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记住登录
登录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查看 647 | 回复 2

    [讨论] 乾隆玉器工艺的特征和辨伪

    一键送评园地评级,为您保驾护航
    离线 666666
    论坛版主
    好评
    120
    差评
    0
    精华
    5
    注册时间
    2002-12-25
    最后登录
    2024-06-21
    楼主 发表于2018-05-28 17:07:48



    何谓是“乾隆工”? 要想知道乾隆工这名称的由来,首先简单的说说中国玉器发展的历史。
    中国玉器工艺历史非常悠久,8000年前辽河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器是工艺品,玉器雕刻不但要动手,而且要动脑,它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当然,玉器雕刻少不了工具设备,即转动设备、硬质沙子和水三个要素。从原始社会开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要素。在玉器工艺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在铁工具出现后,玉器工艺才出现了真正的高潮。这个时期也是最长的,从春秋至解放前,直到60、70年代出现钻石粉工具,才真正提高了玉石雕刻的效率。
    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它继承发扬了数千年来传统的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设计之妙、造型之奇、用途之广等均是前所未有的。
    乾隆嗜玉成癖,他在位60年,古玩玉器充斥宫廷,其陈设、衣着、用具、供器及玩物无不用玉、宝石和金银来制作或装饰。乾隆元年,宫中建如意馆,它是以制作玉器为主的宫廷各行手工业作坊,乾隆亲自监制。宫廷玉器在玉山子,薄胎,嵌丝,仿古玉和金玉结合等类别上很有成就,其他诸如人物、动物、插牌、烟壶、首饰等造型工艺都在历史上达到最高水平。所制作的玉器,只要乾隆赏识的看中的,不是题款就是赋诗。开辟了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兴旺发达的美好前景。
    从工艺的角度谈谈乾隆工的特点
    由于乾隆的喜爱,此时期的玉器工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玉料。制作玉器一定要料好。乾隆25年新疆开始贡玉,每年春秋两贡就达两千公斤。如遇特殊情况,还要派专差采用。如乾隆41年,从新疆运大玉六块,计二万余斤。其次,是工好。把当时江南制玉好手调往宫中如意馆,并要求宫廷画家绘制图样,日夜赶制玉器。因此,此时玉器不但工好,而且还具有艺术性。最后,就是抛光好。这个时候的抛光是非常讲究的,从粗砂到细砂,再到用麦麸装到布袋中用手一点点揉出来的。这么做是非常费工夫的,但却能把玉质内在的亮揉出来,从而反应出玉质的润度。
    乾隆时期玉器包罗万象,全面继承了中国玉器传统,不但对古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复制了大古玉,而且还大量发展和变化了玉器造型,尤其在薄胎器皿、玉山子作品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



    薄胎器皿与玉山子:
    薄胎器皿:玉器器皿把胎体做得很薄,是清代引进的高水平技术,清代名为“痕”玉,“痕”即“痕都斯坦”,也称“温都斯坦”。“痕都斯坦”是地名,大约在今克什米尔地区。此地区制作玉器盘、碗、盒,多将胎体磨得很薄,乾隆见到后,对这种工艺发生了兴趣,乾隆16--24年间引入,乾隆有赞“痕玉”诗三十余首,称此玉器“莹薄如纸”。从此变为中国玉器器皿的一种常见风格。其实在清以前也有薄胎作品,但在清代最多,工艺技术吸收了“痕玉”的特点,才形成专称。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痕器”中,白玉蕃莲佛像纹碗、白玉蕃莲纹碗,均是造办处仿制的“痕器”。白玉蕃莲佛像纹碗,外壁琢两组纹饰,一组为曲瓣蕃莲纹,一组为蕃莲纹围绕的坐佛,碗足饰舒展的圆瓣形蕃莲纹,玉色润嫩,质地细腻,器薄胎透,花叶布局疏密有致。白玉蕃莲纹碗,一对,取自同一块玉料,采用掏料法,将玉料掏成两个很薄的碗坯,再两面对琢,碗壁薄仅1公厘,仿银器的锤錾效果,花纹内凹外凸。
    “痕器”主体图案多为西蕃莲、菊瓣纹,少乏创意和变格。其繁缛、细腻,迎合了乾隆盛世百工去朴尚华的风气。这一点,也是玉雕创新之作的主流。





