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少人对于真假的议论越来越多,尤其是微信群里七嘴八舌,搞得爱好者们人心惶惶,无所适从。
无论古钱币还是银元铜元,历来都有真伪之争,一眼货且不论,真与伪模棱两可者也很不少呢。
一段时间以来,收藏爱好者已经习惯了去评级,初学者几乎唯评级公司马首是瞻,入盒即为真,不能入盒即为假了。
岂不知,评级公司的评审员们也未必都是高手,为了保险起见对于模棱两可或未见未闻的一律打入“不宜入盒”之列,这就屈死了不少好钱----不过答复也很艺术,他们绝对不说假,正如医生查体一般说“未见”,有没有病变你自己考虑,“不宜”或“不适合”也许真也许假你自己考虑吧。
当然,也有个别下三滥的评级公司,只要你花钱,或者你有关系,抑或就是评审本人,将假币入盒,或者掩饰缺陷入盒都不乏其例,生人则严评,熟人则宽评,有利害关系还有可能高评时还带有掩盖缺陷。人有漏眼马有失蹄,倘若真是看走眼了自然可以原谅,但是如果一贯如此真的令人齿寒了。
真钱假钱如何判定,微信群议是否完全可信,评级公司结论是否完全可信,这都需要爱好者共议。
但是笔者建议,倘若评级公司给予“不宜”或“不适合”的钱币,还是出具理由为上,毕竟你也收了那份钱,用两三个字就打发了人家不合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