    学习

    离线 kk54188
    实名认证
    好评
    10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1
    注册时间
    2008-07-07
    最后登录
    2024-05-26
    7楼 发表于2018-11-13 11:29:29

    真好收藏

    2020-12-31 转正
    离线 酌泉
    初级发帖
    好评
    2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6-03-31
    最后登录
    2024-04-20
    8楼 发表于2018-11-13 14:30:29
    kk54188:
    真好收藏

    感谢回复

    离线 山水情
    实名认证
    好评
    0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8-04-02
    最后登录
    2024-03-31
    9楼 发表于2018-11-14 15:54:10

    好!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2下一页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