    明、清玉器,特别是乾隆时期的玉器,使中国封建社会玉器工艺达到辉煌,直到现代也是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乾隆工”成了玉器精品的代名词。所以目前社会上许多人在仿“乾隆工”,有些人拿仿“乾隆工”当真的卖,这就不对了。但如何区分呢?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多看一些玉委会专家书籍,多看看博物馆的藏品,这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明、清玉器收藏要把握以下几点:料好、工好、设计巧妙、有时代特征。其时,这也说明了收藏玉器时,无论传世的、现代的,其作品都必须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特征。从而在收藏中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在收藏中获得知识,去体会中华玉文化的优久历史。
    清初,准噶尔人控制着新疆。乾隆践祚后,平定准噶尔叛乱,恢复了和阗贡玉。仅春秋两季,有超过4000斤的和阗玉,贡入内宫,更多的玉料,输往传统琢玉业集中的江南。清宫造办处玉作,承旨琢制了大量的御用玉器,一些御旨命制的玉器发往苏州、扬州、江宁、杭州、淮关、长芦、九江、凤阳等地的玉作名肆。
    康熙以降,朝廷努力消弭满汉间的歧异,以儒学为立国磐石。在艺术领域,沿着摹古、吸收外来文化和创新三个方向发展,至乾隆一朝,诸多门类艺术蔚然而盛。
    乾隆时期,受考据学影响,摹古多以商周、两汉为范本。内宫和京苏两地玉作琢制的鼎、觚、爵、簋、觞等陈设品,大量移植商周金彝的造型、纹饰、尺寸,一些作品循金文笔势,仿镌“司寇”、“周亚尊”、“祖丁尊”等铭文。
    玉雕艺术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肇端于乾隆二十二年。这一年新疆贵族阿睦尔撒纳叛乱,清廷出兵入疆,击溃叛军。将领将当地贵族使用的碗、盘等玉器,作为战利品贡入大内。乾隆见之,宝爱不已。亲自撰文,考证其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大部和克什米尔一带。痕都斯坦玉器具有强烈的伊斯兰艺术的风格,碾琢工艺讲究胎体薄如明纸,线条硬拙、刚劲,玉器表面的抛光亮可鉴影,有一种近乎金属的质感,有的镶嵌金银丝和红绿宝石、或杂色玻璃。清代玉雕工艺制作一改明代文人自琢、或玉工自创的方式,宫廷和民间名肆制玉,均由专业画师设计制图,匠人依稿样雕琢。垂直悬挂的组佩自明代衰微,单一坠饰和玉牌成为清代的主流佩饰。坠饰采用圆雕、镂雕技法,利用玉皮表面色泽的差异,俏色巧作。玉牌为矩形、椭圆形、圆形,一面刻画、一面刻字。玉牌兴于明代晚期,入清代,玉牌上的图案有如锈像小说的插图,将山水、人物、动物、飞禽、花卉、诗词,一一纳于方寸之中。乾隆御制玉牌,艺匠经营,章法严谨,器身小不盈掌,却透出富丽堂皇的帝王气象。

    离线 强盛小子
    实名认证
    好评
    187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02-29
    最后登录
    2024-06-21
    1楼 发表于2018-05-28 19:15:56

    涨知识,谢谢

    2023-04-16 转正
    离线 flounce
    禁止发言
    好评
    55
    差评
    0
    红包
    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5-08-27
    最后登录
    2023-04-20
    2楼 发表于2018-05-29 11:05:23
    该用户已被禁言

    身份已验证:魏银涛 新疆奎屯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页1 转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