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具收藏领域,无论学术界,红木市场,还是红木行业的本身,一直都存在着对木材辨析,市场价格的分歧。围绕海黄越黄的争论更是没断过,引起学者,收藏家,企业家以及红木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那么,海黄越黄到底存在什么争论?在传统家具最具盛名的明清时期,家具中的黄花梨用材构成又是怎样?本篇主要谈两方面的争论:
人工种植30多年海南黄花梨树干与横截面(中心红色部分为"格")
1. 名称之争
“海越之争”由来已久,但受到大家广泛关注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王世襄先生还是其他学者,由他们编写的一些古典家具图册,和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都没有对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进行厘清,也没刻意进行产地上的区分。
一律统称黄花梨,广为流传。
到了20世纪90年代,海南黄花梨已十分稀缺。在此期间,当代仿古家具行业引入越南黄花梨,成为海黄替代品。因两者价格上的差距,围绕树种之称,材质,价格等方面的“海越之争”开始逐步显现,并愈演愈烈。
对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的辨析研究,确切来说,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植物学的介入。单就海南黄花梨而言,它经历了从“海南檀”到“降香黄檀”的学名演变。
直至200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标准GB/T18107--2000》把学名正式定为“降香黄檀”,这一称谓才具备了真实的法律效力。
2. 类别之辨
与海南黄花梨相比,红木国标对越南黄花梨的描述却语焉不详,既没将越黄纳入香枝木的分类,也没将其正式认定为中文学名。怪异的是,越黄在国际上并没有明确的拉丁文规范名称。
若因为红木国标中没有明确记载越黄属于香枝木,而将越黄看作不同的树种,那就有疑问的地方了。
令人迷惑的是,将越黄木材拿到国家木材检测中心鉴定,结果却证明越黄海黄的细胞壁组织结构具有一致性,给越黄出具的鉴定结果是香枝木类。
现代植物学的对海黄,越黄的辨别似乎无能为力,然而也有林业学者认为并不是不可鉴别。林学家李英健先生在其主编的《东盟红木鉴赏》中,就提出了根据二者解剖特征加以区分的方法。
可惜的是,似乎这些都停留在个人研究阶段,并没有得到国家木材鉴定机构的认可。
学术争论的存在,对认识黄花梨有一定的意义存在,但然而对市场发展却没有太大价值。
海南黄花梨精品手串欣赏
当前,黄花梨市场上的分辨方法仍是以业内认可的“肉眼”方式进行,并没因名称变化,和类别的褒贬而产生价格上的波动